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楠
邮箱|dongnan@pingwest.com
今年汽车市场持续被价格战笼罩。
确切的说,从去年1月,特斯拉把3Y拉到历史最低,3月12万的雪铁龙C6引发大抢购,再到今年年初比亚迪祭出10万级王炸“荣耀版”,汽车市场的桌子被掀了一轮又一轮。
车企之间的价格互殴愈加激烈,但是前7个月,中国汽车市场累计销量1156.7万辆,仅仅同比增长2.4%,相比于2023年全年乘用车销量超过10%的增幅,今年截至到7月,乘用车市场的增速在迅速回落。
不仅如此,排名前20的车企中,只有五家车企实现了同比正增长,这五家分别是比亚迪、吉利、奇瑞、理想、问界(乘联会数据)。
大部分车企的掉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车企高层人事调整不断、经销商退车、工厂产能空置……
市场层面,价格战带来的低价格的确在一段时间内刺激了汽车市场的消费,但是随着价格战的持续,用户也开始持币观望——同一细分市场的产品越来越多,汽车在快速迭代中定价也在不断下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消费意愿。
更重要的是,在价格战的席卷下,很多车企也已经疲惫不堪,销量前20的车企中,下滑超过两位数的车企达到7家,分别为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广汽丰田、长城、上汽通用、广汽本田、东风本田。
整个汽车行业,在这场缠斗中分为支持内卷和高呼反内卷的两派。
那么,在价格战的卷斗中,究竟谁才是受益者?
价格战之下,新能源渗透率首次超过50%
7月,中国汽车市场的最明显变化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超过50%。
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87.8万辆,同比增长36.9%,渗透率达到51.1%,较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单月零售渗透率首次超过50%。
虽然这比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在今年3月预言的、未来3个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超过50%晚了一个月,但是,这依然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变革的一个信号。
如今来看,在价格战卷斗下依然保持同比增长的车企,比亚迪、问界、理想三家是只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以及吉利、奇瑞两家新能源汽车增长率较高的车企。
吉利、奇瑞前7月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增长都呈现翻倍,其中,吉利前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36.35万辆,同比增长107.1%,奇瑞新能源销量15.23万辆,同比增长205.2%。
在这场价格战中,新能源汽车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新能源汽车取代了过去燃油车在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
如今价格战的核心就是新能源替代燃油车、新能源同级别细分市场白热化竞争,从这个层面说,在这一趋势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车企,就率先拿到了市场份额,成为这场卷斗中更有势头的车企。
抄底与当韭菜:车主们的悲喜并不相通
既然价格战打了这么久,那么中国车主买到的汽车是不是越来越便宜?
事实上,这个条件只在一定程度上成立。
比如,车企的价格战主要集中在主销车型的降价,利用产品迭代、0利率金融政策、增加低配版车型等方式降价,以巩固市场地位。也包括BBA、合资品牌等的被动降价。
这也就导致有人价格战中以18万的价格抄底宝马i3,也有人刚买的新车转眼就便宜了2万。
但是,从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市场的平均成交价却是向上走的。
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我国汽车市场的平均成交价格为18.2万元,今年1-7月为17.9万元,而2020年-2023年4年里的平均成交价格分别为15.3万、15.5万、16.2万、16万元。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车市平均成交价格上涨的原因在于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的价格较高,形成结构性拉动,同时燃油车的高端化带动价格上涨较大,也拉动了平均成交价的上涨。
价格战之下,车企平均成交价格的提升,一部分来自于高端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的提升,比如售价在50万级别的问界M9,单月销量已经达到1.7万辆,甚至超过了定价相对更低的问界M7,理想汽车的平均售价超过30万元。
一部分来自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供应链成熟后,曾经销量庞大的A0级车型逐渐退出市场,市场结构趋于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成交价格仅仅是汽车市场变化的一个缩影,当价格战与汽车消费结构转型交织在一起,平均成交价格就不是衡量用户对于一款车是否具有性价比的唯一指标。
电动化、智能化在逐渐转移用户的汽车消费需求,当用户需求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变得愈加多样化时,无形中也在推动汽车市场加速洗牌。
中国最大汽车集团即将易主
7月,比亚迪的销量比第一大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多卖了9万辆,1-7月,比亚迪与上汽集团的销量已经非常接近:比亚迪累计销量195.5万辆,上汽集团207.8万辆。
预计在第三季度,比亚迪的累计销量将超过上汽,成为中国最大汽车集团。
在盈利表现上,比亚迪已经率先碾压上汽。
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上汽集团总营收3266亿元,净利润27.14亿元;比亚迪一季度总营收2601亿元,净利润45.69亿元。
比亚迪以一季度新车销量62.6万辆的成绩,在利润上比终端交付量达到113.2万辆的上汽集团,多了18.5亿元。
规模效应、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让比亚迪快速获得市场份额的同时,并没有因为价格战而削弱利润。
最近来自德意志银行分析师的报告中预测,比亚迪今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有望达到人民币86亿元,同比增长26%。此外,报告还预计,比亚迪每辆车的净利润将从第一季度的6300元增至8000元。
急剧的增长和下滑,都是如今汽车行业两面性的一个缩影,但是这并不是汽车行业的终局。
中国汽车企业的卷斗,本质上是推动行业格局重塑,优胜劣汰、调整转型、开辟海外市场都是这场卷斗中的核心议题。
当比亚迪在中国市场加速超越时,它在全球市场的舞台才刚刚开始;上汽集团密集的人事调整,或许将拉动国家队转型并以此成为先例;奇瑞海外与国内市场的飙升则代表着中国车企加速超越的另一面。
从当下来看,谁才是这场卷斗的受益者,恐怕还很难说得清,但是,找对方向,远比聚焦眼前的胜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