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仅是生命的赋予者,更是心灵的塑造者。
如何养出一个快乐温暖的孩子,是每位家长心中的深切期望。
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通过大量案例和侦查实践,提出了在孩子18岁前各阶段的养育重点,为家长们指明了方向。
0-3岁:情感抚养,建立安全感
0-3岁是孩子与家人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建立时期,这种依恋不断积累直至12岁。
依恋是情感的起源,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会感到愉悦;难过时,只有依恋对象的出现,幼儿才会感到安慰。
因此,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充分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李玫瑾教授强调,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父母的爱,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让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长。
父母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喂养孩子时要将其抱在怀里,养育者的气味会让孩子感到温暖,食物、熟悉的气味会让孩子感受到舒服和快乐,有利于依恋关系的建立。
同时,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学习。
例如,通过日常的游戏和互动,引导孩子认识世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盲目推崇“哭声免疫法”,认为孩子哭闹时不能马上抱起,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避免养成哭闹的习惯。
然而,李玫瑾教授坚决反对这种观点。
她指出,在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无能期,儿童只能靠哭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此时家长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
长期哭闹得不到安抚的孩子,他们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
3-12岁:性格抚养,立规矩,培养自律
3-12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逐渐具有了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父母不仅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更要开始“立规矩”,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或哭闹,父母要学会坚定地对其说“不”。
比如,当孩子因为得不到手机或不能看动画片而在家里哭闹时,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抱进卧室,一对一笑眯眯地看着孩子哭闹,直到孩子哭累了,再给予安慰和讲道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有需求要说出来,通过沟通达到目的。
此外,父母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孩子的等待和忍耐能力。
比如,有计划地给孩子买玩具,通过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同时,父母还可以利用周末时光,让孩子坐在书桌前安静做一件事情,如拼图、绘画等,逐渐延长他们专注的时间,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自律能力。
在这个阶段,父母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与他人分享的能力。
通过设计一些小游戏,如把零食分成几份,让孩子自主管理,并设置奖励机制,让孩子在诱惑训练中学会自我管理。
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如给家人留饭菜、分享水果等,让孩子学会如何分享。
青春期:尊重选择,培养独立思考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第二性征开始发育,思想也逐渐独立。
面对中学生,父母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孩子成长,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在这个阶段,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倾听父母的想法,与孩子建立民主的沟通模式。
当孩子进入初二后,父母可以与孩子讨论未来的职业方向,至少提供几种未来职业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而不是粗暴式的“管”。
李玫瑾教授的女儿在高中阶段数学成绩不理想,找了一位优秀的老师为其补课,但是女儿却直言自己数学不需要补,不如把钱另外花在英语和历史的学习上。
出于尊重女儿的意见,李玫瑾教授把补习的重点放在了英语和历史两个科目上,最后在高考中女儿的英语成绩提高了50多分。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尊重孩子选择的重要性。
同时,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李玫瑾教授曾用挑衣服的案例,教会女儿如何确立正确的恋爱观。
通过对比选择衣服的过程,让孩子明白中学时期只是人生的第一家店,如果在中学时期就“早恋”,那很有可能看不到未来更优秀的选择。
全方位关注,培养幸福能力
除了以上各阶段的重点外,父母还要全方位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的幸福能力。
这包括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感恩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他人的感受,参与公益活动,帮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怀心。
同时,父母可以通过记录每天的快乐时光、感谢家人的帮助等小事,引导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此外,父母还要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尝试新事物、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过度的保护和控制可能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同时,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等,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总之,养出一个快乐温暖的孩子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
从0-3岁的情感抚养到3-12岁的性格抚养再到青春期的尊重选择,父母要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用爱心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一个快乐、温暖、有责任感的人。
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