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也就是每4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患病时间长了,就会对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造成损害。
如果万一不幸得了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日常血压应该控制在多少才能有效预防再次复发?
1、脑梗死
在脑梗死急性期由于脑部缺血缺氧,需要适当保持高血压以改善脑部灌注,收缩压应维持在150~160之间、舒张压可控制在90~100之间。
当脑梗死进入恢复期后,随着颅内压下降和脑水肿消退,此时血压应控制在140/90以下。如果患者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30/80以下。
对于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以后若是血压≥140/90毫米汞柱,如无绝对禁忌应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2、脑出血
导致脑出血的病因有高血压、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血管淀粉样变性等,其中约50%~60%的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引起的。
在脑出血急性期,发病2小时内开始降压治疗,收缩压降至<160是安全合理的,但进一步降至<130会增加肾脏等器官缺血风险。
而进入脑出血稳定期,为了更有效地防止二次出血,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20~130毫米汞柱之间,舒张压控制在60~80毫米汞柱之间。
3、颈动脉狭窄
约20%~30%脑梗死是由颈动脉狭窄所致,而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对血压的要求有所不同,应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决定。
对于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长期血压需降至<130/80毫米汞柱,不仅有助于减少脑缺血事件的发生,还可以延缓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但对于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收缩压建议控制在130~140毫米汞柱之间,舒张压控制在70~80毫米汞柱之间较为合适。
4、心力衰竭
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是导致症状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日常控制好血压就能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对于青壮年心力衰竭患者,收缩压应控制在120毫米汞柱以下,但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收缩压可以稍微放宽至130毫米汞柱以下。
而舒张压建议降至80毫米汞柱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冠心病的患者,舒张压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至80~85毫米汞柱之间。
5、心肌梗死
临床调查发现,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都合并有高血压,这是由于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脏的冠状动脉变得狭窄。
心内科临床医师建议,收缩压应控制在130毫米汞柱以下,一些更为严格的建议可能会将目标设定在120~130毫米汞柱之间。
舒张压建议控制在85毫米汞柱以下,甚至更低至80毫米汞柱以下,这样可以减轻高血压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6、心房颤动
高血压是导致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没有高血压的患者相比,高血压患者出现房颤的几率为39%,因而控制高血压对预防房颤很是关键。
根据多项研究和临床实践,对于大多数房颤患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血压控制目标应长期<140/90毫米汞柱较为理想。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房颤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过度降压比如收缩压<120,可能并不总是带来益处,甚至可能会增加不良预后的风险。
最后,对于收缩压在120~139之间或舒张压在80~89之间,就应该通过降低体重、低钠饮食、增加运动、调节情绪等方式来降低血压。
对于65~79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初步降至<150/90,如能耐受应进一步降低至<140/90 。≥80岁的老年患者血压降至<150/90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