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梦回长安|文旅中国
文摘
文化
2024-12-05 17:30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光阴的脚步匆匆踏过大地的履痕,季节的篇章也悄悄改名换姓。独立寒秋,繁华落尽。时光清浅,清寂寥阔,一时成了暮秋的主旋律。少年时,读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因为一句诗,爱上一座城。“长相思,在长安。”这个暮秋,乘公司团建的东风,跋山涉水,再次来到魂牵梦绕、素有“华夏之根”美誉的陕西省省会--西安。一起穿越时空,共赴一场盛世之约,梦回长安!一早乘坐去西安的动车,合肥还是朝晖满地,心却随着列车飞驰向前。十月末的中原大地,秋意正浓,层林尽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草叶金黄,空气中弥漫着几丝寒意,一路领略秋的寥远苍茫。快到目的地,透过车窗,西安下起了小雨,淅淅淋淋,薄雾淡笼,像秋姑娘披上了一层淡淡的丝缎面纱,给这次行程增添了几许惊喜......
下午,我们来到著名的钟鼓楼广场。广场位于西安市中心,面积约6万平方米,仅次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有两座著名的明代建筑,也是西安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钟楼、鼓楼。钟为文,鼓为武。东侧钟楼,有六百多年历史,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总高36米。西为鼓楼,建于明洪武13年,高33米,一个巨大的鼓被装置在楼上。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文武盛地”,为重修鼓楼竣工后陕西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80年)所题。北匾“声闻于天”,字大盈间,苍劲挺拔,相传为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这四字据考证后为乾隆所题。据记载,这里曾是盛唐时尚书省所在地,当时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历史的风云烟消云散。新中国解放后,经过多次改造,如今的钟鼓楼广场绿草如茵,草坪用石板隔成九经九纬,仿唐长安街棋盘式格局。两楼相距百米,遥相辉映,有“姊妹楼”和“文武楼”之称。唐代诗人李咸用有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古时,钟楼、鼓楼同有报时功能,晨起撞钟,击鼓报暮,故有“晨钟暮鼓”之称。深秋的暮色,裹挟着一些寒意。穿过鼓楼,斜斜细雨中,突然想起唐代韩愈描写古都长安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应了那句话:长安处处有故事。走到几百年历史的回民街,感受浓浓的穆斯林文化气息,也深切体会到民族大融合的浓浓情谊,让人流连忘返。
第二天清晨,我们驱车来到了素有“世界第八大奇迹” 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八百里秦川,两千年传奇。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更是古都西安的历史名片。那威武雄壮的军阵,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仿佛看到汉代名士贾谊在《过秦论》描写“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历史场景,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展现的军工威武,堪称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以东,呈“品”字状布局,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站在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前,馆内人头攒动,游人如织。我久久伫立,一眼望去,一号坑为地下巷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坑底经夯实,地面墁青砖,十个隔梁将坑分为十一个过洞。棚木上铺席,席上盖土。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制度,人殉最兴盛的朝代是殷商。到了周朝,吸取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随着周礼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殉现象。但春秋时代,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各国先后废止,到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春秋战国出现以俑殉葬,用陶俑、木俑等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和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高度,除工匠的智慧外,还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强权威武意志分不开的。苍山仍需仰望,历史无法重演。现在见到的兵马俑大部分呈土色,其色彩原为彩色,因当年出土时保护技术的原因,有的原色黯然褪变,经多年的修复,一些兵马俑的颜色渐渐复原。那一排排栩栩如生的陶俑,气势磅礴,宛如一列列即将出征的威武之师,让我们一下子回到那金戈铁马、踏破贺兰山缺的冷兵器时代,再现了“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盛世秦皇大一统的历史画面。根据钻探、试掘和正式发掘的结果推测,3个坑内埋藏有兵马俑近8000件。
深秋的雨,惊落一地的金黄。走出兵马俑,来到西安千古情景区,《西安千古情》,一部史诗级的非凡巨制,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以一个华裔少女回国寻根为主线,西安,从远古莽原蹒跚而来,从凿木取火、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迎来了伟大民族走向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周韵风情》凸显了中华民族在自然灾难面前必胜的信念和勇于担当。从泱泱大秦的风骨气魄到威武秦皇汉武,有万里风沙的丝路传奇《大汉风云》。公元前138年,为彻底解除北方匈奴对中原的威胁,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带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第一次出使西域,寻找并联络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以合力夹击匈奴。这十三年间,汉武帝都会站在城墙上,遥望汉使的归来。张骞等人一路风餐露宿,躲避自然的灾害和匈奴的侵袭。在异域被迫娶妻生子,过着游牧的生活,但始终不忘使命,坚贞不屈,最终寻机逃回。在即将归汉时刻,他抛妻弃子,那一声声啼哭“父亲、父亲”,像一把把尖刀,扎在张骞的心头,是留,是归?忠义两难全,经历了重重苦难,最后只有张骞和堂邑父两人回归汉朝。时光荏苒,岁月倥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唐盛世》展现了一个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群星璀璨,难以超越的王朝,迎来了大唐的盛世华章、四方来贺。
第三天上午,我们来到西安标志性建筑大雁塔,位于大雁塔广场脚下,被誉为西安的城市“会客厅”。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融入华文化的典型物证,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建筑杰出代表。座落于大慈恩寺内,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的、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长孙氏创建慈恩寺。大雁塔是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归来后,亲自督造的藏经所在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大雁塔历经沧桑,虽经多次地震依然矗立,又是一座记忆之塔,保存着一代代读书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回忆。在这里,可以领略到白居易笔下“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年少得志,也能携手登塔,登高远眺,将古城西安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古韵悠悠,千年佛塔,见证大唐的盛世繁华。我虔诚地站在佛塔下,试图用手去摩挲这塔座的温度,感受一下千年佛塔的厚重与坚实,那密密匝匝的砖缝,似乎在轻声细语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檐口的断壁残檐,是自然风雨鬼斧神工的几番恩赐,也见证唐代建筑抗震技术的成熟。枯藤老树昏黄,周边苍松翠立,氤氲而生,勾勒出一幅历史的沧桑感。小雁塔和大雁塔齐名,位于西安博物院内,西安博物院是一座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园林为一体的博物馆。陕西是文物大省,西安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盛世长安,八百里秦川厚土。丝路起源,中西枢纽。博物院馆藏文物以古都西安为题,一千多年建都史,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和社会生活状况。从精美的青铜器到绚丽的唐三彩,亲眼见证了历史教科书的原型,从古老的陶器到珍贵的书画,每一件文物承载着一段历史,都在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其一砖一瓦的背后,印证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的论述。小雁塔旁有一博物馆,安仁坊遗址展示馆。安仁坊是唐长安城外郭城108坊之一,西侧紧邻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距皇城只有2个坊的距离。据地方志记载,唐代安仁坊内居住的大多是达官贵人,万春公主、元稹、杜牧等30多位名人曾在安仁坊居住,小雁塔就在安仁坊内。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深秋的雨裹挟着阵阵凉意,让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贾岛的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说起西安,不得不说西安的历史和城市规划。笔者是城市规划专业出身,西安,古称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有“中国第一古都”美称,是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的都城,十三朝故都,更被称为“中华之文武盛地”!早在6000多年前,半坡先民在此种植狩猎,营建房舍,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丰镐,至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长安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严格规划的都城,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晶石的序幕。历史的演进,城市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与璀璨。城市规划教科书中就有《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陕西关中,建西汉,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杨坚建隋朝后,因汉长安城历经战乱,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公元582年,隋文帝决定在原长安城西北另建一座新都,名为“大兴城”,命宇文凯负责规划营建宫殿、官署。唐沿隋制,改大兴为长安,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超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巍峨高耸的宫殿,富丽堂皇的官署,门巷修直的108坊,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布两侧,匠心独具的宅第,繁华兴旺的东西两市,各国商贾云聚。公元728年,唐玄宗由大明宫入住兴庆宫,成开元、天宝时政治中心,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多发生于此。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富庶、文明的国际大都市,与古罗马一起被认为是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定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拥有3000多年文明史,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华彩篇章。
华灯初上,来到西安大唐不夜城,人潮涌动,游人如织,灯火辉煌。设计新颖、象征大唐盛世华章的雕塑、小品、广场,星罗棋布。“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那身着唐服盛妆的美女,场场爆满的文艺演出,再现了古都长安的盛世辉煌。还有大唐三绝“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和张旭狂草”,让我一时分不清是梦回长安还是现实中的天上人间。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在这里,我仿佛穿越到盛世大唐,梦回长安的场景。这是唐诗里的中国大唐,是杜甫盛赞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笔下“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是“孤篇压唐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血脉觉醒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大唐盛世,是诗人与理想的高光时刻,高适、岑参、杜牧......初唐书法四大家颜真卿、褚遂良、柳公权、欧阳询,群星璀璨,达到中国古典文化史上的巅峰。西安古城墙,周长13.74公里,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城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是西安最大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价值最高、最宏伟的古城垣建筑。古城墙作为西安历史文化的象征,已经成为人文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张特色名片。像一部活的史书,记录着周礼、秦朝、汉唐风韵。犹如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传承千年历史,见证着现代西安的古朴、苍远与生机勃勃,滋养着这里的人民。行程的最后,我独自走在幽长的西安古城墙上。深秋的西安,寒意袭来。从长乐门一直走到永宁门,试图用脚步丈量古城墙的距离,探测城墙的厚度,感应历史的温度。这片片方正的青砖,黛瓦,是劳动人民用汗水和鲜血铸就,外墙有城垛相隔,用于防御,城墙宽16米,高约18米,用夯土层层垒起。限于时间,我步履匆匆,游兴未艾,但脚底下曾经是一片尘封久远的战鼓轰鸣,铁血翻腾。
岁月不及念,一晃又深秋。一部西安史,半部中国史。西安的历史煌煌千载,沧桑厚重,我的笔如此笨拙,无法复原那古老幽远的历史真相。只有卸下行囊,虔诚膜拜,匍匐向前,试图用胸膛去熨烫这片古老、幽远的大地。“轻舟已过万重山。”2006年,我走进西安,零距离体验钟鼓楼、大唐芙蓉园、华清池、兵马俑、大小雁塔。时隔多年,再回西安,梦回长安,寻找匆匆远去的前尘过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昂首天宇,俯身大地。时下风轻云淡,犹如一湖静水。无论身在何地,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清风朗月,阅尽芳华。铁马流年,封狼居胥。(本栏目由安庆大酒店赞助支持。配图由作者提供)
张靖,安徽肥西人,曾混迹于机关单位十几载,工程师。先后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二级建造师。文学学士,专业技术上曾享受政府科技津贴。爱好书法、音乐、运动。偶有文章发表在《中国建设报》、《安徽日报》、《江淮杂志》、《新安晚报》、《诗歌月刊》等。作品散布于西散原创、西散南国、同步悦读、博海书香、东方散文,皖人春秋、学习强国等平台。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