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的香山寺中,始建于东汉末年的平顶山香山寺被称为最早的东土“真香山”,比洛阳白马寺只晚了百余年,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平顶山香山寺有一镇寺之宝,就是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由当时的汝州知州蒋之奇润色,翰林院大学士蔡京书丹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此碑记述了菩萨修行证道的过程,其用笔痛快沉着、意态洒脱,彰显了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实属古代碑刻的代表之作。而蒋之奇、蔡京二人都与大文豪苏东坡有着不解的缘分。
蒋之奇,字颖叔,宜兴人,与苏东坡同年考中进士。在为新科进士举行的琼林宴上,苏轼与蒋之奇同桌而座。蒋之奇向苏轼介绍其家乡山水秀美,诚邀苏轼做客常州,苏轼当即允诺,并订下“鸡黍之约”。
此后多年,文笔奇绝的蒋之奇,与苏东坡成为莫逆之交,加上钱勰和王钦臣,人称“元佑四友”。两人虽然常常相隔千里,却仍然诗文唱和、往来不绝。苏轼数次经过汝州并赋诗写文,而蒋之奇曾任职汝州并为观音祖庭撰文。苏轼去世于蒋之奇的故乡常州,又安葬于观音祖庭所在地河南平顶山,这两个人与这两地的缘分让人感叹不已。
再说碑文书丹者,翰林大学士蔡京。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蔡京的父亲蔡准时任都官郎中,与苏轼交游甚欢。蔡京进士及第后,第一个职位是去杭州钱塘县当县尉,蔡京比苏轼小十一岁,当时蔡京二十六岁,苏轼三十七岁。在苏轼的影响下,蔡京跟随苏轼一起研习颜体书法,蔡京书丹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就是吸取了颜书的风格。
而苏东坡与香山寺的缘分还不仅如此。
苏轼曾在公元1101年自海南遇赦北归的途中,在金陵崇因院作《观世音菩萨颂》。苏轼初识千手千眼观音时,认为“千手异执而千目异视”是不可思议的,依据常理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一个人手足耳目全部派上用场时,必然顾首而不能顾尾、“有所不暇矣”,何况观音像还是千手千眼,由此而诞生出成语“牵一发而动全身”。
苏轼在《观世音菩萨颂》中把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义、勇、智”和观音菩萨的“慈、悲、忍,忧”相比附,提出了认知观音经典的“无冤故仁,无亲故义。无人故勇,无我故智。”的“四无”观,为观音文化这一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提供了新的立论基础。可以说,苏轼的《观世音菩萨颂》和蒋之奇所撰《观音大悲菩萨传》是古印度佛教改造成为汉传佛教的里程碑,也把苏东坡与香山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平顶山香山寺群山环绕、林木葱郁,已成为汉化观音祖庭、我国佛教圣地。那深谷中隐隐传来的晨钟暮鼓,仿佛依然在讲述着苏东坡与香山寺的传奇故事,吟诵铭记着平顶山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END
编 辑:王晨燕
责任编辑:吴 双
审 核:朱 飞
监 制:李 阳 黄 磊 李会勇
(*免责声明:除本地新闻、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其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本平台会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文章如无意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或肖像权,请来电告知立即予以删除。)
往期回顾:
感谢亲爱的小伙伴们!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我们
动动小手点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