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白清源
来源| 新东方家庭教育
朋友最近不停抱怨:
花了好几千给儿子请家庭教师,结果儿子成绩就是没起色。
不但如此,还天天和她怄气,说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有这钱还不如买个限量版模型,玩得更开心点。
看着儿子一副不求上进的模样,朋友恨铁不成钢。
眼看明年就要中考,不好好学,能不能上高中都是未知数。
她可不想家里唯一的孩子,就这样输在起跑线上,被同龄人甩到后头,连出人头地的机会都没有。
听她这么讲,我反倒心疼那孩子。
小小年纪就背负这么大的学习负担,为了学习和父母闹矛盾起冲突……这样下去,他只会更排斥学习。
仔细想想,现实中多少孩子和父母,把精力过度内耗在学习的焦虑上。
虽说父母是为孩子未来着想,但把努力的劲使错了位置,到头来可能就是一场空,两败俱伤。
父母的人为助推,正在让孩子“变宝为废”
身边有个女孩,刚上初一。
从小妈妈就给她报各种才艺兴趣班,中国舞、芭蕾舞、绘画、陶艺、主持人……只要能丰富课余生活的,妈妈都舍得花钱投资。
还跟学校的老师说,“有机会就给孩子表现一下,她都会。”
学习上,妈妈经常给她找不同地方的练习题、试卷,甚至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本知识。
还总自豪地分享自己的育儿经:“我家女儿啊,现在都能做高中数学题了,这以后不得跳级?”
然而,和妈妈一脸得意、炫耀的表情对比,这个女孩看上去,内向、迷茫、不合群。
很多时候看到她,不是在赶兴趣班,就是回家刷题,基本不跟身边的同龄人玩。
路上遇到,主动跟她打招呼,她也不会跟你多说几句。
我不禁心疼,她妈妈费那么大力气栽培她,却把她养得这么不开心、不自在,以后这孩子真容易出问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
为此大家不惜斥重金、铆足劲,都想着奋力托举孩子一把,给孩子更好的人生起点。
殊不知,有时候用力过猛,忽略孩子的感受和能力,一不小心把孩子养废了。
热播剧《孩奴》里,妈妈卢丽每天都逼儿子做题。
有次看到儿子考了一张63分的试卷,瞬间血压飙升。
当着儿子的面,把试卷裱起来,还不忘提醒儿子:
“我是为了激励你,让你每天看到这个试卷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不可以放松,不可以松懈。”
本以为自己的一片“苦心”,儿子怎么都能听得进去,行动起来。
不料儿子在沉重的学习期待下,压得喘不过气,结果越考越差,一看到学习就害怕、退缩。
身为父母,大多都习惯用自己的方式推孩子一把,驱使孩子一直往前走、向上爬。
可心理专家李雪却说:
“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靠外驱力支撑的人,能量难以持久,早晚会遭遇反噬。”
深以为然。
孩子头几年,或许推一推就能动,逼一逼就有成绩出来。
但长期以往,他总是受外力的驱动,慢慢会觉得不舒服、不自在,内心的压力急速上升,分分钟毁掉他的主动性和内驱力。
主动给孩子拐棍,就别怪他跑不起来
最近我监督学校的晚修,一走进教室,眼前的场景实在让我意外:
有的拿着书本盖住眼睛,呼呼睡起了大觉;
有的带了两部手机,一部放在手机袋里,一部藏在桌底下偷偷玩着王者荣耀;
有的则是三两成堆,凑在一起聊八卦,说着跟学习毫无关系的事情……
问他们,没有想看的书,或者想自学的内容吗?
他们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学习太无聊了,也不知道看什么东西好。”
每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的话,就忍不住想,这些孩子好歹也是通过高考,过关斩将来到这里。
可怎么活得如此没目标和方向呢?
直到看了俞敏洪老师的一段视频,我彻底清楚问题的症结了。
俞老师的儿子,学习不如姐姐好,成绩一直处在班上中等水平。
刚开始他特别挣扎,一直想,要不要给儿子请大量的辅导老师,天天给他辅导,把成绩顶上去。
可后来转念一想,觉得这么做始终不妥。
给儿子请大量的辅导老师,相当于给儿子两根拐棍。
要万一他上大学,这些拐棍全拿掉,他没有能力支撑自己怎么办呢?
哪怕最终真靠“拐棍”把儿子弄进世界名牌大学,可儿子学习跟不上,最后神经崩溃怎么办呢?
其实俞老师的担心、反问,不无道理。
因为类似的悲剧,比比皆是。
儿童精神科医生吴琪接触大量“问题孩子”后发现:
很多听父母的话拼命刷题、上各种补习班,被过度开发的孩子,到头来,没有办法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一到高年级,没办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节奏,很容易感到天塌了,最后抑郁、焦虑,爆发各种心理疾病。
每一个被父母指挥着的孩子,大概率很难活出自我。
因为父母管他的读书、写作业、学习,见缝插针干涉他的一举一动。
结果,没有大脑发挥作用的机会,全是父母的“你要这样”、“你得这么做”。
慢慢地,孩子的大脑就停止思考,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外界的压力激素,完全没有动力自我成长。
更别说在父母的期待下,有心力督促自己持续提升,努力成才。
好的教育,需要有“呼吸感”
说回俞敏洪老师的儿子。
在父母不干预、不插手的情况下,虽然他只是上了一所普通大学。
但独自面对未来世界的压力,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努力起来,成绩变得越来越好。
由此,俞老师得出一个结论:教育孩子,得给他空间,给他机会自我学习和成长。
这就好比,不要总想着给孩子穿一身紧身衣,他想干什么都不自在。
而是换上一件透气的、宽松的衣服,这样他才喘得过气,有自然地呼吸,想跑多远就跑多远。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究竟该如何给孩子自由空间,让他高效成长呢?
我给出3个小建议,供大家参考:
1、和孩子提前做好规划,确定他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
父母不做孩子的掌舵手,但可以做导航员。
毕竟是过来人,总有一些经验值得提醒孩子,避免孩子因为没有方向做各种无用功。
如果是学习,跟孩子沟通探讨,目前哪些方面比较薄弱、需要提升,或者了解下孩子有什么目标、想法。
然后大家有商有量地制定学习计划,旨在帮助孩子可以跟得上进度,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这里要注意,父母不做一言堂,只负责分享孩子可能考虑不到的地方,至于怎么学,如何学,优先听孩子的意见。
毕竟孩子才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要给他做主的机会。
2、挖掘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有学习的干劲。
有人问过梁启超:“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
他是这么说的,“以趣味为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不要小看兴趣爱好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
当一个孩子拥有除学习以外,感兴趣的事物,他会觉得生活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一旦他有机会接触到自己喜欢的,内驱力也会被大大地唤醒,无需外力,他自然会想办法去研究、探索、深耕。
而这份内驱力,恰恰就会激发他的求知欲,点燃他的学习动力。
一个体验过学习滋味的孩子,终究会把能力迁移到更有难度的事情上,驱使自己进步、成长。
3、放下焦虑,摆正心态,做一个远远的守望者。
家庭教育专家安心在书中写道:
“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
最后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要有意识,孩子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父母期待和干预再多,也无法替代他走剩下的人生路。
既然孩子18岁后,就要独自闯荡生活,其余的,譬如考试多少分,上什么学校,是孩子的造化,他得为此负责。
相信孩子本有的智慧,哪怕遇到困难、挫折,他都有能力自我修复、自我调整。
父母能做的,唯有在他人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给出智慧的指导和点拨;在他需要援手的时候,提供帮助。
做远远的守望者,真诚、热切地关心孩子,同时给他自由,他才有信心和动力远走高飞。
作家毕淑敏在一次采访中,表达这样的观点: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
我们做父母的,要满腔热情地去肯定小孩子。
让他去探索世界、允许他失败、允许他的种种不完美,并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赞美与支持。”
不管孩子此时此刻,是乖巧、叛逆,是上进、落后,还是满满干劲、踌躇不前。
没关系,只要我们真心关怀他、用心引导他、耐心陪伴他。
相信终有一天,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就以5倍、10倍、100倍的速度不断往前冲刺。
到那时,他必定越活越有憧憬,有更多底气去实现心中绘制的蓝图。
—【赞】【分享】是对文章最大的赞赏— 点击👇名片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