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罗侯王庙-七代衣冠三朝济美,一门忠孝五节流芳

2024-11-28 18:04   广东  

 七代衣冠三朝济美,一门忠孝五节流芳”,罗侯王家族抗击海盗,为保粤西一方壮烈捐躯,老百姓世世代代都怀念他们。

坡头区麻斜罗侯王庙会是纪念元朝保国爱民英贤罗郭佐一门的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1352,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距今己有600多年历史。罗侯王在坡头和南三等地备受当地人的尊崇。

罗侯王名叫罗郭佐,出生于廉江,宋朝末年时任化州路总管,一家四代五人先后为国捐躯,是古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湛江历史上一位大公无私、打击海盗、忠国爱民的英烈人物,深受百姓爱戴赞扬。后人把其敬奉为保国安民、福佑海疆的神灵,从刚开始建庙供奉祭拜,演变到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抬罗侯王神像到村里巡游,再演变扩大到海上巡游和庙会活动等。这种信念超越了宗教信仰,是人们对英烈的崇敬和缅怀,对历史的传承和弘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坡头罗侯王庙。
罗侯王:书写一家四代五人英烈捐躯传奇
据《广东通志》(清同治三年版)记载,罗侯王的爷爷叫罗廷玉,宋朝时被任命为石城府主簿,举家从福建莆田亚美巷南迁到廉江。父亲叫罗嗣宗,曾任石城府知县,多次为民向朝廷请命,造福百姓,颇有声望。
罗侯王自小聪明好学,善诗赋,精武艺,承袭父辈遗愿,在军中磨练成长。在平定海盗时立了大功,被提拔为朝列大夫、化州路总管,后来又做了广州路总管,肩负起辖地的大小军政事务。他勤于政事军务,大公无私、忠国爱民,深受百姓爱戴赞扬。
宋末时元兵一路南下,南方地区战乱纷起,社会动荡,军用粮饷征集和运输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公元1342年,罗侯王在一次护运粮饷到海北(现北部湾一带)的途中,遭遇贼寇偷袭,不幸遇难,葬于廉江市车板镇上山猪表村。罗侯王的大儿子罗震(敦武校尉,化州领军总管)同时战亡。罗侯王的二儿子罗奇,继承父亲的遗志,任化州路判官,之后任奉政大夫、雷州路同知,在奉命平定周边山区叛乱时阵亡。罗奇的儿子,也就是罗侯王的孙子罗元珪在营救父亲时又不幸牺牲。罗元珪的儿子,也就是罗侯王的重孙罗仕显,在先辈履职过的廉州路任同知,公元1349年在高、化、琼、廉郡(古代行政建制,比县大)官兵奉命联合围剿海寇的战斗中牺牲于石蠼港(现海口市),年仅39岁。


         


罗侯王一家四代五人,先后不幸以身殉国,节操高尚,被人们敬尊为“罗五节”。
罗侯王庙:记录真实历史 承载民间崇拜
据《高州府志》记载,座落于湛江坡头麻斜海边的罗侯王庙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三面环海,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传统抬梁式砖木结构,泥塑、木雕、彩绘、石刻保存完好。清政府曾在附近的麻斜渡口设置炮台镇守海港。光绪二十四年(1898),法军侵占麻斜,村里青壮年1000余人聚集于罗侯王庙誓师抗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罗侯王庙作为支援前线的活动据点,为湛江的解放作出了贡献。2008年,罗侯王庙列入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湛江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罗侯王庙庙门直通大海,大门两侧是 “德泽被高雷一门五烈垂青史,英灵传遐迩千秋四境佑斯民”的门联,大门上面第一层是精致的丹凤朝阳彩绘,再上一层是清光绪十九年属地吴川县知事李之潘题写的“侯王庙”三个石刻大字。大门内左右两侧各有一株古榕,枝繁叶茂。


庙内的主殿大门两侧深棕色木板上刻着永乐五年(1407),明朝翰林学士解缙题写的楹联“风送潮声平乐去,雨飘山色特呈来”。檐下左侧的三块石碑上刻着清道光二十一年的《罗侯王庙香灯勒示》和光绪十九年的《重修侯王爷庙捐题碑记》。
殿堂里18层彩绣帷幔一面接着一面,挂满屋顶,里面最高的神桌上木帷帐下神圣摆放着4尊木雕的罗侯王坐式神像,主像、二像、三像同排摆放在最里面。罗侯王主神像端坐在正中,威武庄严、神情肃穆。罗侯王庙主殿两侧分别是关帝殿和福德殿,右侧与关帝殿相连的房梁上,挂着一口约50厘米高的清代青铜古钟。庙里的神像都是传统手工雕刻而成,刀法有力、线条自然,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头饰、服装等精美细致、纤巧隽秀,人物表情、姿态、手式、眼神、法器栩栩如生、传神入画。侧殿两旁高大的墙壁上分别是宽5米、高4米的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彩色泥塑画。



除麻斜侯王庙,在罗侯王出生地、生前任职地还有其它一些为纪念感怀罗侯王而建的寺庙或供奉罗侯王的庙堂,如:湛江市坡头区南三岛油吉塘村的罗大人庙,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油柑窝村、角塘坡村侯王庙,高山镇车头屋村罗福庙等,供奉的都是罗大人罗侯王的神像。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阅读原文查看精彩内容

罗氏宗亲总会
团结世界罗氏宗亲,凝聚天下罗姓力量。弘扬罗氏文化!商务合作请+vx:wdef13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