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地形,空间渗透”,这是设计团队初次现场勘察时,被项目优越生态条件打动,而后确立这一整体规划原则。场地外部,整个教区被山丘环抱,西南方向与北面共有三座水库,大运公园也相距不远,自然风光极佳。在场地内部,地势相对平整,同时穿插有一小部分小山丘和原生态山地。设计因此希望可以让场地的自然环境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包括远处的水库、生态保护区和附近的山丘,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
鉴于本就紧凑的用地条件,山体、自然保护区已占据了相当大的用地面积,因此设计注重把控适当的建筑密度,采用低、多、中高、高层等各种建筑体量错落排布,创造出适宜尺度的校园空间,保留位于校园中部的山丘作为山体公园,同时预留出适当的弹性用地,为校园的长远发展做考虑。
根据校方要求,校园内共计划建设21栋建筑,包括新建主楼、图书馆、会堂、实验楼、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宿舍楼(教师及学生)、食堂、体育馆、田径运动场,以及室外配套工程。设计进一步依据地势的起伏,采用了疏密有致的布局方式,将低层、多层、中高层和高层建筑进行组团,穿插排列。建筑群体和单体间预留有适度的“渗透口”,让空间从建筑底部的局部空隙、上部的“洞口”和群体间的间隙中向外延展,使得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创造出层次丰富的“地域景观”。最终的校园整体形态组织与轴线关系清晰,功能组团分区合理,秩序与自由并存。同时,它巧妙融入了山丘、水面、树林的自然形态元素之中,形成有机整体,展现出合理、实用、便利的深北莫建筑特征。
探索中俄文化的交汇与传承
北理工和莫斯科大学之间联结以深厚的传承纽带,前者最初的建设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援助,因此它们的建筑风格也在某种程度上相互渗透。在基本规划思路确定之后,具体的建筑与空间设计还历经了漫长而审慎的思考、热烈讨论以及多轮方案调整。项目初期,设计团队更倾向于将现代主义与岭南元素融合在整体建筑风格之中。然而,在校方与政府机构的研究过后,提出希望将北理工与莫斯科大学的建筑风格融入,以实现文脉传承的诉求。
然而,要将这种传承应用到新的校园中却并非易事。莫斯科大学与北理工大学均位于北方,而深北莫选址岭南,气候条件存在巨大差异,建筑风格也迥然不同,这使得要从中找寻契合点成为极大的挑战。为此,设计团队于2015年9月分别前往北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大学进行了实地访问和参观,并与校方进行了大量沟通。设计团队首先试图从源头开始,探索如何将莫斯科大学的设计语言风格化,并融入现代主义建筑语境中。这期间也做了大量调研和初步方案设计。“设计过程中,我们也曾产生困惑。初期,我们试图避免通过斯大林时期标志性的尖顶来展现莫斯科和中国风格的融合,担心其标志性过于突出,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设计团队如是说。然而几经讨论,各方仍认为这样的设计较为内敛和“隐晦”,无法被大众直观感知,因此需要更直观地呈现出深北莫校园与莫斯科大学的呼应关系。
2015年底,深圳市工务署对校园前广场建筑(主楼、会堂、1#实验楼)进行了立面方案征集,最终选定了华艺设计所提交的立面方案。方案采用莫斯科建筑标志性的尖顶与古典元素作为参考,其后深大设计院团队对校园中心广场建筑(图书馆、2#实验楼、1~3#教学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体育馆、食堂等建筑立面风格进行了新一轮调整。
深北莫校园致敬古典,但并非是对俄式建筑风格的全盘摹写。“我们希望在建筑设计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多样性,既保留现代主义的风格,又融入古典主义的特征。”设计团队对西方建筑史进行了详实的考证。西方建筑的古典主义,主要受到希腊和罗马的影响,然而到了中世纪后期,哥特式风格开始盛行,再之后又出现了折中主义,将希腊、古罗马和哥特时期的元素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巴黎学派与布扎学派。而北理工大学的建校时期正值20世纪40年代,此时西方建筑正处于折中主义时期。因此,在整体建筑设计中采用了一种折中、简化但带有哥特式基调的风格。例如,在主楼中,古典细部构造被化繁为简,更多地采用工字钢、玻璃等现代材料进行表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杂糅与融合。与此同时,简化的立面也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必然也有不同的表达。深北莫整个校园在色彩和材料上实现了统一。前广场建筑风格更古典,更多地采用了装饰线脚。中心广场建筑为极简的欧式风格,省略了装饰线条,通过构图比例体现古典气质,同时融入了新哥特式的形式特征。这种设计不仅极具视觉冲击力,还巧妙地避免了风格上的冲突与混杂。建筑立面的主要材料选取了米色花岗岩,局部区域使用棕色花岗岩及深灰色的玻璃与金属,形成了虚实相间的空间层次,为校园赋予了古典韵味和人文情怀。鉴于安全因素与成本方面的考虑,大规模使用石材作为立面材料并不切实际,因此校园宿舍区建筑及辅助用房采用了真石漆,通过色彩和纹理来模拟花岗岩的质感,这也是以现代方式巧妙回应古典的精妙一笔。
熠熠升起的“深北莫之星”
整个校园中,高156m的主楼是绝对的视觉焦点。在后续的方案调整中,设计团队进而强调了主楼在整个校园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在规划设计中,主楼所在的前广场被确定为整个教学区中轴线的起点,承担着学校门面的关键角色。这个前广场由三座建筑环绕围合而成,其中主体是教学综合体建筑,东侧是会堂,西侧是实验楼。方案进一步加强了中轴线,采用俄式建筑的经典范式,同时中间高、两边低布局,营造出庄严和仪式感。
与此同时,主楼的立面设计也是整个校园设计中的一抹亮色。俄式建筑往往具有厚重的体量、变化丰富的屋顶,以及艳丽的色彩。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建筑背景下,主要受到俄式建筑两大特点的影响——一是建筑的中轴对称和平面的规整性;二是立面的三段式构成,即檐口、墙身和勒脚。因此,主楼的立面设计遵循了庄重的竖向三段式和横向五段式的构图原则,以及严谨的中轴对称式布局。主楼体量雄伟高耸,中央哥特式塔楼高耸突出,竖向结构清晰强烈,至下而上逐级收缩汇聚成挺拔的修长尖塔,形成鼎足而立的金三角视觉关系,挺拔向上的姿态彰显出主导地位和学术权威感呈现出浓郁的俄式建筑特征。两侧副楼呈现对称布局,体量简洁明快,低矮谦逊且水平舒展。正是通过这种巧妙地设计方式,前广场与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主楼之间,形成了建筑风格与形态上的呼应,突显了沉稳内敛的校园气质,构建起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之桥。
值得一提的是,主楼高耸的塔楼顶端,高悬着一颗被誉为“深北莫之星”的五角星,也与莫斯科大学主楼顶端的“星星”遥相呼应。这颗星星所在的156m高度,是经过精确的人体工程学计算后得出的。站在国际大学园路上,人们可以一种略带仰视的舒适姿态,一目了然地望见塔楼的尖顶。同时,塔楼也兼具起航空标志塔的功能。每天晚上六点半,主楼灯光同时亮起,宛如灯塔般熠熠生辉。这颗“深北莫之星”,作为深北莫校园乃至深圳城市的标志,不仅在外观上光彩夺目,更映射出校方及深圳这座城市对于教育和学术发展的不懈追求。
一个活力发生场的有机生态构成
大学校园,是教学、研究、研讨、交流、生活休闲、仪式性活动等多种事件脉络交汇的发生场,有机关联着空间及各类活动的系统组织,能够创造富于活力的场所精神。而一座座根据场所精神内涵与内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具象而成的建筑,也构成了深北莫完整丰富的校园生态。
在学校中心广场草坪两侧,实验楼等与教学楼工整对仗地展开,透露出理性的克制。建筑立面的各种元素均与主楼保持整体统一,艺术化地呈现丰富多姿的校园沿街立面,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一种来自俄罗斯的文化风情。
会堂,着重强调序列感、围合感、厚重感。会堂立面以高耸的柱廊为主要设计母题,突出气质优雅的竖向肌理。柱廊形成的入口空间如“骑楼”般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既满足全天候使用要求,也为日常交流提供特殊的灰空间,同时通过现代的幕墙材质与古典的柱廊造型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关系。整个建筑把莫斯科的恢弘大气、厚重沉稳与南方建筑的通透明朗、蓬勃朝气有机结合,体现出南北高度融合的特征。
图书馆布置在校园中心部位,是全校的信息与精神中心。图书馆与相邻的教学楼围合形成较为活跃的学生交流空间,通过三层高的玻璃顶棚相连。图书馆首层柱廊形成开放的“骑楼”空间,地上九层地下一层,内部设有 280 座的报告厅、通高的阅览大厅和教师阅览室,内设座位1000余个,馆藏书量10万余册。馆内采用现代设计风格和家具,整体风格简约大气。四层、顶层为公共观景平台,外围也设置了具有良好景观视线的环形外廊,形成一个开放共享的阅览空间,在阅读的间隙里抬头,书本外的视野也开阔非凡。底层透明大厅及架空空间与相邻的主教学楼架空层,咖啡厅等营造出更为放松的学习及阅读体验。
宜学宜居的国际化生活社区
在学生宿舍区底层,沿着林荫大道,布置有多样生活设施,植入了充盈的生活气息。一方面,庭院的概念被纳入到高层宿舍楼的设计中,一号宿舍的两栋楼彼此围合,形成了底层庭院空间;二号宿舍的四栋建筑不仅相互围合,设计有骑楼,起到遮风挡雨作用的同时也呼应了岭南的本地特色。另一方面,宿舍楼的内部空间兼顾了中俄不同文化生活的多样性,设置有四人间、双人间和单人间;还有专为教师设计的宿舍,涵盖一房、两房和三房等多种户型。
包括学生交流活动空间、洗衣房、简易厨房等在内的宿舍公共活动空间,都与莫斯科大学保持一致。不仅如此,考虑到俄罗斯留学生的高大体型,整体空间尺度也设置得更为宽敞:双人间与单人间层高增加到3m,四人间层高足有3.6m;宿舍门高度增加到2.2m,床铺也以2.2m的长度进行设计。
宜学宜居的国际化生活社区,为全体师生提供着便利舒适的生活空间。“当然,我们希望国际学生不要享受超过国民待遇,而是和中国学生一起生活、上课。我们的目标是在这个环境中培养对中俄文化都有所了解的人。所以大家一起吃饭,没有特设的餐位,住宿也可以选择与中国学生混合住宿。”因此,在深北莫的校园内,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更多以一种交融而非矛盾的状态呈现出来。
毗邻学生生活区,坐落在一处布满树木的山坡之上,学生活动中心与山体自然结合形成一座三层退台式山地建筑。整个建筑仿佛依山就势,原生于树林之中。其设计以“亭式”建筑为原型,将建筑拆解为多个玻璃“亭子”散落布置,并共享一个带有开口的坡屋盖。木质架构辅以玻璃幕墙的建筑立面,建筑中央还设有一系列台阶和平台,形成了半室外的公共空间,削减了建筑的封闭感,给人以流动、通透之感。从使用效果来看,它也具有多样性,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览厅、艺术与舞蹈工作室、演讲厅、书吧、社团用房……空间没有被严格地限定,而是以更为灵活开放的状态营造出活跃的校园生活氛围。学生可以在这里组织活动、学习探讨。该建筑曾荣获2020国际建筑奖。
校园内的其他公共空间,也融入了中俄两国各自的文化符号。3号食堂作为颇具风情的校园小餐厅,位于湖畔东边。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北面为校园主体建筑群,东面为教师公寓。它的设计不似校园中其它建筑的挺拔与严谨,而是在古典主义的直线设计语言的基础上加入了圆形围合的外廊,展现出俄罗斯古典风格的独特风韵,柔美的建筑体量和形式与湖畔自然风景完美融合一体。此外,湖岸区、山丘步道小径,各建筑的内庭院,中心广场、会堂前广场等处,均为读书、休闲、集会等活动营造出雅致的校园氛围。
文化交融的现代东方古典主义校园
文化转译,若是生搬硬套,必然带来水土不服,唯有因地制宜地,才能让他乡的文化在本土存续。莫斯科大学和北理工大学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而深北莫地处深圳,从地缘上看来,难免产生些许地域文化的断层感。因此,在建筑体量方面,项目虽然模拟了俄式建筑的范式,但仍然根据深圳本地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情况采取了针对性的举措。例如,建筑裙房的外墙大面积使用了大型玻璃幕墙,这与俄式建筑有着显著区别。该措施旨在增加建筑的采光和通风的面积,以更好地适应岭南地区炎热的气候;主楼从三层以上则采用了中空设计,既减少主楼两边办公区的相互干扰,又保证了主楼室内空间的良好通风与采光。另外,建筑首层从前广场一直延伸到中心广场的回廊设计,也是照顾到当地多雨和日照强烈的天气特征。
秉承“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科技领先、节能降耗”的绿色设计理念,深北莫校园空间充分利用景观资源,结合近山及场地低洼处造人工湖,保留大部分内部山丘地形,形成“山——湖”校园景区,以及校园中心绿山公园。校园中还加入了“海绵城市”的设计实践,收集的生活用水、雨水通过第一道净化后排入人工生态湖,借助鱼贝植物进行第二道净化,净化后的湖水用于校园绿植浇灌,实现了雨水回收利用率100%。如此,深北莫成为了生态、节能、环保的又一绿色校园典范。
不仅如此,为突显俄罗斯与中国元素间的碰撞,景观设计方面则着力加入更多中式元素的运用。园林湖景尊重环境,顺势造园。学生们课余饭后于湖畔小憩,徜徉于点缀校园间的石桥和亭子等小景,宛若置身于满目绿意古典园林之中。园林、湖景、庭院等围合成或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层次分眀,收放自如。小型的景观建筑也尽可能贴合中式园林的主题,其中以学生活动中心最具典型。校园的总体规划、园林绿化、建筑形象、装修细节以及智能建造处处凝聚着参与建设者的智慧和力量,彰显其历史感、艺术感以及空间秩序感的融合之美,充分展示中俄两国共同打造国际化一流名校的综合实力。
如何导向一座超高完成度的工程精品?
深北莫的建筑风情与文化传承自不必多言,从工程管理角度来看,该项目的建设过程背后也凸显了新时代思维方式的转变——过去很多项目都提倡“创优”,甚至“为了得奖而后期去做一些修补性的或者量化提升的工作”;但是如今,项目开始追求“过程精品”,即过程中及时、主动优化,时刻做到最好。
深北莫校园整体建设于2016年12月正式开工,2019年4月竣工,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高质量地实现了项目要求,最终摘得2020-2021年度的“鲁班奖”。此外,项目还先后获得2020年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奖、“中建杯”优质工程金质奖等20项省部级以上奖项。
2016年-2019年建设过程
回顾项目的建设过程,在很多节点上都大胆创新突破。首先,项目在全深圳乃至全国范围领先应用了“智慧工地”平台。所谓“智慧工地”,是通过三维设计平台对工程项目进行精确设计和施工模拟,围绕施工过程管理,建立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施工项目信息化生态圈,并将此数据在虚拟现实环境下与物联网采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过程趋势预测及专家预案,实现工程施工可视化智能管理。举例而言,工地考虑到安全因素,往往会在危险区域设置防护措置,避免工人攀爬或误入。而通过集成红外线装置后,系统平台会在发现有人穿越后自动发送警报,负责人员通过手机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查看并介入管理,确保了工地现场的人员安全而无需增派人员值守。
BIM应用
同时,智能运维平台的建立也极大地方便了现场的绿色施工,例如在临时道路上集成安装太阳能路灯和喷淋系统,一旦光线过暗或者相关指标超过国家扬尘规范,系统就会自动进行灯光调节或打开水泵开关,实现操作监管的自动化。正是因为这些考虑入微的细节,该项目也被评为全国绿色施工示范工地。
BIM施工
此外,该项目在技术科技进步、BIM应用方面也荣获诸多奖项。例如,主楼标志性的钢结构尖塔,塔尖距离地面156.4m,以及主楼塔尖顶部镶嵌约5m宽的“深北莫之星”,单个构件吊重最大达6.8吨,这些构件的安装场地狭小,最宽位置施工区域直径不足10m,加上建筑的造型具有特殊性,随着高度增加不断收窄,施工作业面变小,操作空间受限,其具有极大的安装难度和极高的安全风险,属于高作业难度的超高超重钢结构塔尖吊装。面对紧迫的工期,施工团队着重采用BIM技术优化了塔尖的施工方案,并针对塔尖及“深北莫之星”制定了两套策略:第一套是在工厂预先对所有钢结构进行拼装,随后运到现场进行实体吊装;第二套是直接在项目现场寻找临时场地进行加工。后期经过图纸深化,最终采用了可行性最高的第一套方案。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台风,导致工期延长,但通过厂家的预拼装和BIM技术的结合,成功缩短了一半的工期,顺利实现了交付节点。“深北莫之星”建造技术荣获3 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类哥特式钢结构尖塔安装施工技术”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深北莫之星”施工过程
“许多磨练,许多挑战,许多成长。”众参与者谈起深北莫项目,都感叹这几年的历程苦乐参半。一方面,中俄两国对这个项目都极为重视,项目还未开工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就曾亲自来到现场督办,并带来了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对该项目的期盼。另一方面,方案的反复打磨和高强度、高难度施工都为项目增添了无形的压力。从项目的生成、方案的设计到实施,深北莫校园终于完满落地,在各方的热切期望下完成了高水准的项目要求。
中俄人文交流合作的新巅峰
2019年9月,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在建校五年的时间里,汇聚来着多方的优质教育资源取得累累硕果,将中俄两国人文合作与交流推向了新的高度。2023年6月毕业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已顺利毕业,其升学就业率为94.79%,已达到“双一流”高校水平。
自建成以来,深北莫校园一直备受瞩目,中央、省、市区多部宣传及影视作品曾在校园内取景拍摄。项目建成后,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也开展了多次社会调查,公众对于新校园的反馈大多非常积极,很多市民也慕名来此拍照“打卡”。2020年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2020架无人机在校园内腾空而起,与学校璀璨夜景交相辉映,壮丽美景登顶热搜榜。
深北莫的教学语言为中俄英三语,作为国内首所中俄合作大学,以及国内唯一一所采用俄语教学的中外合作大学,深北莫融合了莫斯科大学严谨的学术传统、北京理工大学明德精工的治学理念和深圳敢闯敢试、创新包容的精神。点亮中俄之星,深北莫承载着两国的热望,打造了一个面向未来的百年校园,未来,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让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与人才心手相牵。
出品方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栏目制作
建筑档案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永久校区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路1号,占地面积33.4万㎡。校园紧邻神仙岭和龙口水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该校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重要共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三方合作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 5000 人。学校共有21栋建筑,包括新建主楼、两栋实验楼、三栋教学楼以及图书馆、会堂、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建筑。学校办学层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博士生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该项目曾获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获奖信息
前广场建筑群(主楼、会堂、1#实验楼、正门)获2020年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二等奖、优秀建筑结构专项奖
中心广场建筑群(图书馆、1#教学楼2#教学楼、3#教学楼、2#实验楼)获2020年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二等奖,2021年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体育馆、体育场、湖滨餐厅获2020年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二等奖
学生活动中心获2020 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WARD(2020年获国际建筑奖)、2020年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2021年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23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2021年度行业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2021年中国建筑学会2019-2020建筑设计奖公共建筑二等奖,2021年入选第二十七届UIA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展览
建设大事记
2014年5月20日,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共同见证下,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与俄罗斯教育科学部第一副部长特列季亚克在上海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关于北京理工大学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国立罗曼诺索大学合作举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谅解备忘录》。
2015年8月,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全面开展前期工作。
2016年5月6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永久校区奠基。
2016年8月1日,完成初步设计并向施工图设计单位华艺设计交底,标志着施工图设计正式启动。
2017年8月30日,作为永久校区标志性建筑的156m高的“深北莫之星”顺利吊装完成,校园建筑主体结构大部分已封顶。
2017年9月13日,学校举行隆重的首届开学典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分别向学校发来贺词。
2019年7月23日,校园整体迁入位于龙岗区国际大学园路的新校园,开启办学新篇章。
2019年9月3日,校园整体工程全面通过验收。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皮尔帕克(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联合体
香港艺华设计顾问( 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深圳市京圳工程咨询 有限公司(一标)
深圳市东部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二标)
广东省美术设计装修工程有限公司
荷兰NEXT建筑事务所
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本栏目是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出品的深圳重点项目深度记录栏目,以影像以及文字记录建筑匠心如何构筑城市未来。本次我们将聚焦大众对深圳生活以及深圳建设生产的关注,联动建设产业链条中的平台和各个端口,实地探访、调研、对话多个不同类型项目,以跟踪、记录的方式对话深圳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旨在探索和呈现深圳宏大的城市建设的背后,多方共建、群智群策的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机制。我们期望这些公共建筑为城市起到传达文化使命感、共享社会机能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公共价值和城市文化空间的生成方式及社交属性,或将推动中国城市人居空间的改善、文化自信的培育以及社会公平发展。
本文由建筑记录人原创撰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建筑档案公众号中留言。
内容投稿邮箱:jzda0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