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对这类制品只是到过少数几个厂,没有真正了解过。
今天有幸深度接触。
属于PVC轻微增塑类。采用65双螺杆造彩粒,单螺杆挤条。
65锥双,主机无真空,工艺温度在140到150℃之间,喂料比视主机电流而定,通常在32~45之间。前面加双层网,60混编➕80或120目,有人工换网装置。
单螺杆估计是45,没有关注。
配方大约是树脂、钙粉、铅盐稳定剂、CPE、少量DOP、内外润滑。配比不详,视颜色而定。
客户反馈料条子脆,就采购2000目重钙,替代原先1500目粉。结果主机电流高,颜色差,加稳定剂,降低喂料比和温度,后来发现需要频繁换网。料依然脆。
稳定剂,特别是铅盐类,使用较多时,树脂降解延迟,会出现塑化慢、料硬现象,电流高,熔体流动差,堵网严重。
需要解释,稳定和塑化是两个概念。稳定是控制树脂降解,塑化是强调树脂熔融,是流动性指标。封边条即使是二次挤出加工,依然建议采用初期塑化提前,中后期熔融较快,整体挤出电流低。
PVC颗粒是由更小的聚集态颗粒粘附而成,它的流动呈现一定阶梯式。力学性能高且均匀,就需要塑化提前,且流动单元呈现初期粒子流。然而,据我观测,就是一种高度依赖螺杆剪切相关的结果,配方调整作用有限。
因此,配方结合工艺,需要在适当温度和剪切作用下,干混料快速熔融塑化,与无机粉体充分均匀混合,在内外润滑作用下,以较低粘度和较快速度流过滤网,制备成颗粒。
混合均匀,塑化良好的彩料颗粒,色泽饱满,需要的颜料较低,而且制品性能良好。
那么,大家想想,增加稳定剂量和润滑剂量,是否有利于改善粉体分散效果?
作为配方工程师,整体思路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