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胃幽门异位诊治并系统文献回顾

文摘   2024-09-24 10:06   中国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DOI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3.007

基金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5036002022YFC2503603)

作者单位:030001太原,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消化内科(联勤保障部队消化内科专科联盟)1 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医学部(联勤保障部队消化内科专科联盟)2030001太原,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医疗保障中心3 100034北京,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4

通信作者:翟亚奇,Email:astaring@163.com;令狐恩强,Email:linghuenqiang@vip.sina.com

王昌与潘胜武为共同第一作者


【摘要】 先天性胃幽门异位,又称胃幽门高位开口畸形,是一种罕见的胃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因其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易误诊或漏诊。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目前,药物保守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本文通过报道我科收治的胃幽门异位并发溃疡出血患者,并进行系统文献回顾,旨在探讨先天性胃幽门异位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策略。

【关键词】 幽门异位;幽门畸形;胃溃疡


先天性胃幽门异位,又称胃幽门高位开口畸形,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胃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1-6]。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消化不良等,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因其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报道我科收治的1例胃幽门异位并发溃疡出血患者,并进行系统文献回顾(图1),旨在探讨先天性胃幽门异位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策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患者男,71岁,因“呕血伴黑便1 d”于202339日到我院门诊就诊并收入消化科。1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3次)伴黑便、成形黑色软便,伴头晕、心悸,无四肢厥冷、无腹痛等。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19 g/L、红细胞压积36.8%、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患者近期无饮酒史、无非甾体抗炎药、抗栓及抗凝药物服用史,既往无消化道出血病史、无乙肝等传染病史、无外科手术史。

二、治疗经过

入院后给予扩容、抑酸、止血、胃黏膜保护剂等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310日行胃镜检查示:胃黏膜粗糙、充血水肿,并可见多发灰白色结节;胃腔缩短,胃窦部呈盲端样,胃角切迹不明显,幽门开口于胃体小弯侧距贲门约2 cm处,持续开放,开口周围可见多发椭圆形溃疡,大小约0.5~1.0 cm,覆盖黄白苔;经幽门进入可见十二指肠环形皱襞,黏膜正常,球腔变形,上、下角结构不明显(图2)。溃疡边缘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示:黏膜轻度慢性活动性炎,局部腺上皮肠化;胃体灰白色结节活检病理诊断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肠化。上消化道造影及CT提示:胃长轴缩短,胃窦呈盲端,空腹可见液体潴留;幽门开口位于贲门下方,造影剂通过开口进入十二指肠(图3~4)。明确诊断为:(1)上消化道出血(Forrest IIc;(2)先天性幽门异位并多发溃疡(A1期);(3)慢性萎缩性胃炎。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动力等对症治疗1周后,患者症状好转,黑便消失,复查便潜血阴性,顺利出院。


三、系统文献回顾

1. 检索方法: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检索策略,在中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进行系统文献检索。检索时使用以下主题词、关键词或医学术语:(1)中文:幽门、异位、畸形、发育异常;(2)英文:pylor*ectopi*heterotopi*abnormalitymalformation。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31030日。

2. 检索结果:按上述检索策略,共检索出中英文文献3 020篇,其中PubMed 400篇、Web of science 1 039篇、Embase 872篇、万方587篇、CBM122篇。经阅读文献标题、摘要,排除重复、不相关文献等2 991篇。对剩余29篇仔细阅读全文后,4篇(8例)因病例信息不完整,而进一步排除。最终,共计25篇文献纳入系统回顾分析[1-25(1)。其中,中文20篇、英文5篇,共28例患者(表1)。


结  果

28例患者,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59.2±11.8)岁,中位年龄61.5岁,其中男25例、女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68%)、腹胀(43%)、反酸(32%)、呕吐(29%)、嗳气(25%)。约1/3的患者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28例中,16例(57%)异位幽门开口于胃体小弯;71%20/28)的患者并发胃糜烂或溃疡。28例患者均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无1例行外科手术(表2)。


讨  论

临床上,胃先天性发育异常主要有肥厚性幽门狭窄、胃闭锁、胃重复畸形、先天性胃扭转等,其中肥厚性幽门狭窄相对常见,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26-27]。先天性胃幽门异位,极为罕见。早在1983年国内学者于正龙等[1]首次报道158岁、幽门开口于胃角的男性患者。尽管受当时设备条件限制,纤维胃镜反复尝试,仍未能通过异位开口,但是作者抽吸了返流液体,证明为碱性(pH=8)的十二指肠液,并结合钡餐、病史及临床特点,考虑该病为先天性胃幽门异位。2007年,Urza等[21]发表了首例英文病例报道,较我国首次报道晚了24年。目前,该病的名称较多,例如先天性胃幽门异位、幽门畸形、先天性胃幽门高位开口、胃幽门移位等,其中前者使用最多。基于该病的临床特点,为促进临床与学术交流,同时纪念我国于正龙教授的首次临床报道,我们建议将此病正式命名为先天性胃幽门异位(图5)。


本文通过系统文献检索,截止至20231030日该病临床累计报道仅为36例。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同胚胎时期某些因素导致前肠发育异常有关。张明金等[28]认为该病可能同胚胎发育过程中胃体大弯、小弯发育不协调有关,即某种因素导致胃小弯发育过慢或胃大弯发育过快,幽门沿胃小弯上移,进而形成了高位畸形。临床上,该病极为罕见,尚无发病率、患病率等流行病学资料。根据系统检索数据,我们发现该病绝大多数报道来自中国(85.7%24/28),提示其发病可能同人种有关。此外,该病常见于50~70岁的老年患者,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81)。其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先天性胃幽门异位的临床症状,多为非特异性,例如腹痛、腹胀、反酸、呕吐、嗳气等。这些症状,主要同幽门异位开口较高,食物潴留、胃排空障碍有关。长期、反复的胃排空障碍,以及食物潴留,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糜烂、溃疡等。我们研究发现,71%20/28)的患者并发胃糜烂或溃疡,且多发于幽门开口附近。29%8/28)的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其中50%4/8)是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本文中的患者,即合并胃多发溃疡,并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来院就诊。此外,我们还发现36%的先天性胃幽门异位患者合并萎缩性胃炎、7%的患者合并胃癌,提示该病可能同萎缩性胃炎、胃癌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的胃排空障碍、食物中致癌物质的胃内富集潴留、以及慢性炎性刺激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诱发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生。

胃镜检查是诊断先天性幽门异位的金标准。胃镜直视下可明确胃内形态、幽门开口位置、有无合并溃疡、肿瘤等其他疾病等,而且有助于同胃溃疡等形成的瘢痕挛缩,所导致的继发性幽变形进行鉴别。上消化道造影比较简易、直观,也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通过造影,可以明确开口位置,评估胃排空情况等。此外,胃肠超声内镜检查,也有助于该病的诊断[20]。

药物保守治疗是先天性幽门异位的首选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抑酸、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如合并溃疡活动性出血,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体位改变,如进食后平躺及左侧卧位,可能有助于患者症状的改善[5,16,18]。尽管临床报道的患者无一例行外科手术,但是对于年轻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或合并幽门狭窄等的患者,我们认为外科手术(胃-空肠吻合术等),也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总之,先天性胃幽门异位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以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非特异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好发于老年男性。胃镜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药物保守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式。该病具有明显的人种和性别倾向性,其潜在的机制,以及外科手术的适应症和临床价值等,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王昌,潘胜武,周志儒,等.先天性胃幽门异位诊治并系统文献回顾[J/CD.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2024113: 176-181.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提供胃肠内镜方面最新咨询及学科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