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 | 贝多芬《f小调第1号钢琴奏鸣曲》

文摘   2024-07-09 13:46   北京  


今天,我们介绍的古典音乐是贝多芬的《f小调第1号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 1 in F minor, Op. 2 No. 1)》,这部作品于1795年创作及完成,题献给约瑟夫·海顿。当时,贝多芬因觉得在海顿身上很难学到什么,已离开了海顿。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编号为OP.2的三首奏鸣曲中最具悲剧性情绪的一首。


这部作品1796年3月随由阿塔利亚出版社出版。名义上这是贝多芬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但所指的“第一首”是以出版发行时间来说的,其实早于1782-83年,11岁的贝多芬在波恩时就已经写成了另外三首奏鸣曲《选帝侯奏鸣曲(Kurfürstensonaten,WoO 47)》。

贝多芬在1795年至1822年间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即使贝多芬本人并无此意,后世却将这些奏鸣曲视为足以体现其创作观的一个整体,持此说的人认为,贝多芬的奏鸣曲书写了他的人生,以及各时期的心境与经历等等。其实,不仅是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各种早期创作都深深受到海顿、莫扎特的影响,但其中难能可贵的正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前人的成果上求新、求变,成为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一页。汉斯·冯·彪罗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钢琴文献的“新约”。“旧约”则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

在曲式上,贝多芬这一系列的奏鸣曲作品是一次大型实验,当中有一部分是四乐章的体裁(第1号、第2号、第3号、第4号、第7号、第11号、第12号、第13号、第15号奏鸣曲),而非当时主流的三乐章形式;也有部分奏鸣曲采用两乐章形式写成。以演奏角度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则是音乐史上第一次专为音乐厅而写作的作品(而非为贵族的私人沙龙所用)。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印证着贝多芬自身的发展历程,它们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也是钢琴作为一种独奏乐器拥有日趋增强的力量的佐证。他一方面遵循奏鸣曲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将这种体裁扩展到近交响曲的规模和内涵。他32首奏鸣曲中的早期作品,以作品2的f小调第1号奏鸣曲为例,已经带有贝多芬中期的创作特征:抒情、流畅而又自然,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它们已开始显露出贝多芬自己的独创性,而且非常受欢迎。其实《悲怆》也是如此,安东·鲁宾斯坦评论:

在快板中没有一个音符是海顿、莫扎特式的。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有着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柔板按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少了一点柔媚。第三乐章颇具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带来的又是新的风味。第四乐章也是一样。贝多芬写于18世纪末的几首奏鸣曲,就其精神而言,完全是19世纪的作品。

与后来的《热情》和《月光》不同,《悲怆》的标题是贝多芬自己起的,并被认为是表现了贝多芬面临耳疾的痛苦,以及准备承受命运所带来的煎熬。与一般的奏鸣曲不同,《悲怆》先是以一段庄严、缓慢的序奏段开始,而后才进入快板。相较于第一乐章的决绝,第二乐章则是徐缓且甘美的。从以上特点来看,《悲怆》兀然有别于前创作时间相当的第7、9、10和11号。


作品26被一些理论家视作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期”的开始,其四乐章的编排并不寻常。第一乐章的变奏曲颇有冥想气息,然后是快板、葬礼进行曲,最后以回旋曲结束了整部作品。接下来则是作品27的两部奏鸣曲,其中第二就是《月光》。根据车尔尼的回忆,1802年贝多芬曾对好友克鲁普赫尔兹说:“我对自己过去的作品不满意,从现在起我想开始新的旅程。”作品31的奏鸣曲则标志着“新旅程”的开始。而且贝多芬也拒绝继续写作品22那样的作品,认为那只适合于大革命时代。1803年贝多芬的朋友塞巴斯蒂安·埃拉尔从巴黎送来一台大钢琴。贝多芬用它来演奏了《华伦斯坦奏鸣曲》,几乎用上了所有琴键。这是贝多芬创作旺期的作品,作品显得辉煌大气,和随后的《热情》、《告别》等奏鸣曲一样富于表情,第二乐章的回旋曲有着灿烂的效果,却需要演奏者有着高度的演奏技巧。第23号奏鸣曲是出版商因为此作充满激情,前后两个乐章有着雷霆万钧的“热情”而命名的。

《告别》奏鸣曲是贝多芬用音乐描述当1809年法军进入维也纳时鲁道夫大公出逃事件的。三个乐章分别名为“告别”、“睽离”和“再见”,分别述说着大公的离开维也纳,两人分隔两地和大公再次回到维也纳。恰巧这首奏鸣曲的标题一语双关,它是贝多芬《告别》中期进入晚期奏鸣曲创作的标志。《槌琴》奏鸣曲让现代钢琴表现出自己已经具备在表现力上超过拨弦键琴和击弦键琴的可能。它是贝多芬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达到顶峰之作。贝多芬也意识到这部作品独特创新的特点。虽然这首作品在情绪和曲式上让人怀疑它是否应被归入晚期奏鸣曲,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贝多芬度过创作衰竭期,整体作品渡入晚期的标志。从作品101起的后期五首奏鸣曲通常被归纳在一起,此时激情已过,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思考。其特点是自由、即兴式的形式,心理哲理方面的思考占据了作品的主要篇幅,注重复调和对位,这些特性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兴起。还有,贝多芬重新发展了赋格技巧,将一个主题反复加以利用,这种技巧也可见于其晚期弦乐四重奏中。真正的晚期奏鸣曲是其最末三部,技巧上炉火纯青与感情上的出于宁静,超脱的灵秀之气让这三首作品显得深邃难懂。其最后一部第32号,有认为是贝多芬艺术最最高深的一部。作品也是献给鲁道夫大公的,两个乐章。第二乐章极为朴素而且如歌似的慢板,有着一步步净化升华之感,情绪平静但内涵又极具深度。


贝多芬的《f小调第1号钢琴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虽然鲁宾斯坦曾说: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像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苦脸的贝多芬面容。但是这一乐章开头的音乐动机与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第四乐章开首的音乐动机近乎相同,除了调性上的不同,以及结尾上贝多芬加上了回音。这一乐以简洁紧凑的形式和典型的贝多芬风格,细腻有机地发展。主要动机具有强大的支配整体的力量,整个乐章充满了严肃、激情、兴奋、强而有力与毅然的决断力。表情的连续显露出英勇性的直率线条和丰富强烈的感情。



第二乐章的速度为慢板(Adagio),F大调,慢板,3/4拍子,缺少发展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贝多芬1785年所创作的《C大调钢琴四重奏》转用而来,两个主题都类似于舞曲的旋律。第二乐章就风格和内容而论,接近莫扎特的奏鸣曲。这个乐章是用复三部曲式陈述出来的,基本主题采取了二部曲式,以主调上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然后是不长的中段(在d小调上),按其性质已经是典型的贝多芬音乐了。肯普夫这版感觉刚刚好,一有种内敛的温柔和沉稳。



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小快板(Menuetto, Allegretto)。f小调,主题具谐谑曲的趣味,中段是F大调,后面是平静的小结尾。第三乐章明快而优美,以舞曲的形式呈现。



第四乐章的速度为最急板(Prestissimo),f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两个主题都伴随着三连音符,显得很有动态性,在速度与力度的交织中,充分展示了贝多芬早期对自己个性的探索。贝多芬热情激烈的天性充分地表现了在本奏鸣曲的末乐章中,这样的乐章无论在海顿或莫扎特的创作中都是找不到的。

小贴士
  • 慕容清读有声作品收听指南
  • 欢迎各位朋友加入我们的听友群,以随时获得我们的新书发布信息。加微信13001010315,并留言慕容加入。由于工作人员有限,这个电话不会被接听。



慕容清读
读书知人,读人如书。Mindful delight to your ears. Add joy to your life. 品质生活中的品质声音。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主播慕容推出的有声作品公众号,感谢订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