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守护
边境安宁
中哈边境线上的“戍边夫妻”
12月2日,前往边境线的柏油路两边,金黄的树叶随风飞舞,阳光正好。墙上“以边养边,以边为家”八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不远处就是六十二团边境线上默默无闻守边护边的护边员们,杨和平夫妇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二团职工杨和平来到边境线守边、护边。2018年,杨和平的妻子许新芳也报名成为了护边员,他们一守就是将近10年。
10年守边生活,杨和平和许新芳累计走了12万多公里的巡逻路,磨破了100余双胶鞋,穿破了40多套迷彩服。
走进边境哨所,办公室套着休息室,显得些许简陋,办公院落旁是杨和平夫妇业余时间用来养殖的空地,这里见证了杨和平和许新芳夫妇多年的相濡以沫。
“和平一生只做一件事,为祖国当卫士。我嘛,也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跟着和平守边防。”许新芳的风趣幽默与杨和平沉默少言的性格刚好互补。她说,“为了和家人在一起,让杨和平少操心,我们就将边境哨所当做我们的家,刚开始还是无法适应,但想通了就好了,虽然平淡但很有意义。”
刚到边境线时,那时候路还是土路,住的还是帐篷和板房,数公里的巡逻路,他走了一遍又一遍,而寂静的边境线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个人。
升国旗、做饭、巡逻、加固铁丝网……在边境线的日子,每天都像是复制的,不用命令、不用督促,杨和平和许新芳已然成为了边境线上的活地图,他们把边境线当做了自己家,虽然巡边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却从不敢懈怠。
杨和平的父母是1958年从江苏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老兵团”。“我是在地窝子出生的,这里就是我的故乡!我是军垦后代,维稳戍边责无旁贷。以前不变,将来也不会变。”杨和平动情地说。
“边境线起了大火!”2018年4月23日一大早,这个消息传遍了六十二团。边境线上,因为很少有人触及,草冒得有半人高,一旦火势蔓延开,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杨和平带领所有护边员迅速投入救火守土战斗中,消防车、洒水车、人工蜂拥而上。“那时候我们24小时动态监视火情,最终大火被扑灭,我们真实地看到了兵团人团结一致的守边行动和兵团精神。”杨和平回忆道。
相较于惊心动魄的大事,平淡才是这里的常态。面对枯燥的巡逻任务,杨和平夫妻俩利用闲暇时间在执勤站点种了蔬菜、养了鸡鸭鹅。最多的时候,禽类达到上百只,种的蔬菜多的就用地窖储藏起来,留着冬天吃。
在边防哨所,有近几十名护边员,在这个大家庭里,杨和平是公认厨艺最好的,大家不仅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也对其厨艺赞不绝口,杨和平成了大家口中的杨大哥,大家相处的格外融洽。
“杨大哥做起事来很是敬业,我们很难想到他们夫妻俩会用空闲时间种养这么多,还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讲以边养边,以边为家,他们夫妇确实做到了,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护边员王雪平说。
杨和平夫妇的家在六十二团甘露小区,距离工作地不到10公里的路程,他们二人一年回去的次数却不到两三次,就连孩子寒暑假放学都是在边境线上度过的。“在这里要耐得住寂寞和平淡,平淡很考验人的意志,这里需要我们,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如今,这条巡边路,多了一个“兵三代”,他们的身后跟着18岁的儿子杨越政。一条巡逻路,来回10.5公里,一趟下来要2个小时。杨和平和妻子面色如常,但杨越政的头上,豆大的汗珠不住地往下掉。“趁着学校放假,多锻炼,等我们老了,巡边就靠你们年轻一代喽。”杨和平对着儿子说道。
在父母的带动和感召下,杨越政从小就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他健康、快乐、阳光,对父母从事守边事业更是充满理解和尊敬。他希望毕业以后也有机会回到家乡工作,像父母一样去守护这片土地。
听着杨和平和许新芳讲的每一句话,跟着他们走过哨所的每一个地方,都让人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什么是祖国,只要往哨所上一站,不用任何表白,你就立刻知道这两个字的分量。
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杨和平和许新芳对着边境线郑重敬礼,他们的身影在晚霞里给人温暖和力量,而这里还有许许多多跟杨和平夫妇一样默默守边的护边员们,他们也在以边养边,以边为家。
监审:甘元杰
责编:李寒洁
制作:张耀午
供稿:刘彦龙 冷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