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90年前,中央红军踏上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艰苦征程。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勇攀雪山之巅、穿越茫茫草地……共同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史诗——长征。
在桂北的山水之间,红军长征的足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不朽的光辉。一双破旧的草鞋,一家三代守望的红旗,一幅红军当年的标语……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程中,那些留存至今的红色物件或是当年红军战斗、生活过的遗迹,都承载着红军战士的热血、坚韧与信念,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值此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我们将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特别报道,寻找当年的老红军、红军后人,当年的见证者,通过一个个宛若星辰的物件和印记串起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打开我们回望红军长征历史的视野,照亮我们的新长征之路。
带着一把湘江边的泥土回到赣州,在赣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用“英魂土”与“赣江水”一道种下信念树……这几日,75岁的陆志沅受邀参加了赣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行的“红色根脉,故土情深”活动。自从父亲刘华连去世后,这是他第一次回到赣州。“又熟悉,又陌生,但你能感受到一种很深的情谊。”陆志沅说。
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说起红军,许多人都会提到刘华连这个名字。刘华连是一名在湘江战役光华铺阻击战中失散的红军战士,原名刘诗泽。2014年,刘华连老人96岁高寿逝世,至此,湘江战役桂北失散红军全部“归队”。
从华江瑶族乡政府前转入一个岔路口,一条25公里长的柏油小路直通同仁桃子头村,那就是刘华连的家。有一年,广西军区来人看望老红军,发现道路难行,于是捐资10多万元,加上各方驰援,修成了这条路。村里人沾了他的光,把这条路称作“红军路”。
刘家是座老屋,堂屋正中挂着一幅巨大的毛主席画像,墙两边贴着老人生前身穿红军服的照片。老人生前用过的斗笠、锄头仍然摆在屋里,墙上“传承红军传统,弘扬长征精神”的锦旗仍然鲜亮。
“父亲的事他老了以后经常讲,他要我牢牢记住,说是不能忘了自己来时的路。”说起父亲刘华连,陆志沅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1918年,刘华连出生于江西省赣县白石乡下白石村,家里还有一个哥哥。1934年9月,红军在刘华连的家乡白石村召开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动员大会,16岁的刘华连和哥哥一起报名参了军。
长征开始后,“刘华连背着梭镖随红八军团从江西途经湖南,一路走到了湘江边。进入广西后,刘华连才领到部队发的武器弹药——1支步枪、3发子弹和1枚手榴弹。“这是革命的火种,只有打败了国民党,穷苦人才能当家作主。”刘华连深知首长这番话的分量,也懂得了革命的道理,以至于行军途中他一直用手按着那三发子弹,生怕它飞了似的。
渡江的时候,敌人的飞机用机关枪对正在过江的红军进行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的尸体,鲜血染红了湘江水。在敌人猛烈的炮火面前,战士们根本无法过江,周围不少战友都中弹牺牲了。
不会游泳的刘华连,掉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那时正是冬天,桂北的冬天那叫一个冷,他抱着漂浮在江面上的尸体作掩护,踩着河草一步一步向对岸蹚去。到江中水深的地方,就搂着尸体漂浮。上岸后他全身湿透,也不知道是江水还是战友的鲜血。
刘华连惊魂未定,冻得牙齿打战嘴唇乌紫,睁眼闭眼都是血,满江的血啊!趁着天黑,九死一生的他到老百姓家里把衣服烤干,又饿着肚子继续赶路,三天三夜没进过一粒米。
这场惨烈的战役,几十年来刘华连一直难以忘怀。每当忆及都会仰面长叹,泪湿眼眶,常常在睡梦中喊着“杀、杀、杀”醒来。
渡过湘江后,一天晚上在经过一片林子的时候,刘华连不幸被国民党埋下的毒竹签扎穿右脚踝。他的脚很快感染化脓,连脚背都溃烂了。因脚背有伤,他只能穿草鞋行军。华江的山地蚂蟥多,那些饿急的山蚂蟥嗅到血腥味,直接往他溃烂的伤口上爬,扯都扯不掉。
一天,刘连华所在部队在华江车田村遭敌人伏击,他因脚伤掉队被桂军所俘,在千家寺被关了3天。随后他被敌人连同被抓的500多名红五军团医院的伤病员一起押往兴安,关押在县城的湖南会馆。
3个月后,敌人决定把一些还能走路的红军集中起来押往柳州枪毙。刘华连当时个头小,敌人见是个小孩,脚又受伤严重就放了他。狱卒还提醒他:“千万不要回江西,回去会没命的,留在广西好了。”
16岁的刘华连腿伤未愈,颠沛流离,靠沿街乞讨为生。后来,他在兴安县城遇到了一位姓蒋的小商贩,小商贩看他可怜,把他带回了家,并请来草药医师给他治伤。慢慢地,他脚伤好了,但走路仍然一瘸一拐。
小商贩让刘华连帮自己家放牛,当放牛娃挣口饭吃。但刘华连一直惦记着要追赶红军。有一天,他打听到红军是朝着华江方向行军的,于是告别蒋家,一路讨饭,一路追着部队往华江的方向走。等走到雷公岩时,他傻了眼:这么高的山,自己身单力薄,根本过不去。
刘华连又折回了千家寺,靠砍柴火卖和帮长工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始终抱着一个念想:就在这里等,红军一定会回来的。
刘华连干活舍得卖力,华江白堑底的陆家有意招他入赘为婿。于是,刘华连与陆美荣结了婚,改名陆华连。在儿子出生的那个晚上,他才第一次将自己是红军的秘密告诉了妻子。
新中国成立后没几年,陆美荣就去世了,刘华连又到华江同仁的桃子头张家入赘,并改回刘姓。
1978年,兴安县对在湘江战役中流落兴安的失散红军进行普查。通过这次普查,兴安县有50多人被确认为失散红军。刘华连在失散红军邓炳彪、余才凤等人的证实下,也被确认为失散红军,每月享受失散红军补贴。
一有时间,刘华连和余才凤会互相走动,一起轻声唱:“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嘿啰嘿,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嘿啰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嘿啰嘿,天天打胜仗打胜仗嘿啰嘿。”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江西民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刘华连被确认为失散红军时已经60岁了。他对儿子陆志沅说,自己能活着就已经是老天爷的眷顾了,从没有因为自己的红军身份去争取什么。“父亲为人忠厚老实,他总说不要给国家添麻烦。”陆志沅回忆说,1982年冬天,刘华连上山拉毛竹,一只眼睛被刺伤。按优抚规定,他可以申请医疗补助,而他却放弃了。他说,他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而他这只眼睛因没能及时医治失明了。
1999年8月14日,《桂林晚报》刊发通讯《六十载未了回家梦》,刘华连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桂林日报》开展了“圆老红军回家梦”活动,组织捐款并进行连续报道。很快,江西的媒体纷纷加入。
赣县民政局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终于大海捞针似的从8700多名赣县红军烈士名单中,找到了已被认定为烈士的刘诗泽(刘华连原名),并且找到了老人的亲人。
光阴荏苒,乡情难舍。2000年9月27日,刘华连终于回到老家——江西省赣县白石乡下白石村,见到他日思夜想的亲人。
2013年冬,刘华连去世,享年94岁。他去世前把儿子陆志沅叫到床前,告诉他:“我这辈子从不后悔当红军。”
如今陆志沅的儿子也从空军部队参军后转业留在了桂林。陆志沅说,儿子或多或少还是受了爷爷的影响吧,爷爷的长征故事伴随他长大的。
桂林的失散红军还有俸万桂、陈振帮、罗金生、刘德标、毛八莲、蒋义清、兰金甫、曾广贵……流落在桂北的失散红军究竟有多少,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他们如同散落的红色星火,携伤带病,以异常坚忍的毅力在他乡落地重生。他们走下战场,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过着和从前完全不同的生活,无论是怎样的归宿,在他们心里,作为一名红军战士的骄傲从来没有消失。
因为长征,他们的人生由此转弯,但他们的初心永远不改。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 陈 静
值班编辑丨母 丹
责任编辑丨潘利珍
值班编委丨刘教清
桂林日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