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在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中,评价结果报告是一个重要环节,更是评价发挥促进学习功能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学业成就报告通常被当作评价活动的最终环节,报告单的作用在于对学生学习状况尤其是结果进行总结,并“告知”学生及其家长。这种定位极大地局限了评价促进学习功能的发挥。评价要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关键在于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如何定位。本文通过对评价结果报告在整个评价系统及其功能发挥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尝试重新定位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进而探讨新型学业成就报告单的设计策略。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一个系统,由如下五个要素构成:评价目的,即为何评;评价目标,即评什么;评价方法,即怎么评;评价主体,即谁来评;评价结果,即所得到的结果如何呈现、解释和运用。在这些要素中,起统领作用的是评价目的,它会制约评价系统中其他要素的方向。比如:当评价目的指向选拔时,评价目标就未必局限于学习目标,纸笔测验就是最适当的评价方法,学生通常要被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评价结果需要借助常模参照来解释;而如果评价目的定位在促进学习改进时,评价目标就应与学习目标匹配,评价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学生需要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其中,评价结果必须借助标准参照或个体内差异参照来解释。
然而,所谓“评价目的”反映的是一种“意向”“意图”或“期望”,即评价系统的设计者期望评价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功效或作用,这种评价目的是否能够得以实现取决于具体的评价实践。换言之,设定什么样的评价目标、运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等都会对评价目的的实现产生影响。但是,如果要从这些影响因素中找出一个能够直接影响评价目的实现的要素,那么这个要素非“评价结果的运用”莫属,即我们事实上运用评价结果来做什么。实际上,评价目的通常就是通过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来体现的,或者说,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就是“意向”目的的外显表现。而且,相较于“意向”的目的,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对评价功效或作用的影响更大。很显然,如果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与意向目的不一致,影响评价功效的一定是前者。如果评价目的是选拔,评价结果就要用来做横向比较,否则选拔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但如果评价目的定位于促进学习改进,却用评价结果来进行横向比较,那么评价的实际后果很可能是部分学生放弃学习,促进学习改进的目的就不能实现。
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取决于能否得到结果,而评价系统中的学业成就报告就是让学生获得结果的一种方式,会直接影响结果的实际运用。就此而言,学业成就报告在评价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是学生运用评价结果的关键前提,而学生运用评价结果正是评价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的关键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获得评价结果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运用结果来支持学习改进。评价结果被用来做什么,实际上还取决于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如结果如何呈现,其中包含了什么类型或多少数量的信息,结果适合于什么样的解释方式,这些会最终决定评价结果及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对于不同目的或用途的可用程度。
在传统意义上,学生学业成就报告被定位于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教学周期(通常是学期)结束之后向学生及其家长报告周期内学生学习情况的机制,报告单就是实施报告所用的载体或工具。从常规实践看,学生学业成就报告更多定位于一种“告知”,即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关于学生学习的总结性结论,而且重在“提供”这样一种行为,并不特别关注其后果。换言之,教师通常只管填写、分发学业成就报告单,至于报告单分发下去之后学生及其家长是否理解、如何对待报告单,却很少被教师关注。本质上讲,这种报告是一种单向传递,是总结性评价的体现。这样一种定位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促进学习”[1]理念是相背离的。
在促进学习的评价中,评价被视为收集学生学习信息并运用这种信息来支持教师教学决策和学生学习决策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实施,且其本身就是一种交流互动行为,其改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参与、讨论和反馈。[2]学业成就报告就是反馈的一种形式,是评价促进学习的必要条件。然而,反馈却非评价促进学习的充分条件,如果反馈不能为学生所理解或接受,那么反馈就不可能被运用,或者学生理解接受了但没有基于反馈采取适当的改进行动,改进同样不可能发生。促进学习的评价视学生为改进的主体,评价对于学习改进的作用是通过教师基于评价结果的教学调整和学生基于评价结果的学习调整来实现的,最终通过学生的行动来实现。正因如此,英国评价改革小组(Assessment Reform Group)认为,促进学习的评价所需要的四种具体评价实践全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理解自己正试图学习的是什么,以及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得到关于学习质量的反馈,并明确自己可以做什么来提高质量;得到关于如何进行改进的建议;完全参与到决定下一步需要做什么,并明确在需要时寻求谁的帮助。[3]
如果期望学业成就报告能够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反馈,那么就必须摆脱“单向传递”的常规做法,将关注点从“提供”转向接收者对报告内容的理解、认可和运用上,让学业成就报告成为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就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沟通协商,进而就后续的学习改进行动达成共识并提供支持的有效机制。就此而言,学业成就报告应该有新的定位。
首先,学业成就报告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就学生学业情况进行沟通协商的机制。这意味着报告行为要将重点从教师的“告”转向学生及其家长的“知”。
其次,学业成就报告应该成为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机会。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业成就报告过程中不能仅作为教师提供信息的接收者,而要基于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真正理解自己的学习。
最后,学业成就报告应该成为师生就下一步学习行动达成共识的机会。这意味着学业成就报告不能停留于就学生学业情况作出结论性判断或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精准画像”,而应当明确双方下一步的改进行动。
基于学生学业成就报告的新定位,作为报告工具的学业成就报告单应当成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的工具,成为学生自我反思的支架,成为师生就教学改进而形成的契约。
1. 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设计的基本考量
一是确保清晰的交流。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的首要功能在于保证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就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清晰的交流。以往的报告单所提供的通常是一些抽象笼统的信息,如分数、等级、简单的评语等,不易为学生及其家长所理解。要确保清晰的交流,报告单就应当提供关于学生学业情况的具体的描述性信息。这一方面需要区分学业成就与学习行为,不能将学习行为表现混同于学业成就;另一方面,需要提供关于学生学业表现的具体证据,开展基于证据的报告。
二是容纳学生的自我反思。从内容上看,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体现为教师对学生学业表现反馈的集合,但教师的反馈只有在学生理解和运用之后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对自己学业表现的深入反思与认识,那么学生对反馈的理解就可能浮于表面,对反馈的运用就可能变成机械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如果期望学业成就报告能够支撑学生后续的学业发展,那就需要为学生的自我反思提供机会甚至直接提供支架。
三是关注报告的成效。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的直接功能是为学生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信息依据,终极目的在于支持学生的学业进步,因此,重要的是“报告”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成效,即学生基于反馈信息所采取的行动。如果能将学生基于反馈信息和反思的后续行动纳入报告单,那么报告单就能成为师生协商形成改进行动方案的契约,更好地支撑改进行为。
四是平衡功能性与可操作性。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的核心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关于学生学习的信息,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决策提供依据,理论上讲提供的信息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运用。但如果填写报告单的操作很繁杂,那么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就难以完成,从而导致报告单的应有功能难以发挥。因此,报告单的设计必须具有操作上的便利性,在保证其功能发挥的前提下简化操作。
2. 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的基本框架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设计了一个以“科目/学期”为单位的学业成就报告单框架,该框架分三大板块。
(1)目标达成情况
学生学业成就体现于学生对预期学业目标的达成状况,本质上应当是具有标准参照性的,这个标准与期望学生达成的学业目标是一致的,最终源于课程标准。在本框架中,“目标达成情况”部分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事先明确特定科目/学期的学习目标,基于所收集的学生学习证据,分目标来报告学生的学业情况。这一部分所报告的内容仅限于学生学业成就,不涉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学习态度、习惯等。此外,学业水平采用偏向于“描述”的“达成”“基本达成”等词语表示,而不是用数字或字母等级来表示(见表1)。
以往的学业成就报告大多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学生的学业水平,且可能将成就水平与行为表现混杂在一起,不能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关于学生学业的清晰信息,也不能让人明白确定成就水平的依据。新的框架在目标达成情况的呈现上有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事先明确“本学期学习目标”呈现结果,按照源于课程标准的预定目标来报告,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其次,保证呈现关于学生学业的具体信息,以“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组合的方式来报告,既提供了评价的指标,也相当于呈现了评价结果的粗略证据,是“述评”的一种简化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及其家长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若事先将目标印制在报告单上,教师仅需在后面的相应表现水平上做标记,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提供描述性信息的压力,易于教师操作。再次,将学习行为表现从目标达成情况中排除出去,可以确保结果的清晰性,以反映真正的学业成就。最后,不给总体分数或等级,对目标达成情况逐一进行细化分析。这种分析也用偏向于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避免简单分数或者等级表述可能对学习改进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学生及其家长聚焦学习目标达成而不是成绩。
(2)教师评语
指向学习改进的报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表现,还要让学生知道这种表现可能的成因,因此,教师评语不只关注学业成就,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还需要通过对“目标达成情况”与学生学习行为证据的综合分析,指出学生的优势领域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要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报告学生的进步领域及相关具体情况,体现增值评价(见表2)。
特别重要的是,在“教师评语”部分,教师还需要针对学生的下一步行动提出建议。具体的建议可以涉及如下内容:哪些领域可以进行拓展学习,哪些领域需要加以补救;拓展或补救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拓展或补救可以借助什么样的资源。在建议中,教师还可以明确自己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在“教师评语”部分,我们特别设计了“假期建议”这一栏,目的在于支持学生聚焦“紧接着的下一步”,及时解决之前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避免其对后续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假期建议”是针对“学期报告单”而言的,当这一报告单被改造成单元报告单时,同样需要对学生“紧接着的下一步”提出建议。
在“教师评语”的所有部分,都应避免常见评语中那种笼统的价值判断式的陈述,而采用“述评”的方式,提供具体、清晰、描述性的信息。
(3)学生反思
评价以及评价结果对学习的影响最终是通过学生基于评价结果的行动来实现的,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在学业成就报告中摆脱以往被动接收者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报告过程,基于对自己学业成就及学习行为的深入反思,真正明晰自己需要继续保持和持续改进的地方,并明确下一步行动的目标,设定下一步行动的计划(见表3)。
当“学生反思”成为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时,学业成就报告单就能成为一种支撑师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或载体,有助于师生就学生的学业情况达成共识,并建立起关于学生学习的契约。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求帮助提供机会,同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将之作为监控、衡量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依据。
3. 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的应用
本报告单按“科目/学期”来设计,但不表明它只能用于单一科目或学期,而是可以灵活运用。比如:从报告周期来看,该报告单也可以变成“单元”报告,只需要将“学期学习目标”变成“单元学习目标”,并在“教师评语”中聚焦学生的单元表现;单一科目不同周期的报告单可以整合成为一个更长学习周期的学业成就档案袋的核心内容。又比如:多个科目的报告单也可以整合形成某一学习周期中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册,反映在特定学习周期学生学业的综合情况。如果将报告单电子化以在线方式呈现,同时做些补充,那么则有助于报告单更好地实现其功能。比如:在“目标达成情况”的认定水平上添加关于学生具体表现样例的链接,让学生及其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在“建议”部分建立链接,将相关微课、个性化作业以及其他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在“学生反思”尤其是“计划”部分增加“教师建议”的字段,便于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协商。
学业成就报告单的运用并非是一个机械执行的活动,报告单的变革不是一项孤立的事务,其有效应用也依赖于“报告”之前评价各环节的实践变革,如必须明确报告周期内的学习目标,厘清其中的核心目标或优先目标;必须改变数据类聚的技术,按考查目标而不是具体的题目来类聚学生的表现情况;必须持续关注、记录学生表现,根据学生学习上的常见问题形成“评语库”等。如果没有评价实践的全面变革,那么报告单不可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即使在形式上作出一些甚至非常明显的变化,也不会导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结果。
宋 萑 袁培丽 荣 晴丨基于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内涵与结构
李 琼,等 || 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路径与机制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9期 · 学生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