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小学教材中也是同样要求会求两个正整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那么下面所谈到的内容都是相对于两个正整数来说的。
公倍数的上位概念是倍数。因为一个正整数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所以任一个正整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由此可以得到,两个正整数的公倍数个数也是无限的。在这些无限的公倍数中,必然有一个最小的公倍数,这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那么该如何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呢?
求最小公倍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以12和16为例)
1、列举法
12的倍数有:12,24,36,48,60,……
16的倍数有:16,32,48,64,80,……
12和16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8。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的正整数求最小公倍数,也是教材主打方法。
2、短除法
12和1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4=48。
把从小到大的质数依次做除数去除(同一个质数可除若干次),直到除出的两个数互质为止,这时将所有除数和商相乘,得到的积就是原来两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3、分解质因数法
12=2×2×3,16=2×2×2×2,将公有质因数和独有质因数相乘,便得到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2×3×2×2=48,所以12和16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8。
当然,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对最小公倍数现实意义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最小公倍数来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如太阳花园站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车每4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后,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又同时发车?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去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现实意义。
2、注重渗透集合思想
利用韦恩图来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样是既直观又形象,能够很好地感受公倍数的本质属性,同时又可以体会到集合的思想。
如求2和3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注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在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过程中,也会出现有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同样可以采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在大量实例中找到求它们最小公倍数的特殊规律。
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不同情况的两个数,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可以起到发展思维灵活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