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习任务单
一、挖空翻译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解答)惑也。人非生而知之(代词,知识和道理)者,孰(谁)能无惑?惑而(表假设,如果)不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最终)不解(解答)矣。生乎(在)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表并列,并且)师(意动,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哪)知其年(年龄)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所以)无(无论)贵(地位高)无贱(地位低),无长(年长)无少(年少),道(道理)之所存(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尊师学习)道(风尚)之不传(流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疑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代词,他们)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代词,他们);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却)耻(意动,以…为耻)学于(向)师。是故圣(圣人)益(更加,越发)圣(圣明),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自己的)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自身,自己)也,则耻师(从师学习)焉,惑(糊涂)矣。彼(那些)童子(小孩)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不是)吾所谓传其(他们的)道解(解答)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通晓),惑之不解,或(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小的方面)学而大(大的方面)遗(放弃,丢弃),吾未见其明(明智)也。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这类人),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成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他)与彼年相若(像)也,道(知道的道理)相似也,位卑(卑下)则足羞,官盛(高,大)则近谀(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比得上,赶得上),其(难道)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的)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其贤(才德)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一定)贤(超过)于弟子,闻(领会)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传(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全面地)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表目的,来)贻(赠送)之。
二、重点知识归类
(一)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通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 初等教育学校
4.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
今义: 很多人
5.吾从而师之
古义: 跟从并且
今义: 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不一定
今义: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7.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无论,不论
今义: 没有
(三)一词多义
1.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途径、方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路)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讲)
道芷阳间行
(取道)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2.或
或师焉,或不焉
(有的人)
冀君实或见恕也
(或许)
或凭几学书
(有时)
3.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尊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掌握一定技艺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
(军队)
4.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朔气传金柝
(传送,传递)
5.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这些)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标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六艺经传”)
6.者
乃使其从者衣褐
(……的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人)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
7.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并列)
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
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
(四)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意动用法 (以……为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意动用法 (以……为耻)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作动词(低于)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5.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使动用法(使……学习)
(五)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翻译:不知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2.不拘于时
(被动句)
翻译:不被世俗限制。
三、理解性默写
1.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纠结于小的方面,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样本末倒置。
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 , 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识。”
6.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 , 吾未见其明也。”
8.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