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科大,有这样一群人,曾经的他们,满腔热血奔赴军营,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军实践,在一片“迷彩绿”中淬炼青春。退役复学后,他们仍然割舍不下部队情结,继续以一名心怀信仰的战士要求自我,他们就是退伍大学生士兵。
目前我校有退伍大学生士兵119人,他们用新时代的青年之声,投入到“爱我国防”的各种行动中;他们用新时代的青年责任,汇入到“自我成长”的各种实践中。这些校园中“最可爱的人”退伍不褪色,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也看到了退伍大学生是如何用行动诠释军人本色和使命担当。
他保送中国人民大学,获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发表论文4篇,参编著作1部,主持参与课题7项,获竞赛奖项20余项。他荣立个人三等功、嘉奖、“四有”优秀士兵,获评北京市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入选共青团中央全国“青马工程”。他就是公管传媒学院苏稳,2021.09-2023.09服役于中部战区空军某部。
在空军地导某旅,苏稳被分配到导弹测试员岗位,负责导弹组装和测试工作。多项功能测试涉及200多个步骤,这是一项程序繁琐又极度精细的工作。为了能熟练掌握业务技能,苏稳加倍练习,反复背诵操作条令至熟记于心,一步步实践操作至驾轻就熟,高强度的训练让苏稳双手肌肉每天都酸疼难耐,甚至手酸到拿不起筷子,但换来的是愈加熟练的技巧和过硬的本领。在任务现场,当他看到一枚枚经过自己测试成功击中目标,那一刻满满的自豪感充溢心间。
两年军旅生涯,苏稳一次次回味入伍初心,也实现了自我蜕变。2024年6月15日,苏稳在接受总台央视采访时说:“我在一支英雄部队成长起来,未来我将会把军人雷厉风行的品格带到学习生活当中,用自己淬炼成长的故事,鼓舞更多大学生携笔从戎,投身军营。”
如果世界上有“点石成金”的方法,那就是“艰难困苦”。从大一入学开始,苏稳始终怀着热情与专注,迎难而上,刻苦钻研。从最初参加学科竞赛的小白,到领队完成社会实践的队长,再到主持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的科研之星,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一点一滴的积累!2024年9月,他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实现了我校退伍大学生保送研究生的历史性的突破。谈起成长心得,苏稳说:“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并为之不懈努力是我一往无前的底气。”
苏稳不断在奉献中锤炼党员先进性,担任校院两级学生干部,投身于各类志愿活动,他多次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将部队的成长感悟、先辈的英勇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未来,苏稳希望自己像水滴汇入江河那样,让个人梦与家国梦同轨偕行,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担任北京市学生资助宣传大使、BISTU智行Future社团社长,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等荣誉,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第一作者发表EI会议检索论文1篇,参加学科竞赛累计获奖12项。他荣获嘉奖、“四有”优秀士兵,获评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他就是自动化学院张思庆, 2021.03-2023.03服役于武警河北总队邢台支队。
在资助政策指引下,他从赣西农村来到了信息科大,受到英雄陈祥荣的感召,他毅然选择应征入伍。两年的军旅生涯,如何完成从一名地方青年,到一名合格战斗员的转变,张思庆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中找到了答案:“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既然拿起钢枪,那便守护一方安宁,他脚踏实地,刻苦训练,两年勤务,执勤目标万无一失,获得官兵一致好评。
脱下军装,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信仰,退伍不褪色,他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了校园。“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面对全新挑战,张思庆从入伍前的“不敢”,到入伍后的“不怕”,实现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专业排名第一、第一次参加竞赛获奖、第一次带军训、第一次演讲……“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做一件事之前,他从未想过结果如何,“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做一定会失败。”在他的嘴边常常挂着这句话。
资助育人,追梦圆梦,在北京市“助学圆梦”时代新人说演讲比赛的舞台上,他讲述着一名退役大学生,从信息科大启航,持枪守国安,携笔献国强的故事,用一名战士的成长经历,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资助政策,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
未来,张思庆将继续发扬部队优良传统,在不同领域中积极作为,接续奋斗,为祖国富强贡献属于勤信学子的力量!
愿以此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
她荣获北京市“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学习优秀奖学金、社会贡献奖学金、“智航杯”无人机智能算法竞赛全国第九名、第三届“词达人杯”校一等奖等奖项,完成十余项专业实习及校企合作项目。她荣立个人嘉奖,被评为校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她就是计算机学院张桐语,2020.09-2022.09 服役于中部战区陆军某旅。
张桐语成为陆军某旅的一名通信兵,负责为旅队提供可靠、高效的通信保障。在无数个日夜里,值勤站岗超过1900小时,接转电话20000多起,收发传真上千份。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态度对待,做到了零失误。由于勤奋刻苦,成绩突出,参与陆军公众号“忠诚号”视频的录制、担任警示教育讲解员、代表全旅参加 82 集团军的“信保尖兵”比武活动。历经两年军旅洗礼,张桐语在困惑与挑战中寻觅成长真谛,脚踏实地的稳步前行,实现自我成长。
退伍后的张桐语,对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先后参加各项志愿活动 20 余项,在疫情肆虐之际,报名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负责样本标记装箱工作。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含义。张桐语在实践中成为一名传递者,将在部队熔炉中锤炼出的深刻感悟,以及先辈们在烽火连天中谱写的英勇篇章,讲述给每一颗渴望共鸣的心灵。她用满腔的热情与无尽的汗水,作为青春梦想的灌溉之源,让每一份努力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承载红色精神,续写英雄篇章
他获校三好学生、学习优秀奖学金、社会贡献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优秀团员、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等奖项。他多次担任军训教官,并带领连队取得了队列会操第一名的佳绩。他就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退伍大学生吕泽龙,2021.03—2023.03服役于联勤保障部队。
在部队期间,吕泽龙担任军械保管员,负责管理火炮维修、保养、运输等工作,每天他与武器装备打交道,熟练掌握各个元器件的使用方法。日复一日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锻造出他熟练的手法,破损的火炮器件在他的手下也能“妙手回春”。守深山,造精兵。在山区辛勤耕耘是他对使命的无声宣誓,在哨所默默奉献是他对祖国的无悔承诺。
吕泽龙三次担任军训主责教官,与新生们一起经历风雨,将部队的优良作风融入学校的军训中。在他的带领下,负责的连队不仅在队列会操中拔得头筹,还培养出了许多敢于拼搏、团结合作的优秀学生。他说,看到同学们从懵懂到成熟,从训练中学会担当和责任,是他作为教官最自豪的瞬间。
除了在军训中的出色表现,吕泽龙在学习上也不懈努力。他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培养。对于未来,他坚定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必将继续在奋斗的路上,用青春告白祖国,为国家和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勤学苦练,磨砺成钢
他先后三次担任学校军训团教官。他参加第60届公园半程马拉松、永定河马拉松等,获首都高校越野登山比赛北京市第七名。他就是理学院杨福龙,2021.03-2023.03 服役于中部战区陆军某部。
新兵连结束后,杨福龙被分配到了前身为叶挺独立团的铁军旅。身处英雄的团队,对他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和挑战。训练量要加倍,各种侦察技能以及情报处理方法要学习,各个驻地和任务间要来回奔波,每天都会累到倒头就睡,但成长也是迅速的。在模拟军事演习中,从一上午要“死”好几次,到熟练后可以歼灭多名“敌军”;在游泳训练时,从本能的恐惧,到各项考核都显示优秀;在对抗中,从思维简单,到在首长带领下研究队伍布局,考虑人文、地形等各种因素的全局意识,“忠诚 严谨 敏锐 求真 创新”的连队作风已然融入了他的生活。
两年军旅生涯,他收获很多,不仅有坚毅的性格、强健的体魄,更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发展中的担当与责任。退伍复学后,他主动担任了校八一社宣传部副部长和学院体育部副部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分别在2022级和2023级学生军训工作中担任军训教官和军训团参谋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退伍大学生士兵的初心和使命。
书生铁骨,铮铮誓言。这些同学经过两年的军营淬炼,返校后迅速成长,是信息科大青年投身国防事业,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生动写照。他们勇担重任、自强奋进的故事激励着同学们踊跃参军,携笔从戎。2024年,学校共有48名学生应征入伍,在军营续写青春荣光。
学校启动2024年冬季征兵工作,希望广大同学赓续信息科大红色血脉,接过强军报国接力棒,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努力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
供稿/图片 | 学生处 马骏
版式/责编 | 蒋瓅
惊艳了我的信息科大,美景打包送给你!
让“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正式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