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如果张凤侠的扮演者不是马伊琍

情感   2024-05-16 10:32   四川  

(先来张帅哥图镇楼)

今天一口气追完了剩下的六集《我的阿勒泰》。

果然,当我放下书迷视角,在看剧时的投入度和接受度就增加了许多。

脑海中没有再频繁闪现李娟和李娟妈妈的身影,我已经适应了“李文秀”和“张凤侠”。

不得不说,《我的阿勒泰》之所以能被很多观众封为神剧,确实在于这部剧的完成度非常高,表现结果也达到甚至超越了预期。

它完美地集合了北疆风光、民族风情、家庭、友情、爱情、社会责任等元素,让观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心灵也获得了放松、滋养和感动。

在赛道越来越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我们普通人想躺不敢躺、想卷卷不动,加上前段时间社会上发生的多起杯具,让很多人感受到强烈的低气压和无力感。

每天拖着沉重的步伐,带着一身班味回到家里,手指刷着短视频,内心自责不上进。

疲惫、内耗、麻木,每一个社畜都希望振作而起、跨越阶层,转头却又被奶头乐的资讯或游戏束缚身心。

这时,《我的阿勒泰》从天而降,用壮阔旖旎的风景包裹着一大颗“爱情”味的糖果,这颗糖包装精美、甜而不腻、酸而不呛,虽然也夹杂了几丝苦涩与不甘,但它正是年轻人最向往的、双向奔赴的圆满之爱。

这颗糖精准地投喂到广大社畜的嘴里,让大家为之惊叹、雀跃,心生向往。

不得不说,在这短短的八集的追剧过程中,观众确实被治愈了。

这部片子应该能掀起一股去阿勒泰旅游的风潮。等人们抵达那片土地——去除了唯美滤镜后的阿勒泰,或许会稍感失望。因为那未必是观众心中完美的诗和远方。

但没有关系,那才是真正的、属于李娟的阿勒泰。

上篇文章中,我浅浅表达了一些观后感,重点说了马伊琍与角色之间的气质不太匹配。

看完后面的六集后,感觉马伊琍与角色更贴合了一些,偶然说出的几个词也有点西北那味了。

但是,我仍然坚持,如果这个角色找另一位素人演员,观众会看到一个更自然流畅、浑然天成的张凤侠。

看着马伊琍在剧中的表演,能感受到她的努力——努力让观众忘掉她是马伊琍,努力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群相融合。但直到整个剧结束,一看到张凤侠,总会自动带入“这是马伊琍”,或“这是马伊琍演的张凤侠”。

而其他角色就不会产生这种连动感。

扮演托肯、朝戈、苏力坦等人物的都不是知名演员,所以观众会更容易沉浸到他们的角色里——这是“非知名演员”在角色塑造方面的优势。

他们没有名气上的包袱,无需用力过猛,只需轻松上阵、沉入角色,把自己当作剧中人就好。

当然,以上几位配角的演员本身的演技也很过硬。因为他们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加上表演自然松弛,我们才看到了直爽勤劳、不藏着掖着、鲜活可爱的托肯,正直善良、有点土味却更有担当的朝戈,还有脾气古怪、困囿于传统的苏力坦。

这些角色生动而不造作。在他们出场的时候,我有想走进屏幕跟他们一起说笑甚至共同生活几天的欲望。

周依然、于适、蒋奇明和黄晓娟已具备一定知名度,至少我在看这部剧之前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名字。但在看剧的时候我会忘记这几位演员本身。

一开始我对周依然和于适是持怀疑态度的,担心他们只能呈现养眼但肤浅的爱情。

结果我们看到了久违、美好的心动和对爱情的坚守。我这个心肠逐渐硬化的中年大妈,竟然也被他们这份清新纯粹的情感所打动。

作为书迷,要完全认同“作家李文秀”和“李文秀的爱情”是有一点点障碍的。

虽然从小学二年级起李娟的心里就埋下了写作的种子,但生活中的她不是会把文学梦想挂在嘴边、文艺味胜过生活味的人。

未成名之前的李娟,写作是她骨子里的坚持和灵魂上的支撑。但同时,她也乐于在流水线上认真拧螺丝。

所以,李文秀更像是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当然,这不影响电视剧的完成度。毕竟这部剧主打的就是爱情嘛。

李文秀和巴太的原型来自《乡村舞会》的李娟和麦西拉。与其说麦西拉是李娟的暗恋,不如说是李娟对青春的一次缅怀,对“年轻的自己”的一个交代。

《乡村舞会》这篇散文中有伤感而美丽的爱情咏叹,但绝不仅仅只有爱情。它是李娟当时生活的一个缩影:热闹而又孤独。

对麦西拉的心动在李娟的孤独感上又增添了一份思念,年轻总是因为感伤而显得美好。

李娟很少在作品中深入、具体地谈到自己的感情生活。虽然书迷们祝愿李娟终会觅得灵魂伴侣,但同样觉得单身的李娟更有自己的精彩。

剧中李文秀与巴太的爱情故事,也可以看作是圆了书迷的一个梦吧。虽然李娟本身可能并不在意。

所以,李文秀虽然脱胎于李娟,但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角色。

我最喜爱的一场表演是她在“拖依”(乡村舞会)上的尬舞。这段主打情绪宣泄的魔性舞蹈让文秀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真实、可爱。

相比拙愣又孤勇的文秀,巴太这个角色要稍许单薄一些。尽管这样,于适还是把巴太的性格和情感比较完美地表现出来了。

而且,在情绪饱满的时候他能适当地加以克制,这对年轻演员来讲并不容易。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蒋奇明——剧中唯一的反派。

蒋奇明的作品我之前看过三部:《漫长的季节》中人狠无话的傅卫军,《宇宙探索编辑部》里“主业是啤酒、副业是冒险”的那日苏,《第十二条》中平实、尴尬的小律师。

每一个角色身上都觉察不到蒋奇明自身所带的气质。只怕只出场几分钟,看似平平无奇的小配角,他也能在不显山露水的情况下给观众留下不俗的印象。

这大概就是人戏如一、了无痕迹吧。

回到马伊琍。

为什么我认为这部剧唯一的小瑕疵就在张凤侠身上呢?除了马伊琍没有完全、精准抓住角色的灵魂,更在于编剧对张凤侠这个人物有着过重、不符实际的寄望。

这部剧中张凤侠有两段广受欢迎的金句:

“什么叫有用?我生你下来是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就是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赞同他们(的文化),但是你不可以居高临下地改变他们。”

这两段话单掂出来没有任何问题,它们就是当下最受欢迎的价值观。

但我个人认为,它们只是编剧想输出的金句,而不是张凤侠想(能)表达出来的观点,不符合张凤侠的人物设定。

而且,这些话在剧中完全是多余的。

熟悉李娟的读者都知道,其文字的魅力之一就是不上价值。

我们可以跟随李娟的文字去看到、听到、闻到新疆的画面、声音和气息,可以体验到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可以共情到她的感受,认同她的思考。

但我们不会受到教育。

但凡李娟有一点点意图教育读者的心思,她就不可能如此受欢迎。

李娟在书中记录有妈妈不少的有趣语录,这些语录体现了她的生存智慧和独特的幽默感,但它们是生猛、粗粝的,是未加打磨的纯私人化个体化的表达。

虽然电视剧里的张凤侠经过了改编和丰满,虽然电视剧可以上价值,但这些价值应该尽量隐形,不用刻意加工,甚至不用经角色之口传达,这样才不会影响人物的自然度。

比如朝戈奶奶的一句台词:“去外地是好事,家里练不出千里马,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从蒙古族奶奶嘴里说出来就显得真实、不突兀。

剧中还通过苏力坦这个角色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苏力坦有一段独白:

我心里难受啊,我喜欢的生活一样样地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枪也要没收,大家转场也不再走仙女湾小道,都开着车走公路,你也不想放牧。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我想不通。”

这段话虽然也有打磨痕迹,但总体而言是符合人物设定,也是剧情所需要的。

此外,电视剧还打造了张凤侠大气、松弛的母亲形象,让观众大呼羡慕李文秀有如此可爱的妈妈。
这是电视剧的聪明之处,能抓住亲子关系的痛点。他们通过对李娟母女关系的美化,迎合了观众的情感需求,但同时也放弃了更大胆和真实的尝试。

当然,我可能过于苛求了。这部只有短短八集的正剧的主旨是展示美好和希望。尽管剧中也有反面人物,但这个反面人物是为了衬托主角的品质,不是出于对人性的挖掘。

而张凤侠的其他一些举动,比如说夜晚喝酒、执意要将丈夫的骨灰埋在仙女湾、对高晓亮突如其来的爱,这样一个比李文秀还文艺、单纯、抓马的妈妈,会让观众产生不易察觉的错乱感。

所以,我觉得编剧在张凤侠的人物设定上有些贪多,想赋予她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的亮点。但因为与人物的内核有偏差,反而削弱了她原有的、最宝贵的特质。





留小馆
看书、追剧、旅行、生活......要快乐,也要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