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教师读书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事例,前段时间,复旦大学出版社邀请骆玉明、葛剑雄等多位特级教师开了一场阅读研讨会。这场研讨会本来是围绕学生如何阅读而展开的,但随着讨论的进行,“教师不读书”这个话题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我不由得想跟大家分享前些年媒体上披露过的一个新闻:北京某重点学校做了一场测试,该校所有青年教师限时做一套所教学科的高考试题。结果,约10%的教师竟然没有及格。有教育专家指出: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部分教师“高考”不及格,或许有着种种原因,但有一点是明摆着的: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充盈,这多少与教师自己忽视读书学习有关。说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读书经历。记得,当时学校发了一本书,书名叫《给教师的建议》。我当时随手一翻这本书,印入眼帘的是:深绿色的封面,出版年份是1984年的。当时我就在想:这本书也太古老了吧,出版年份比我出生日期还要早。我们作为新青年,还需要读这么古老的书吗?我不屑一顾,把这本书束之高阁。当年初出茅庐的我,意气风发,每天忙于备课上课,可是教学效果并没有那么出类拔萃。下班回到家,我感觉到很累却没有工作的成就感,郁闷中,猛然抬头发现了那本书,那本被我打入冷宫已久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想:既然找不到教学的出口,何不读来一试。我捧起这本被我遗忘已久的书,细心一看才发现这本书作者是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细细读来,我惊喜的发现:这本书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古董,其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以“建议”的形式,娓娓道来,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详细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一页页读来,让人仿佛沐浴在智慧的光芒中。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条建议是:“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对知识的渴求。”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的话让我们记忆犹新:“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教学环节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的差别呀。那一刻,我告诫自己:读书吧,别为自己辩解,你有那么多的时间花在一节节备课上,又怎么会没有时间读书,去丰富自己的内心呢?于是,我决定开启充实心灵的旅程,扎身于书的海洋,在一本又一本的书里,畅游远方。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先生曾在山西留下书法碣石:“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儿长。”一本好书,如美食,如佳酿,让人回味无穷。读书其乐无穷,读书乐在我们博览群书之后的信手拈来和应用自如。读书其乐无穷,读书乐在我们引经据典之后的妙趣横生。读书其乐无穷,读书乐在我们读书万卷之后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读书其乐无穷,读书乐在舒缓我们的心灵。读一本好书如一股清泉流过心间,可以让我们焦虑的心灵得到慰藉。读书其乐无穷,读书乐在让我们大开眼界。古今中外,浓缩于尺牍之间;万水千山,尽彰显于卷帙之中。手捧书一卷,我们便可以穿梭时空,尽情欣赏先贤智者伟大思想的惠泽;我们还可以遨游宇宙,悠然领略这世间美妙的景致。人类文明如此之久远,智慧的书籍如此之广泛。我们可以读唐诗宋词,我们也可以读汉赋元曲;我们可以读李白、苏轼,我们也可以读海明威、托尔斯泰;我们可以读阳春白雪,我们也可以读下里巴人。因为我们只有读得多,见识广,才能把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冰冻三尺绝对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也非一时之功。诗仙李白,天资聪慧,而他的成功也来自那“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的勤奋;诗圣杜甫,生性睿智,他的神来之笔也来自“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感谢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读书的灵感与动力。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们,读书吧,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别开生面,活到老学到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生命溢满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