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精神内耗源于对真自我的刻意逃避,弄懂我们以怎样的虚假形象示人,才能摆脱痛苦,真诚是治愈内心冲突的唯一良方!

文化   2024-11-23 10:01   黑龙江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描写了一个叫斯特里克兰德的银行家,他儿女双全,事业有成,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然而,在他四十多岁时,突然放弃了所有,工作、孩子、家庭等等所有东西都抛掷脑后,离家出走,去巴黎学画画追求他的艺术梦去了。
斯特里克兰德的这一举动让周围的人都感到震惊和不解,甚至在今天仍令读者哗然。
克尔凯郭尔说,“一切绝望都是源自于对‘做自己’不再抱有希望。”
如果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跟内心深处的真我完全相反,心里就会产生激烈的冲突,要么嫌弃自己,要么憎恨他人,早晚有一天会以各种不可思议的形式爆发出来。
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说:
带着冲突生活,就像携带着炸弹在人群中走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引爆。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解决方法,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
正视冲突需要勇气,但它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内心的困扰。
1
精神内耗源于对真自我的刻意逃避。
在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一书中,女主人公英惠从小跟母亲关系疏离,经常被父亲家暴,在忍气吞声中艰难长大。成年后她嫁给一个不爱她的男人。这个男人一心想把她塑造成一个性格温顺、沉默寡言的工具人。起初,英惠顺应多年的思维惯性,接受了丈夫赋予她的这一角色。
但是,五年后,她长期存在的内心冲突异化成了每晚血淋淋的噩梦,为了逃避噩梦,她开始不吃肉,甚至不睡觉。最终,由于营养不良和严重的睡眠不足,她的身体迅速消瘦,精神也逐渐崩溃。
英惠从小养成了寡言顺从的行为模式,她和母亲关系疏远,不爱与人沟通,最爱她的姐姐也把她当成一个陌生人,长期的自我压抑使她无法感知真实的自我,无法了解内心冲突的根源,也就无法正确化解这种冲突。
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于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把别人的价值观套用在自己身上,甚至习惯了用别人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不愿意面对真正的自我。
乔恩·弗雷德里克森在《你在逃避什么》中说:
去直面真相,将那个虚假的自我打碎,新的自我才得以重塑。”
无论一个人多么绝望、恐惧或满腹怨恨,只要下定决心面对真实的自我,积极地探索并接纳内心的冲突,就有机会化解这些冲突,整合人格,减少与自身及他人的疏离感,从而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快乐。
2
弄懂我们以怎样的虚假形象示人,才能摆脱内心的痛苦。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说: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当遭遇难以承受的现实时,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会人扭曲事件的真相,将其变得可以被自己接受为自己构建一个理想化形象将真我遮挡,活在大脑虚构的世界里。
当虚假的“理想化形象与“真我”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时,内心的冲突再也无法掩盖问题就来了。
卡伦·霍妮将人的基本冲突分为三种倾向:服从型倾向、攻击型倾向和隔离型倾向。这些倾向反映了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时的不同方式。如向在一个人心中,某种倾向不能兼容其他倾向,就可能导致内心的冲突和不安。
具有服从型倾的人总是努力讨好别人,他的生活永远以别人为中心,不会拒绝,无法取悦自己,只有别人夸奖他,他才觉得有自尊;如果别人厌恶他,他就会觉得很受伤。他们不敢赢,事事怪自己,强迫自己把所有人视为挚友,不惜一切避免对抗。
《素食者》里的英惠具有典型的服从型人格倾向。这样的人度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强迫自己服从他人,这与“真自我”想自由自在表达自我的需求相背离。服从型的“假自我”长期压抑“真自我”,“真自我”就会形如枯槁,奄奄一息。
他们很想随心所欲地做真自我,却强迫自己留给大家一个温顺而配合的虚假印象,以换取内心的安全感。
与服从型倾向相对的是攻击型倾向。
在具有攻击型倾向的人看来,生活就是一场战争,任何人都要争个你死我活。具有攻击型倾向的人接受不了失败,事事赖别人,强迫自己把所有人视为仇敌,视对抗为自己的天性。他们对批评和拒绝极为敏感,缺乏同理心,难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
契诃夫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就表现出攻击型人格倾向。他对什么都持怀疑和批判态度,总是担心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焦虑,害怕任何可能打破他平静生活的事情。
具有攻击型倾向的人内心冲突极为剧烈,对外界充满敌意,经常与人发生争执却又害怕遭到报复,如同惊弓之鸟般终日忧虑,做事犹豫不决。然而,这样的人往往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一种无所不能、不可置疑的虚假的强者形象,以此掩饰内心的脆弱和不安。
具有隔离型倾向的人,既不想讨好,也不想对抗,只想与人保持一定距离。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的共同点太少,别人没办法理解自己。
他们很像《神雕侠侣》中的古墓派,拒绝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害怕别人的打扰,所以不愿意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把隔离当成防御手段。
他们对于个人隐私极具保护欲。他们就像是个住店的房客,房门上永远挂着“请勿打扰”。
长期的孤独让他们抑郁难过,到了一定年龄,他会想要拥有亲密的关系,希望体会爱情,甚至想结婚,但却害怕在关系中被伤害,于是展示出一种清冷孤高的虚假形象。
当一个人深陷冲突之中,无论是与他人的关系还是与自己的关系都会持续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内外环境日益恶化。唯有勇敢地面对内心深处的阴影,看清自己被冲突扭曲后的虚假形象,真正认识自己是谁,明确自己内心的真正冲突所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化解内心的痛苦
3
真诚是治愈内心冲突的唯一良方!
心理学家乔恩·弗雷德里克森将人类的各种心理问题归结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回避;一个是僵化。
回避使你无法越过那些影响你生命发展的障碍,作茧自缚。
用回避来解决问题,或许会一时奏效,但必然造成新的问题。因为,冲突依然存在,只是被压缩到了一个可怜的角落,新的裂缝就会随之产生。
《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别利科夫为了逃避问题,不出门不工作,躲进房间,最后在忧郁之中病死了。
面对理想化的虚假形象与潜意识中“真自我”之间的强烈冲突,艰难地维持这一虚假形象只会让人越来越痛苦。唯有接纳“真自我”,以真诚的态度与世界互动,才能真正治愈内心的伤痛。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说:
如果能够将性格中造成冲突的倾向,在真诚的平台上进行改变,努力成为真实的自己,就能真正解决内心的冲突,做到知行合一。一个人绝望、恐惧和敌视的病态心理,完全可以通过精神分析在接纳的基础上获得改变,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与自己,与他人的疏离程度。”
活出真正的自我,才能发展自己的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目标,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象哲学家约翰·麦克马雷说得那样,除了彻底地成为我们自己之外,我们的存在再也没有别的意义了。”

经典品读
从经典名著中汲取人生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