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

文摘   2024-09-30 07:52   广东  

化腐朽为神奇

同样一份数据,同样的材料,在新手和大佬手里,写出的东西却大不一样。对于新手来说,数据和材料平平无奇,没有太大价值和新意,很难出一篇好的文章;而在大佬手中,却能扩展实验数据的意义、提出新的概念,将文章的品质提上一个台阶。这妥妥的像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于理科生来说,学术写作是更应该看重实践事实吗,同样的实践事实应不当产生相同的结论吗?诚然,学术写作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不以追求辞藻华丽为目的,也不以押韵(诗词歌赋)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但不意味着学术写作就是干巴巴的描述客观事实。

妙笔生花

有一个词语叫“妙笔生花”,也就是说从同一个客观事实到文章的过程,是这只笔赋予了文章“花”一样的属性。对于文学,可能修辞和押韵美化了文章,这是妙笔生“花”的本质。对于理科来说,这种“花”的属性来自哪里?
理科“花”的本质来自于:理科写作是一种逻辑性、系统性写作。对于某一篇文章,除了文章本身的事实以外,还有一个更宏大的既定事实背景,这也就是学术文章的文献引用系统。除了既定事实背景以及本文章的既定事实以外,还有一个预测的未来假设背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研究计划、规划。
如果我们只关注当前实验的数据本身,相当于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有这样一个庞大的既定事实背景以及未来规划。所以即便是同一个事实,也能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写作路径

这种系统性写作更像是在一个地图上走路一样,在同一个岔路口,同样的环境下,不同的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和背景不同,下一步走的方向完全不同。而文章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和这条路径相关,而不仅仅局限于当前文章的客观事实。
所以我们能看到不同学术类型写作,比如写综述,是在岔路口向后看,写基金,是站在岔路口向前看。
这样,我们将自己所有写的文章串联在一起,就能看到一条逻辑脉络。从宏观上看,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逻辑脉络最后形成庞大的知识树。从微观上看,每个人都以一定的知识为核心向四面八方扩展。


哲学之窗
人在泥里,气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