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學者對話,看見學術的另一面。
本期學人訪談對象為澳門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洪澤(Kevin Hong)。在本次訪談中,洪教授分享了求學時期對學術的抉擇、畢業以來對就業的思考,以及從教以後給學生的建議。
•
✦
✦
學人簡介
✦
✦
•
✦
Ze HONG 洪澤
Assistant Professor
洪澤(Kevin Hong)博士是一位行為科學研究學者,從進化和認知的角度研究人類的行為和文化,先後在格林內爾學院(Grinnell College)獲得生物學學士學位,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取得進化生物學碩士學位,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獲得人類進化生物學博士學位。他曾在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擔任助理教授,於2023年加入澳門大學社會學系擔任助理教授一職,同時也是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系的研究員。
在研究方面,他運用多種方法(理論建模、歷史數據定量分析、民族志田野調查方法等),研究諸如求雨、賭博等人類行為和文化,尤其關注個體層面的信息處理和群體層面的信息傳播。他的研究見於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Behavior and Brain Sciences, Human Nature, Human Ecolog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Cognitive Science, Current Anthropology 等期刊。
Selected Publications
1) Hong, Z., Slingerland, E., & Henrich, J. (2024). Magic and empiricism in early Chinese rainmaking. Current Anthropology, 65(2).
2) Hong, Z., & Henrich, J. (2024). Evolving payoff currencie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ausal theori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26(1), 71-82.
3) Hong, Z. (2022). Ghosts, divination, and magic among the Nuosu: an ethnographic examination from cognitive and cultural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Human Nature, 33(4), 349-379.
✦
Scholar Interviews
✦
•
✦
以下為本期采訪內容分享
✦
•
✦
✦
學術抉擇
✦
✦
•
✦
UMSoc:我們了解到您本科的專業是生物學,之後又轉到了人類學領域。請問這一轉變有什麼契機嗎?
Prof. Hong:生物學分很多領域,進化生物學只是其中一種,有自己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學位期間,我逐漸對人類的行為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認識到進化生物學的原理可以用來解釋人類行為,如進化心理學和人類行為生態學等。
然而,當時我所歸屬的學系裡面沒有人類行為及文化方面的研究機會。為了追求感興趣的領域,我決定自學相關知識,並加入了一位心理學系教授的進化心理學項目。研究進化心理學的第二年,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目標,並決定重新申請其他博士項目(其中就包括哈佛大學)。
最終,我選擇了一位專注於文化演變領域的導師,我們會利用群體遺傳學等定量建模方法來解釋人類社會中文化信息的傳播。自此,我開始在文化演變學派(Culture Evolution)下進行研究,探索人類社會中的文化傳播和演化。總而言之,我所研究的領域和傳統意義上的人類學還是有差別的。
Cited from: Hong, Z. (2023). The cognitive origin and cultural evolution of taboos in human societies.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UMSoc:您的研究涵蓋了人類行為的多個方面,看著也很有意思,例如占卜和求雨等。請問是什麼促使您選擇這些方向?
Prof. Hong:選擇這些研究方向有多方面原因。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通常會在某一理論框架下進行研究,但這也會使得我們常常面臨一些puzzles(難題、令人困惑的事情),即一些暫時無法通過理論框架解釋的部分。因此,研究者需要通過實證研究來解答這些謎題,儘管這些研究工作並不是特別有原創性。
我的學術專長領域主要是生物學和演化人類學。從演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占卜和類似的行為在理性選擇的角度上是無效的行為。根據我們對世界的現代理解,以前這些行為並不能達到所期望的目的。然而,參與這些占卜、求雨等類似行為還需要付出一定的cost(成本)。這形成了一個puzzle:為什麼人們仍然在進行這些活動?為了解答這個謎題,我選擇從進化心理學、心理學和文化信息傳播等角度展開研究。
目前,我主要關注無效行為的解釋。如果這些行為是有效的,那麼解釋將變得簡單明了,因為人們會意識到通過哪些行為可以達到預期效果。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我的研究方法可能相對於現代主流而言較為獨特。儘管以前也有學者提出過類似的研究方法,但目前來看可能不太流行了。選擇這個研究方向可能也與我個人的motivation(動機)有關,即借鑒最新的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等研究成果,嘗試解釋一些經典文化人類學問題和現象。
Cited from: Hong, Z. (2023). The Evolution of Inclusive Folk-Biological Labels and the Cultural Maintenance of Meaning. Human Nature, 34(2), 177-201.
UMSoc:在過去的學術生涯中,您覺得有哪些學者或者作品對您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Prof. Hong:對於我來說,Culture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written by Robert Boyd and Peter J. Richerson)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特別喜歡這本書所採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正是因為這本書,我開始轉向研究人類行為和文化方面的課題。
此外,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我也受益於一些優秀學者們的幫助和支持。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時,我遇到一些心理學系的教授,他們非常主動並積極地為我提供參與科研項目的機會,並幫助我申請經費等資源。還有一位人類遺傳學領域的教授,當時我希望能夠成為她的學生,因為在技術基礎上稍有不足(遂放棄),但她在為我寫推薦信時仍然非常用心。在哈佛大學遇到的教授經常分享自己的經歷,他們的研究嚴謹而富有創新性,讓我倍受啟發。另外,一些與我研究領域相近的同門做了許多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并發表在各大頂刊,讓我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向他們學習的地方,激勵著我至少要努力達到他們的高度。
UMSoc:您是如何應對學術上和生活上的壓力的?
Prof. Hong:我非常熱愛學術工作,享受與聰明的人一起探討學術問題的過程,參與學術相關的各種活動對我而言是一種享受。舉例來說,我喜歡在學術會議上發表演講,因為這為我提供了與其他學者分享研究成果和觀點的機會。
與他人合作和交流是非常有益的,互動和思想的碰撞能夠發展我的思維,我個人更傾向於通過社交來獲取能量和靈感。在澳大,我積極尋找參加學術會議和進行學術演講的機會,這些社交活動會讓我感到充實。
✦
Scholar Interviews
✦
✦
✦
澳大之緣
✦
✦
•
✦
UMSoc:請問您為什麼會選擇來澳大任教?可以談談您是如何和澳大結緣的嗎?
Prof. Hong:我在尋找教職工作時,注意到澳大正在招聘教職人員。最初我先後聯繫了社會學系和心理學系,由於當時社會學系更傾向於招聘偏向社會學方向的教授,所以最後只能算是進了waiting list,但這次聯繫為後來我的加入留了一扇窗。我在浙江大學工作一年之後,遇到我們澳大社會學系需要一位人類學領域的學者,於是我又重新申請該職位,並最終在2023/2024學年加入澳大社會學系大家庭。
UMSoc:您在美國留學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內地從事過一段時間的教職工作,現如今來到澳門擔任助理教授,可以分享一些您在不同院校的校園體驗嗎?
Prof. Hong:首先,我要強調的是,每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特點,所以我的分享不能代表所有學校的情況,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一流學府與二本院校之間就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在浙江大學任教的時候,我主要教授一門研究生課程,而且班級規模較小,只有7位學生。在這門課中,我主要用英文進行教學,但我也會用中文解釋一些內容。總體而言,內地一流學府的學生生源和學習環境還是不錯的,會有意識投入資源建設一些研究生項目,並通過招收高質量的學生來推動這個項目的發展。
目前我還沒有給澳門大學的研究生上過課,但下個學期可能會開設一門Academic Writing的課程。就澳大本科生而言,有明確目標和方向的學生會很努力,表現出積極的進取心,還是比較上進的。在學術氛圍方面,雖然澳門大學和浙江大學都非常不錯,但它們的學術氛圍與美國一些名校相比,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
✦
Scholar Interviews
✦
✦
✦
金玉之言
✦
✦
•
✦
UMSoc:我們了解到您近幾年都保持著較高的科研成果產出,可以分享一下您的經驗嗎?
Prof. Hong:我個人認為這主要歸功於我之前博士階段和工作期間的積累。一些想法如果拖得太久,會導致部分重要的細節被遺忘。所以,我會抓緊時間,將之前積累的一些內容與工作時的新想法相結合,並努力分析數據,將這些想法轉化為書面內容。
此外,我是一個自我驅動力比較强的人,以前的同學和同事們的優秀成果也激勵著我不斷前行。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保證產出,做出來的東西如果太差,一方面過不了自己心裏那關,另一方面別人也看不過去。
Cited from: Hong, Z. (2022). Ghosts, divination, and magic among the Nuosu: an ethnographic examination from cognitive and cultural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Human Nature, 33(4), 349-379.
UMSoc:能否結合在美國接受學術訓練的經歷和在澳大教學的經歷,為準備出國繼續深造的本科生提供一些建議?
Prof. Hong:明確自身的學習能力水平是非常必要的,現在許多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動機不夠明確。在美國,儘管許多大學強調科研為導向,但是大學本身是非常重視本科教育的,老師們會認真備課並希望學生們能從課程中學到實用的知識。國外許多大學的研究生課程可能更加強調學生的參與程度,比如seminar(研討課)。在研討課上,教師會提前布置閱讀材料,然後通過討論的方式來訓練出學生們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這種課程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熟悉相關專業術語。如果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不太適應,可能會感受到較大的壓力。
對於準備赴美或其他國家留學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對自己的期望有一定了解。有些學校的碩士課程學制較短,比如英國的一年制碩士課程,這些課程可能相對輕鬆一些,因為教師會考慮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基礎情況,並在課程設計上進行充分的考慮。這些一年制碩士課程(coursework)和其他研究型碩士課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對於博士生而言,科研項目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這與本科階段有所不同。
在澳大,一些學生可能已經有一些科研經驗,但如果沒有的話,學生可能需要做好心理準備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學術研究挑戰。另外,學生畢業之後可以考慮先在競爭激烈的學科中擔任研究助理(RA)或其他職位,積累一定的經驗之後再嘗試深造讀研。
UMSoc:對於希望從事學術研究方面工作的社會學碩士和博士生,您有什麼建議嗎?
Prof. Hong:首先,學術界是一個廣闊的領域,而當今社會學領域比較流行的方法是定量分析。這種技能在學術界中非常受歡迎,我建議大家學習和掌握定量分析技能。
當然,如果你希望在大學裡找到教職或從事相關領域更深入的研究工作,你需要培養自己的specialty,即專長。你可以選擇在定量分析領域持續發展,或者選擇在某個特定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在選擇專業方向時,你需要花時間閱讀相關文獻,這是一個積累知識的過程。
此外,如果你學好計算機編程技術,可能會更容易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在歷史或社會學等領域,如果對定性研究更感興趣,你需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做這類研究的难度相對較大。在做這類研究之前,你需要熟悉前人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以便能夠為該領域做出新的貢獻,這些都需要你具備更強的閱讀能力。
事實上,無論做什麼,掌握寫代碼的技能是非常有益的。這樣的技能將為你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靈活性。
Cited from: Hong, Z., & Henrich, J. (2021).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epistemic practices: The case of divination. Human Nature, 32(3), 622-651.
UMSoc:現如今社會上對文科博士的就業前景存在許多質疑聲音。那麼,對於未來的文科博士,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Prof. Hong:文科這個概念只是中國內地常用的叫法。實際上,除了歷史、文學、哲學這樣嚴格意義上的人文學科外,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應該被叫做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這些學科採用相對嚴謹的方法,例如構建假設、設計實驗、數據收集分析以解釋某一關係或現象,這種方法在一般科學領域中也被廣泛應用,例如生物學和化學等領域。關於文科博士就業難的問題,我認為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學生本身。在內地,有一種普遍的觀念,認為文科專業相對於理科來說學起來會更容易一些,學生是因爲理科水平不行才轉去讀文科。但這並不意味著教育、社會學或經濟學等學科無法提供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像計量經濟學和社會學中的高級社會統計方法在現代社會中是非常實用的,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
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更偏向於進行定性研究,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說,在就業方面可能相對更困難一些。在學術界,競爭非常激烈。在非學術領域,研究定性的同學可能在企業中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較難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為企業創造價值(即知識技能與職場需求的不匹配),這就導致了文科博士在這些領域發揮自己學科所學的能力和價值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我認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在求學過程中認真思考,目前的就業環境相對沒那麼樂觀,他們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對未來的職業規劃和目標是什麼,是追求金錢還是有其他方面的追求。
UMSoc:可否請您給那些對您這個領域比較感興趣的同學推薦一些書籍或文獻資料?
Prof. Hong:
1) Boyer, P. (2001). Religion Explained: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Religious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2) Henrich, J. (2015). The secret of our success: How culture is driving human evolution, domesticating our species, and making us smarter. In The secret of our succes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cholar Interviews
✦
特別感謝洪澤助理教授接受采訪並提供相關信息。點擊「閲讀原文」或瀏覽澳門大學社會學系網站,可以瞭解更多資訊
https://soc.fss.um.edu.mo/ze-hong/
// 相關推文 //
采訪 | 賴晟盛 鄭俊威
撰文 | 賴晟盛 鄭俊威
排版 | 鄭俊威
審核 | UM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