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坑、古井很有意思,两个都已经在岩茶圈确立了顶级地位,却又是武夷山核心风景区相距最远的山场,一个在最东边,饭后遛弯的时间就能走完整条坑,另一个在最西边,深入核心区远得出名。
按照80年代初分产到户的逻辑,一般是集中在某个区域的小队分产到对应区域的土地,比如天心组的山场集中在天心岩、牛栏坑一带,比如慧苑组山场就分布在慧苑一条坑以及大坑套小坑的周边。对于人丁兴旺的家庭来说,也仅是在对应的区域中多分得一亩三分地。
在天心村,几乎甚至可以说没有一户人家同时拥有牛栏坑和古井,另外因为古井足够远,有的人并不多,又因为足够重视和足够贵,古井在我们为数不多的专题亮相时,我们着重强调了一个观点,古井只有四户人家才有。
但是但是,今天的山场主人周春戈、周明帅父子却给我们一个双重打脸,他们家有牛栏坑山场,同时还有古井山场,并且不是四户人家中的其中之一。
▲山场主人周春戈、周明帅父子
他们家不是天心村人,也没有承包山场,更没有买青,就问你好不好奇岩茶圈最贵的两个山场他们从何而来?
他们不是天心村人,
但每一个山场都在正岩的白菜心
和大部分天心村人一样,周家的祖籍在江西,不同的是周家到武夷山的时间比较晚,周明帅的父亲周春戈在上世纪70年末才到武夷山当学徒。
有意思的是,当时周春戈来武夷山当学徒学的不是制茶,而是做蔑匠。就是将竹子做成不同的蔑,再编织成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
当年在武夷山蔑匠可以说是一项很吃香的手艺,别的茶业对竹制品的使用量不说,光是做茶从做青到焙茶10-20种道具几乎都是竹制品,而且像焙茶用的焙笼和焙筛基本上属于易耗品,隔几年就需要大批量跟换一次。
▲竹制制茶筛子
由于当年还没有落户武夷山,没有固定的居所,周春戈就游走在武夷山山中不同茶厂中以做蔑为生,山中有闲置荒废的房屋就暂住下来。
周春戈回忆说,从70年代末刚到武夷山一直到申请非遗山中原住民外迁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就搬了4-5次的家,核心区的几个老茶厂几乎都住过几年的时间。
巧的是,当年正是武夷山政府鼓励大面积开荒的时期,这段历史就像西部大开荒一样,只要谁挖到的就是谁的,这时候我们常说的勤劳致富的典范就出现了。
当年周春戈搬家搬到哪,业余之际开山就开到哪,从核心区最西边的古井到最东边的牛栏坑都开辟了自己的茶园,而横跨景区的这条路线上,还有倒水坑、金交椅。
▲倒水坑天井老茶厂旁的凿石山道进山,不到3分钟的时间就能抵达周明帅家的倒水坑茶园
周春戈说这些山场要么很远,要么是当时被人看作是犄角旮旯的位置才有机会开辟的,但如今看来,它们地处核心正岩区域不说,每一个小山场在我们看来都有岩茶种植的顶配环境。
比如从倒水坑民国时期的天井老厂房旧址旁的小径上山,一片在四块高耸崖壁下的茶园就是周明帅家的倒水坑山场,而崖壁的背后,就是母树大红袍的所在地,可以说这片茶园与母树依靠的是同一块岩壁。
▲山场主人周春戈家的倒水坑茶园,岩壁的背后紧挨着母树大红袍
比如他们家的金交椅山场,置身崖顶,背靠巨岩,面朝崇阳溪,可以将猫儿石、三花峰、三仰峰、九龙窠等核心山场尽收眼底,是最佳的观景地也是风水上的宝地。
▲山场主人周春戈家的金交椅茶园,是核心景区的最佳观景台也是风水宝地
再比如这次分享的牛栏坑和古井,很难不让Y老师感叹周春戈的开山眼光的精妙。
他们不只有牛栏坑,
还可以说是牛栏坑的大户
牛栏坑面积确实不大,在地质学的划分上它是一条不到1.5公里长的大峡谷,而峡谷周围又是丹岩山林环绕,剩下的才是茶园。据Y老师不完全统计,有牛栏坑的山场主人多达二三十户,而山场份额的大小,要么看家庭人口要么就看老一辈的勤劳程度。
周明帅就属于后者,父亲周春戈当年居住天心一带,在业余之际一个人一把锄头开辟了近5亩地的牛栏坑山场。
▲牛栏坑山场卫星图
在牛栏坑的中上段,有一条藤蔓围绕的隐蔽石板路,在石板路的南侧,有一片错落在塌落岩块中,一直延伸到崖壁下方的茶园,这也是岩茶教室每年经典产品牛栏坑集萃中分享的一处山场。
▲从这条坑底就能看到的石路山上,往左折不到20米的路程就能抵达周明帅家的牛栏坑山场
让Y老师没想到的是,从坡段中间一条杂草、灌木丛和乔木掩盖的山径步行20-30米的路程后,在山凹还藏身着成片的茶园,周明帅说从这里开始就都是他们家的山场了。
▲“这些都是我家的”标配手势
入口处的崖壁下方是一片种植于80年代初的高丛水仙,茶园置身岗顶加上岩山特殊的地貌,土层相对较薄,即便是用40-50年树龄的水仙枝干相对来说比较纤细。
▲岩壁的下放,种植着一片高丛水仙
接着往前,有一块体积较大的塌落岩,一条在枯水期还有水流的山涧环绕着这块岩壁流向山谷,一旁则是成片留丛的梅占,同样是在周明帅父亲开山时期种植下去的。
我们会发现,即便很接近的生长环境,比如都是灰黄色的砂砾土和半阴半阳的光照条件。
▲灰黄色的砂砾土
即便都属于早中生品种,这片茶园中的水仙和梅占的花期大有不同,梅占此时的茶花已经到了衰败期而一旁三米距离不到的水仙还没有看到花开的影子。
▲围绕在巨大塌落岩块周围种植的留丛梅占
在另一旁光照相对充足的区域,则种植着肉桂,一部分是80年代末肉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一部分是2010年前后改种的,如今15年的树龄正处在肉桂的壮龄期。
▲在水仙的下方,是成片树龄在15年左右的新丛肉桂
像这样的小山坳,周明帅家就有三处,总面积加起来大概有4-5亩底,算的上牛栏坑“小地主”了。并且在肉桂当道的牛栏坑,他们家还保留了一定树龄和面积的水仙、梅占,可以让我们从品种维度来解读岩茶这个当家山场的品种味。
他们家的古井,
到“古井”只要两分钟
作为坚持实地采访的记录性媒体,这么多年在武夷山摸爬滚打了不少山场,现在听到山场主人和我说最多的话就是:“武夷山的山场你们都走遍了吧”。
虽然嘴上谦虚,但内心估摸着正岩区70-80%的山场是走过的,尤其是像古井这种红的发紫的顶配山场,作为一个岩茶媒体的基本职业操守也应该把它深挖得透透的。于是面对这户新发掘的古井第五户山场主人,Y老师内心预设了一下:“不会是什么犄角旮旯的古井飞地吧。”
直到周春戈、周明帅父子亲自带山,到了他们家的古井后,又一次让我对周春戈开山的眼光心服口服。
▲周明帅家的古井山场
古井这个山场其实在牛栏坑、慧苑坑以前就已成名,在乾隆年间的《武夷山志》中对古井有专门的记录。
“古井窟翠竹窠西,棠岭东,亦依三仰峰。有水从三仰泻下,注于石窟,深碧澄泓,四时不涸。僧心坦创室于此。”
早年出入武夷山的孔道必须从古井经过,现在这条孔道在永生泉旁的一条小路上,而在公路一旁的村落中,周春戈说当年做学徒期间也在此短暂居住过,当时村庄中有两个集体二十多户人家,村民们为了进山做农活的便利,后期又开辟了一条抵达古井直线距离更近的路程,30-4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抵达古井。
这也是Y老师每次在2小时起步的古井拉练辛酸路中最轻松的一次。
▲从燕子窠方向进入古井,这是一条出路武夷山的古道
抵达古井,深邃的森林感会卷席感官,腐木枯枝,萧瑟的垣墙,岁月在沿途的崖壁上留下明显的痕迹,黑色藻带的表面还覆盖了一层毛茸茸的苔藓。
这是属于古井典型的清冷萧瑟气质。
从分叉口的左侧下行,有一片包裹在大崖壁下方的茶园,就是周明帅家的古井山场。
▲古井典型的阴冷萧瑟环境,连茶树都带上了同样的色彩
我们做了一个小测试,打开计时器从周明帅山场一直走到古井的那个井,速度快的话只需要两分钟的时间,从卫星图上丈量的话,直线距离不到100米,完全称得上是古井的核心地段。
▲古井山场卫星图,周明帅家的古井距离古井的那个井直线距离不到100米
另外,这片茶园是周春戈从原来老茶地中复垦出来的,可以看到在崖壁下方还是建筑的废墟,茶园中还有石砌的梯段。
▲这些红色丝带标注的茶树,是当年周春戈复垦时就已经种植荒废的老丛水仙,如今每年都单独采摘制作
周春戈说当年复垦的时候,茶园中就保留了一部分老丛水仙和菜茶,现在老丛水仙被保留下来单独标记制作,而菜茶则大部分改种成了水仙和肉桂。
▲在岩壁外侧相对开阔的地段,还种上了两亩地的肉桂,应该是古井唯一一片肉桂茶园了
可以说,这是品类最丰富的古井山场了,古井不止有老丛,还有另一个当家品种肉桂,明晚八点半,让我们通过肉桂来尝尝古井的另一面。
有了对得起自家山场的工艺,
才愿意亮相的山场主人
其实Y老师前两年就听说过有古井肉桂,一直拖延到现在才对接上山场主人,而周明帅说在两三年前就想着在岩茶教室亮相了,但是早些年并没有足够的底气。
Y老师听到这话忍不住相见恨晚地嚷嚷了:“这些山场就是最硬核的底气啊!”
周明帅依然保持着严肃脸说,山场确实是底气,但也只是一个基础,在这优越的基础上能建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最终还需要依托工艺。
▲山场主人周明帅
2011年左右周明帅就跟着父亲做茶,到了2015年周明帅就开始独立制作,现在又师从非遗传承人刘德喜老师。同样作为90后的妻子朱懋媛也参与到制茶工作,每年茶季都会上手做几批手工茶,在今年省茶叶加工技能大赛上,夫妻二人分别获得了省级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只要聊到妻子,周明帅方方面面都赞不绝口,但夫妻二人只要聊到工艺,属于武夷山人血脉中的胜负欲就出来,明年我们也计划茶季全程记录二人工艺的年度pk,输赢对他们来说谁都不亏。
上一代人实现山场的原始积累,这一代人死磕工艺,在周明帅低调行事的背后,也许是一颗想要对得起自家山场的较真。
明晚八点半,来自山场主人周春戈、周明帅家的牛栏坑肉桂、牛栏坑高丛和古井肉桂,再一次更新顶级山场给我们带来的味蕾体验。
山场主人
周春戈、周明帅的三泡茶
2024年牛栏坑肉桂 9g
2024年古井肉桂 9g
2024年牛栏坑高丛 9g
11月20日 明晚20:30
独家专题 50份限量分享
特别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
岩茶教室年度赞助合作伙伴
YANCHA
今日互动话题
YANCH
同时拥有牛栏坑和古井的山场主人仅此一家了吧,不要让我再打脸了
岩茶教室到底是做什么的?
YANCHA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