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开展以来,安徽各地坚持源头创新、超前布局,构建了覆盖全省的工程监测体系以及高效灵敏的监管处置体系,形成了一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标志性案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字哨兵”是如何守护我们的城市安全。
本台记者 袁杜丹
在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这个电子大屏上实时显示着燃气、供水、桥梁等重点领域的预警信息,平均在7分钟之内,各类预警事件就能得到响应,用数字化的方式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
这样一个覆盖全省的安全工程监测体系,被喻为护卫城市安全的“数字哨兵”。作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起源地,早在2015年,安徽就依托清华合肥院,启动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在全省组建起由80家单位参与的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联合体,在燃气、桥梁、供水等重点领域逐步构建“前端感知—专业研判—预警溯源—协同处置”的新型风险防范体系。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 袁宏永
我们大概投入了170多个研究人员,工程科技人员有上千人,用了世界上最大的最全的实验设施和装备来支持这些技术的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我们这里是世界领先的水平。
借助这些护卫城市安全的“数字哨兵”,当前,安徽已在全省16个市全面推广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围绕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燃气、供水、交通等领域,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在铜陵市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正根据接到的报警信息,远程调度附近的运维人员前往隐患点现场除险。
铜陵泽众城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国佩松
实现了7*24小时值守,一旦发现异常,会及时发布预警,然后由各个权属单位在1小时内处置。系统上线以来,我们的巡检效率提升了20%,在我们监管范围内,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覆盖了当地供水、桥梁、燃气、液化气钢瓶等领域,接入了4017套监测设备信息,预警准确率和及时响应率均为100%。
铜陵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智慧住建管理中心 负责人 周林
实现了由人防到技防,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到事前预警,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实现城市安全稳定运行。
包括合肥、铜陵在内,目前,全省已布设16.3万余套前端感知设备,覆盖近14.4万公里地下管网、2000多座桥梁,实现城市主城区重大风险精准布控,各类预警事件联合处置时间由过去的24小时以上缩短到1小时。全省累计发布并处置三级以上预警1911起,城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安徽经验在全国60多个城市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