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仁灿(1915年4月—2007年3月12日),福建省永定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至五次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白晋路破袭战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上党、邯郸、出击陇海铁路、定陶、鄄城、进军大别山、渡江、进军西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海军青岛基地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卢仁灿,1915年4月生于永定县坎市乡田心村。
192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任乡儿童团团长。
1930年5月加入共青团,后任区儿童团团长、儿童团区团部宣传部部长等职。
1931年5月当选共青团区委书记,同月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底到区赤卫营任战士。
1932年2月后历任杭永岩军分区独立第一团团总支委员、政治处俱乐部主任、福建军区独立第八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同年10月进江西瑞金红军学校政治营学习,被选为二连团支部书记。
1933年2月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校政治部组织部干事、二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等职。
1934年9月任军委总直属队政治处技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遵义会议后,调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政治科学习,参加了二次攻占遵义战役中的娄山关、鲁班场等战斗。
后任红军大学特科团参谋。不久调到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十二大队三连任指导员。
1936年春节后,历任第四师政治部宣传队长,政治部破坏科科长。
“西安事变”后任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科长、三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长。
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斗。
卢仁灿将军(左1)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政治处主任、政委。1940年3月后任三八五旅政治部主任。1941年进北方局党校学习。1943年初,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实行野战军地方化,任太行三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任六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及太行山区的历次反“扫荡”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纵队第二支队政委。1947年进入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1948年后任皖西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兼代理地委书记、金陵支队(接管南京干部支队)支队长、南京市第二区工委书记兼区长、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干部支队政委、川南支队政委等职。率部参加了上党、平汉、陇海和进军大别山、大西南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十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1952年4月任海军青岛基地政委。1960年8月任北海舰队副政委,1962年6月任第二政委。1973年7月后任海军副政委、海军党委常委、书记。1979年当选为中纪委委员兼海军党委纪委书记。1998年7月离休。200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卢仁灿历任少共永定县太平区委书记、连政治委员、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军委总直属政治处技术书记、参谋、宣传队队长、师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科长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多次组织反扫荡、反“蚕食”、反摩擦、反封锁斗争,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七亘村、白晋、浮冀、破袭平汉路和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太行野战第二支队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皖西军区一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第二野战军金陵支队副支队长、南京市第二区委会书记兼区长,西南服务团干部支队政委和川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参加了上党、平汉、陇海、定陶、挺进大别山、四川剿匪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海军青岛基地政委,北海舰队副政委、第二政委等职,为海军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