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

科技   2024-11-13 11:14   北京  
11月12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开幕。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携一大批自主研制的大国重器精彩亮相,生动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直观展现了我国航天事业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的历程以及为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迈出的坚实步伐。

“嫦娥”揽月,月背取宝

开创人类历史首次

此次航展上,嫦娥六号着陆上升组合体1∶1模型和鹊桥二号中继星模型引人注目。依靠鹊桥二号中继星的全程通信支持,5月3日~6月25日,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高度肯定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再次向大家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鹊桥二号中继星 1∶3模型(左)和嫦娥六号着陆上升组合体 1∶1模型(右)
五院抓总研制的嫦娥六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4部分组成。探测器进入月球轨道后,着陆上升组合体负责降落月背,开展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任务;之后实施两器分离,上升器实施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背面起飞。
嫦娥六号进行表取采样时,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形似汉字“中”字的图案。采样结束后,嫦娥六号还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位置就在这个“中”字的上方。

月壤密封封装装置

嫦娥六号带回的人类首份月球背面样品,重量达1935.3克。围绕月球样品的科学研究等工作正在精心开展。在嫦娥六号探测器搭载的4台国际载荷中,3台搭载在着陆上升组合体上。这充分说明,“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它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鹊桥二号中继星是探月四期的“总开关”,于今年3月20日成功发射。嫦娥六号任务完成后,该卫星还将继续为嫦娥四号和后续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以及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等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通联天地,遥瞰寰宇

展现应用卫星实力

此次航展上,五院多个卫星展品与公众见面,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应用卫星领域的前沿水平与综合实力。
在通信领域,东方红三号E卫星平台是我国新一代中小型通信卫星平台,采用全电推等先进理念和技术研制,具有投资少、灵活度高、性能优等特点,可提供10~80Gbps或10~40路通信业务,以及通导遥一体混合业务。东方红五号平台是我国新一代超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具有高承载、大功率、高散热、长寿命、可扩展、多适应等特点。该平台发射重量为7000~9000千克、载荷重量1200~1800千克,能够满足未来通信、导航、科学探测和微波遥感类卫星等需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商业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模型

高通量通信卫星具有大容量、高精度、高效益等特点,可实现数百Gbps容量灵活管理。多颗高通量通信卫星相继发射,为我国开创了卫星互联网新时代。东方红四号E卫星平台是一款大容量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公用平台,是中国通信卫星平台型谱规划的重要一员,通过增加结构尺寸,采用大功率电推进、新一代大功率电源控制器、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等多项先进技术,实现了平台承载有效载荷的能力大幅提升。
在遥感领域,展出的海洋二号、高分三号系列卫星主要用于观测海洋。以海洋二号系列卫星为主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星座,将海面高度、温度、风浪场等海面“一举一动”尽收眼底;以高分三号系列卫星为主的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则平静地守护着海洋,以高分辨率洞察海洋变化。两个卫星星座“一动一静”,携手护卫海洋。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历经10年研制于2022年成功发射,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模型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是世界首颗地球同步轨道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采用SAR成像,不需要借助光线的帮助就可以“看清”地面,并且能够穿透云层,观测云层之下的世界,因此可以不受气候限制、不受光照限制,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适用于防灾减灾等广泛的应用场景。

商业遥感卫星模型
微小型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北京三号系列卫星、高分辨率SAR卫星等小卫星产品集中反映了五院在SAR遥感、敏捷光学遥感等领域的发展成果。相关卫星具备高精度成像能力,可提供全天时遥感服务,部分性能指标和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创新攻关,突破关键

开辟广阔应用前景

除了月球探测器、应用卫星外,五院还展出了多个产品、元器件。这些是近年来研制人员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勇于创新突破的最新成果,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心血,孕育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SpaceOS-天卓”操作系统是五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星载计算机操作系统,可应用于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等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满足我国各类航天器在轨应用需求。它虽然是首次在航展上亮相,但目前已有SpaceOSI/II/III三代产品,累计应用于我国400多个航天器,在轨稳定可靠运行超12000星年,是经实践验证的可信、好用的操作系统。

商业遥感卫星控制平台核心部组件
600瓦霍尔电推进系统也是一款“拳头产品”。作为专为各类高低轨星座卫星设计的产品,该系统具备低功耗和高性能的特点,已成功应用于25颗卫星,在轨累计点火时间超5000小时,累计点火次数超6000次。依靠该系统,我国长寿命、高可靠的百瓦级霍尔电推进技术日趋成熟。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代表着我国空间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对空间信息传输的进步以及深空探测具有重大意义。展出的“星载激光终端”长宽高各50厘米,个头不大但功能强大,具有通信容量大、重量轻、功耗小、体积小、建造和维护经费低等特点,技术前景十分广阔。为风云气象卫星研制的精细谱段微波温湿度探测仪、太赫兹冰云成像仪,能够通过为大气“做CT”和全息成像,让中国“风云”更好地洞见风云,以更加强大的本领进一步提高我国天气预报的精准度。
首次公开亮相的火点检测敏感器,专为森林和草原火灾天基监测设计研制,具有实时计算、智能发现和多功能等特点,已在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上得到在轨技术验证。它可以实现星座快速组网运营,结合我国特有的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大幅提升火灾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被誉为“守护绿色家园的天眼”“太空中的智能哨兵”。

实践十九号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模型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进步,无人机的非法入侵和滥用给公共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反无人机技术成为守护低空安全的重要“神器”。此次展出了五院开发的一套高效、智能的反无人机系统。其采用了先进的目标特征信息获取、干扰和拦截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无人值守的超远距低慢小目标智能指控系统,构建探-检-识-打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机场低慢小监控、海上安防、渔业监管等多个领域和场景。
此外,卫星应用数字场景沙盘、高通量机载站、北斗民航追踪监视终端、机动接收处理站、北斗低空经济示范、无人机无人值守平台等产品,真空技术,基于静电除尘技术的室内气溶胶污染物净化系统等展品,也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五院坚持“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成效,是五院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生动体现。

文/五轩
图/王磊 宋皓薇 任昕宇
编辑/李庆勤
审核/刘淮宇
监制/索阿娣



中国航天报
《中国航天报》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唯一一家权威介绍航天高科技产业的报纸,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