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体育旅游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学术   2024-11-21 10:26   河北  
欢迎加入河北省文旅产业协会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的关键环节。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现实基础与功能诱因两个方面梳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生成逻辑,剖析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并据此提出实践进路。政策支持不断加强、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是现实基础;推动经济增长、增强社会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助力绿色发展是功能诱因,两者共同构成了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成逻辑。目前,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融合发展不明确的布局层面问题;供给结构不均衡、供给要素不健全、供给品质质量低的供给层面问题;消费观念滞后、消费场景单一、消费技能欠缺的消费层面问题;人才供给不足、安全防控薄弱、标准建设滞后的服务层面问题。因此,推进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围绕优化布局、提升供给、促进消费、完善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


关键词:国式现代化;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为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点燃“新引擎”,2023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增强国民体质的支柱性产业,是新时代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扩宽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重要引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24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可见,在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如今,在新时代下如何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旨来审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问题,是摆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关键议题。因此,文章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成逻辑与现实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实践进路,以期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体育旅游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生成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体育旅游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为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核心目标是推动我国从过去的“追赶”姿态转变为“领跑”姿态,引领我国全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核心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究其本质,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和政治5个方面的现代化。近年来,学术界和体育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研究热点,从“学校体育新发展”“群众体育新道路”以及“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在体育领域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以及政策导向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结合社会各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主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和政治五个方面与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论述同样涵盖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是推进体育旅游产业建设的重要指引,并将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


(二)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1.政策支持不断加强


近年来,我国政府各级部门对体育旅游产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划,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2016年,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坚持消费引领,培育主体;坚持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坚持加强监管,规范发展,加快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如《云南省体育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天津市“运动之都”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3年)》《关于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等。


>>>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图片来源:海南日报)


2.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身心健康,并将健康和高品质生活作为新的追求目标。2021年12月,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7岁及以上居民中,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达到了37.2%,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3.3%;每周至少进行1次体育锻炼的7岁及以上居民占比也达到了67.5%,与2014年相比,有了18.5%的增长。近几年,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尤为迅猛,市场规模逐年攀升,参与者人数迅速增加,旅游消费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规模在近年来持续扩大,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了惊人的9147亿元。此外,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体育旅游及其他服务业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1年,我国体育旅游及其他服务业的产出占整个体育产业产出的比重已从48%稳步上升至53%。


3.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获得了全新的动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深远,改变了产业的运营模式和服务形态,使得体育旅游产业能够更高效地运作,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现如今,科技在体育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层面,为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一方面,在信息化、智能化的科技趋势下,体育旅游产业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如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云健身”“云旅行”“云赛事”等数字化运动新模式的应用也使得体育旅游服务更加便捷和个性化,无论是实时监测体育旅游数据,还是个性化定制旅游行程,科技的应用都让消费者获得了更高品质的服务体验。人民数据研究院公开的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7月,我国运动健身App月均活跃用户人数超5000万人。

>>>

(腾讯云赛事直播方案整体架构。图片来源:腾讯云音视频)


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体育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不断补齐体育旅游设施短板。一是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各类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了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的体育场地数量已达到459.27万个,总面积扩展至40.7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89平方米,与2018年相比,分别实现了45.25%、56.94%和55.38%的增长(如图1所示)。二是体育旅游载体不断丰富。各地区结合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开始探索利用公园、绿道、广场等公共体育设施,打造体育旅游新空间,不断丰富体育旅游形式和内容,提升了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旅游的便捷度和满意度。如浙江丽水将瓯江绿道打造成集休闲、健身、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体育旅游线路,设置了完善的健身设施和休闲场所,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成为当地体育旅游的一大亮点。


>>>


(三)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诱因


1.推动经济增长

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第一,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市场空间,通过发展体育旅游,可以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例如,黔西南州通过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积极推动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2023年1月至8月期间共接待国内游客2971.02万人次,同比增长17.8%,实现旅游总收入281.38亿元,同比增长26.25%。第二,创造就业岗位。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赛事组织、体育旅游服务等体育旅游产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例如,美国匹兹堡运动队和俱乐部新增的100个工作岗位不仅为当地带来了4620万美元的新收入,而且在医疗、酒店、餐饮、零售和金融等多个行业中额外创造了422个与此相关的工作岗位。

2.增强社会效益

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增强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第一,促进国民健康。体育旅游产业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体育健身和休闲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还能培养锻炼习惯,提高健康意识,对于构建健康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第二,推动文化交流。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桥梁,通过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和体育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国内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加深国民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为社会的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改善城乡环境。登山、徒步、骑行等体育旅游活动有助于整合和优化体育旅游资源,通过修建步道、绿道、骑行道、体育公园、露营基地等措施改变城乡风貌,升级城乡环境。第四,提升国家形象。体育旅游产业通过举办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和活动,能够展示国家自身的文化魅力、组织能力和体育实力,为国家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树立良好形象。

3.优化产业结构

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增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体育旅游产业的兴起推动了体育场馆建设、运动装备生产、健身教练培训等一系列服务业的繁荣,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势能,也为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二,带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体育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因此与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行业存在紧密的联系,其强大的关联效应能够与这些行业产生积极互动,形成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整个行业的繁荣。

4.助力绿色发展

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第一,增强环保意识。体育旅游产业积极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倡导游客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游客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第二,践行“双碳”目标。体育旅游活动通常鼓励居民采用步行、骑行、划船等低碳出行方式,不仅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缓解交通拥堵,而且符合新时期低碳发展的要求。2021年《阿里巴巴2021“十一”假期消费出行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露营、徒步、攀岩等项目的预订量环比增长均超过10倍,冲浪、潜水的预订量环比暴涨超过200%。


体育旅游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检视


(一)布局层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产业内部业态发展不均衡。目前,体育旅游产业主要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而体育旅游赛事、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新型业态发展相对滞后,不均衡的业态结构导致体育旅游产业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二是体育旅游服务业尚处于低端阶段。尽管体育旅游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体育旅游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多数体育旅游企业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管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三是供给链价值低,产品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当前,体育旅游产业的供给链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住宿、餐饮、交通等领域,缺乏与体育旅游特色相匹配的产品研发和设计。

2.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是东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凭借其经济优势和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产业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产业规模较大,且年均增长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规模较小,增长速度也相对较慢。二是城乡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在城市地区,由于体育旅游设施完善、服务水平较高,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然而,在农村地区,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但由于交通不便、设施落后等原因,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亟待进一步开发。三是不同省份之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现如今,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和地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旅游模式,如冰雪体育旅游、户外探险旅游、山地自行车赛等。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各省份之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相对滞后,产业链不够完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存在短板。

3.融合发展不明确

一是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模式尚不清晰。尽管在理论上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地将体育赛事、健身休闲等体育元素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地域特色的旅游元素相结合,形成一种稳定且高效的商业模式,仍然在初步探索阶段。二是体育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在体育旅游产业链中,上游主要包括体育赛事组织、体育设施建设等,下游则包括旅行社、酒店、交通等旅游服务。然而,当前上下游之间的协作并不紧密,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这使得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受到影响,也制约了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三是体育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尚不完善。体育旅游产业与文化、教育、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具有巨大的潜力,而当前这种跨界融合尚未充分实现,未能充分发挥产业间的互补优势。


(二)供给层面


1.供给结构不均衡

一是地域性供给不均衡。目前,一些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出现了过度开发,导致环境压力增大、资源枯竭的风险提高。例如,北京八达岭滑雪场在冬季旅游高峰期间,由于游客过多,不仅给当地环境带来负担,还难以满足游客的高质量体验需求。与此相反,大别山、黔东南州等地区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由于开发不足、宣传不够等原因,这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为当地旅游业带来可观收益。二是产品种类供给不均衡。当前市场上的部分热门体育旅游产品供给过剩,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出现了价格战,而一些冷门但具有独特魅力和潜力的体育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三是供给时间不均衡。体育旅游产业在旺季时供给过剩,而在淡季时供给不足,导致当地的资源利用率低下,企业在旺季时可能面临人力、物力短缺的挑战,而在淡季时则可能面临经营困境。

2.供给要素不健全

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良法善治是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然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法治化建设程度还相对较低。具体而言,目前我国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旅行社条例》《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可以提供指导和管理依据,但这些法律法规相对较为笼统,缺乏详细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的配套支持,难以对体育旅游产业进行全面、有效的规范和管理。二是体育旅游设施不健全。目前,我国体育旅游设施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尤其是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三是市场营销手段滞后。一方面,我国企业和政府部门在营销方面缺乏协同,没有形成统一的营销策略和品牌形象,影响了市场推广的效果。另一方面,体育旅游产业目前主要依靠广告、宣传册等传统的营销方式,而忽视了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兴的网络平台营销渠道,难以覆盖更广泛的目标客户群体。

3.供给品质低

一是产品设计理念滞后。当前,一些体育旅游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仍然停留于传统的思维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敏感度,未能充分调研和分析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导致产品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进而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对高品质、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的追求。二是市场监管力度不足。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监管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了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遵守法律法规、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现象发生。


(三)消费层面


1.消费观念滞后

一是消费多元化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重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我国居民体育旅游消费观念逐渐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但消费结构尚不合理,实物性体育消费远远高于参与型及服务型体育旅游消费。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的体育产业构成情况就能发现,尽管体育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但内部结构依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构成情况中,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占总体规模的43.2%,而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等服务型产业分别仅占总体规模的7.1%、5.8%、1.2%(如图2所示)。二是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受“节俭为先”“重实用轻享乐”“保守消费”等传统思想影响,我国居民并未形成成熟的体育旅游消费观念,价格因素在消费选择中占据重要地位,导致大量的消费者在选择体育旅游产品时,过度关注价格而忽视产品的品质和服务。

>>>


2.消费场景单一

一是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创意。当前市场上的体育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产品开发者往往固守传统思维,未能充分发掘和利用体育旅游产业的多元化潜力,导致消费者在面对有限的选择时,无法真正体验到体育旅游带来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魅力。二是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不充分。目前,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主要集中在运动项目、旅游场地等热门领域,而对于一些户外探险、文化体验、虚拟现实体育旅游等新兴、具有潜力的市场和项目,开发力度明显不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市场机会的流失,限制了消费者在体育旅游领域的选择和体验,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全面发展。三是消费者参与度不高。在体育旅游活动中,消费者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而当前一些体育旅游产品在设计和组织上缺少创新,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无法让消费者充分融入其中、感受体育旅游的魅力和乐趣。

3.消费技能欠缺

一是专业技能和知识掌握不足。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态,要求消费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确保能够科学、有效、安全地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然而,事实上,许多消费者在参与体育旅游时,缺乏对特定设备、技术的深入了解,甚至对基本的规则都不甚了解,不仅直接影响了体验效果,导致无法在体育旅游中获得预期的乐趣和成就感,而且可能加大活动风险,对消费者自身安全构成威胁。二是缺乏运动损伤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体育旅游常常涉及攀岩、滑雪、跳伞等高风险活动。虽然这些活动能为消费者带来刺激和乐趣,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安全隐患。许多消费者在参与这些高风险活动前,未能充分了解并学习相关的运动损伤预防知识,以至于在面临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应对。


(四)服务层面


1.人才供给不足

当前,体育旅游产业面临的人才问题十分严峻,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专业化的趋势,但现有人才在总量、分布、结构、质量等方面都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人才总量来看,体育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但现实中却存在着人才培养滞后、引进困难、流失严重等问题。具备体育专业知识、旅游服务技能和市场营销能力的体旅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而现有人才总量难以满足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导致人才短缺和“用工荒”现象频发。从人才分布来看,体育旅游产业的人才分布呈现出地区集中、领域集中、项目集中的特点,这种不均衡的分布格局导致一些地区或领域的人才资源相对过剩,而另一些地区或领域则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从人才结构来看,体育旅游产业注重多元化融合,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加全面。这意味着体育旅游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懂得跨领域合作与创新。从人才质量来看,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致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但现有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稀缺的问题尤为突出。

2.安全防控薄弱

一是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一方面,我国正在实行的体育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空白地带”,甚至未能全面覆盖相关法律中规定的基本内容,关于安全标准的制定、安全设施的配备、安全培训的实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在旅游场馆建设、户外运动教学、旅游赛事参与等专业领域的安全保障人员存在职责分配不清、专业能力不足、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加剧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安全风险。二是安全设施建设滞后。体育旅游的安全设施包括安全防护设备、安全警示标识、应急救援设备等。当前我国一些体育旅游场所的设施老化、设备陈旧,需要及时更新硬件设施,以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但大部分体育旅游场所均以盈利为目的,尚未充分认识到安全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三是安全意识培训不足。游客的安全意识是体育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对游客进行充分有效的安全教育和宣传,以及在实际旅游活动中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不足,导致部分游客对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缺乏深刻认识,存在侥幸心理,抱有“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错觉,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3.标准建设滞后

一是服务标准建设不足。体育旅游服务标准是提升体育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国家出台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认定工作方案》《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但碍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需求,现有的服务标准仍无法全面覆盖各类体育旅游项目和服务,一些新兴领域只能流于形式上的规范。二是服务标准质量不高。高质量的服务标准就需要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了解游客偏好、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制定,但受制于专业人才匮乏、制定周期过长、更新速度滞后等因素,我国体育旅游服务标准尚未形成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一些标准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无法满足市场和游客的实际需求。三是服务标准执行不力。尽管国家在宏观层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行社条例》《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对体育旅游服务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监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执法力度不够、监管体系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一些体育旅游企业和个人对服务标准的执行存在敷衍了事、打折扣的现象,无法确保游客享受到高质量、标准化的体育旅游服务。


体育旅游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体育旅游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还能为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针对体育旅游产业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发展瓶颈,从布局、供给、消费与服务4个层面提出实践进路(如图4所示)。

>>>


(一)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布局变革之路


1.推进项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第一,推动业态均衡发展。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内部业态均衡发展是提升整体产业质量的关键。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市场引导等方式鼓励体育旅游企业、景区、俱乐部等主体部门加强合作和创新,促进“体育赛事旅游”“体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旅游”等传统业态与“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互联网”等新型业态的融合,打破业态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创造出多样化和创新性的体育旅游产品。第二,完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性的体育项目,推动体育旅游与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融合发展,培育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网红打卡地,拓展“体育+文旅+农业+科技+教育+康养”特色业态。第三,增强区域市场协作。借助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升区域间体育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水平,加强资源整合和市场拓展,扩大体育旅游市场规模。

2.精准补齐短板,促进协调发展

第一,加强区域协同与资源共享。体育旅游产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资源、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政府应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第二,强化城乡融合与文化挖掘。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既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体育旅游的可达性和吸引力,也要深入挖掘农村的文化资源,形成与城市不同的、有互补性的体育旅游产品,以实现城乡体育旅游产业的平衡,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体验。第三,促进创新驱动与市场优化。面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和产业规模在不同省份、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问题。要坚持创新驱动,鼓励各地区基于自身特色进行体育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进一步完善体育旅游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以激发体育旅游产业的活力,实现各地区间的良性竞争和合作。

3.拓展产业宽度,夯实产业融合

第一,明晰产业融合模式,推动体育与旅游有机结合。推进“旅游+体育”和“体育+旅游”的新兴业态建设,促进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特色体育赛事等新型体育旅游消费目的地。培育体育旅游博览会、体育旅游主题活动等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节庆去旅行”“跟着线路去旅行”品牌项目。推进全国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区建设。第二,强化产业链协同,提升体育旅游运作效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鼓励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第三,提高跨界融合创新,激发体育旅游产业多元潜力。发展体育旅游新业态,建立“+体育”“体育+”消费模式,构建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康养、体育文创、体育地产等新业态,引导体育旅游企业开发户外运动装备、体育旅游纪念品、体育主题文创产品等跨界融合产品,加快实施“体育旅游跨界融合发展计划”,建立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式的消费场景。

>>>
(丽水莲都瓯江山水诗路运动休闲旅游线路。图片来源:丽水体育)



(二)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供给变革之路


1.优化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协调发展。在对各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出均衡的开发计划。一方面,对于那些过度开发的地区,应采取控制开发规模和游客数量的措施,以保护当地的环境和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于开发不足的地区,应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营销推广、发掘文化内涵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掘和利用这些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实现各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第二,强化创新与差异化发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应控制热门体育旅游产品的供给过剩,增加具有独特魅力和潜力的冷门体育旅游产品的供给。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技术、模式和体验创新,推动体育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品质、特色和服务多样化的需求。第三,优化供需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针对体育旅游产业在旺季时供给过剩,而在淡季时供给不足的问题,可以实施灵活的季节性定价策略,根据旅游季节和市场需求调整价格,引导游客在淡季前来旅游,降低旺季时的供给压力,平衡供需关系。

2.健全供给要素,提高供给效率

第一,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法治化建设水平。为解决当前体育旅游产业法律法规笼统、缺乏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支持的问题,我国应加快推进体育旅游产业法治化建设。具体而言,可及时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旅行社条例》《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明确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范围、经营条件、安全保障等各方面的要求。第二,加强体育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游客体验。针对偏远地区体育旅游设施不足的问题,应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体育旅游设施的覆盖面。如在新疆、西藏等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独特的冰雪、登山等体育旅游资源,建设专业的户外运动装备租赁中心、安全保障中心等设施,提供便捷的装备租赁和安全保障服务,降低游客参与体育旅游项目的难度和安全风险。第三,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拓展目标客户群体。为解决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营销手段滞后的问题,我国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广告、话题挑战、用户互动等形式的营销活动,向更广泛的目标客户群体推广体育旅游产品。

3.加强质量监管,提升供给品质

第一,创新产品设计理念,引领市场潮流。体育旅游企业需要深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趋势,把握当下的热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要摒弃传统的、过时的产品设计理念,转向更加市场化、需求导向的设计思路,通过精准的市场分析和调研,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和期望,为产品设计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第二,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确保市场规范有序。应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监管的重视度,确保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面对市场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监管部门需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增强监管能力和技能,确保全面覆盖所有领域,从而维护市场的规范有序。

(三)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消费变革之路


1.引导消费观念,促进消费升级

第一,强化政策宣传。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宣传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引导居民树立科学健身、健康生活、幸福人生的理念,激发国民体育旅游消费需求,使体育旅游消费成为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和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愿意为高品质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买单。第二,拓展认知边界。鼓励消费者参与跳伞、潜水、滑翔伞、热气球、赛龙舟、马术等体育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的魅力,从而增强其接纳程度。第三,打好活动策划和媒体宣传的组合拳。政府、企业与媒体组建专业团队,积极配合做好国家关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宣传工作,让科学健身、健康生活、幸福人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与机制。

>>>
(杭州亚运会。图片来源:杭州第19届亚运会)


2.丰富消费场景,增强消费体验

第一,创新体育旅游产品,打破同质化困局。我国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者需要打破“产品同质化“”市场局限化”“用户被动化”等传统思维,充分发掘和利用体育旅游产业的多元化潜力,在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用户参与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体育旅游产品。第二,全面开发体育旅游市场,拓展新兴领域。为解决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问题,需要拓宽视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运动项目、旅游场地等领域。对于户外探险、文化体验、虚拟现实体育旅游等新兴、具有潜力的市场和项目,应加大开发力度,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第三,打造体育旅游消费品牌,提升综合效益。放大“体育旅游消费节”“全民健身嘉年华”“户外运动挑战赛”IP品牌效应,构建观赛、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沉浸式体育旅游消费场景,实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特色、天天可持续”,提升消费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进一步优化消费体验。

>>>
(2024山海关长城徒步大会。图片来源:桂冠体育)


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消费水平

第一,优化体育培训课程设计。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实践经验,共同打造系统化、实用性强的培训体系,促进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与体育旅游消费场景紧密相连的技能培养;结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制定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培训的多样化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消费者正确的运动姿势、技术操作和策略运用。第二,加强体育旅游消费技能普及推广。支持体育协会、旅游机构、健身俱乐部下沉社区开展体育旅游消费技能、科学健身推广普及活动,开展“最佳体育旅游指导员”评选。通过办好“全民健身日”“体育旅游消费日”“健康生活方式日”等主题活动,打造“微社区”“体育旅游消费圈”“健康生活体验区”等多元化场景,打通体育旅游消费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四)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服务变革之路


1.强化人才供给,深化服务质量

第一,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一方面,应制定长期培养计划,明确体旅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避免应急性和短期性的培养方式。另一方面,设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定期对体旅复合型人才在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第二,提高社会层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水平。政府、社会及行业应共同明确体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培养内容和方式更具针对性。具体而言,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等,帮助学生将在校园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体育旅游行业中。第三,加强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定期的教师进修课程,使教师掌握体育教育理论、旅游市场趋势、体育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最新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而能够将这些最前沿和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学校的课程设置也需要根据体育旅游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以确保所教授的内容与行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以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社会,为体育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加强安全防控,保障服务安全

第一,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预防能力。提高对体系设计的重视和投入,深入研究体育旅游活动的特性和规律,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细致入微地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突破仅考虑法律基本内容的局限,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先进的风险识别技术和方法。加强体育旅游产业中不同领域安全保障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形成统一的职责分配和协作机制,确保在复杂的体育旅游环境中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安全风险。第二,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对体育旅游行业现有的场地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医疗救援设施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改造和升级。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体育旅游设施的使用情况和安全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防止事故的发生。第三,加大安全培训力度,提升安全工作意识。组织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活动,结合实际案例和经验教训,重点强调体育旅游行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确保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

3.推进标准建设,提升服务水准

第一,完善标准体系。构建涵盖景点讲解、导游服务、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全面、系统的体育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确保服务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具体而言,可通过行业协会、专家团队、旅游群体等多方参与,共同制定诸如《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评定规范》《体育旅游小镇评定规范》等的体育旅游服务标准规范文件,以明确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流程等方面的要求,为体育旅游服务提供全面的指导和约束。第二,加强监管力度。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深入开展体育旅游市场秩序、体育旅游安全、体育旅游服务质量等体育旅游市场专项整治,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体育旅游市场举报投诉和执法协作机制,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治理,源头末端同步清查,违规失信同步整治,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和部门协同合作,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维护体育旅游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结语


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旅游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对体育旅游产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思想引领体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融合和协同发展、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等措施,打造现代化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科学引导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
廖粤生(1997-),江西赣州人,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管理;
颜照坤(1993-),山东青岛人,天津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管理;
王先亮(1982-),山东淄博人,博士,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管理(通讯作者)。

(来源:《社会科学家》2024年4期)


END
来源:言之有范
编辑:耿菁菁
审核:刘元利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协会是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工作者及文化和旅游企业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是在省委和省政府领导下联系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工作者及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纽带、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