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黔农在线”
四季无闲田,人勤地生金。行走在贵州乡村,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如火如荼,一片片土地田畴正备耕播种,田间地头到处是欣欣向荣的忙碌景象。
近年来,贵州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时代乡村巨变正在蓬勃展开,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贵州大地上徐徐铺展。
人才振兴——
火炉边的美味人生
初冬,沿着宽敞的银桂大道驶入“凯里酸汤示范村”——翁堤村,2018年凭借精湛的厨艺以及专业厨师队伍,翁堤村被评为“厨师之乡”。
“过去,翁堤人扎堆当厨师是因为能吃饱饭,现在大家学厨师是为了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年47岁的潘明武靠一把勺子成长为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技师获得者。
“翁堤村耕地少,部分村民意识到,在家务农,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渐渐地越来越多人开始学厨、做厨师,有不少人还闯出了名堂。”对于村里昔日的景象,潘明武记忆犹新。
做厨师收入较高且稳定,村内一时间兴起了学厨热,在潘明武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放下了农具,掌起了炒勺,翁堤厨师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开始在全国各地的烹饪领域崭露头角, 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从为了“吃饱饭”到炒一手好菜的转变,厨师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厨师是拓宽创业就业、带富一方乡亲的助推器,翁堤村发挥“传帮带”作用 ,让餐饮从业意愿者稳定高效就业创业,带动家庭稳定增收致富,积极带动厨师外出就业创业,实现促就业与惠民生的“双向奔赴”,做到“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
“村里的厨师们有的自己开饭店,有的在省内外各大酒店服务,把厨师做成了产业,带动了100多名村民就业,村民一年人均收入就增加了500多元。”翁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昆明说。
与此同时,依托烹饪文化资源,翁堤村制定了契合自身特色的发展策略,与凯里生态农业观光园、非遗博物馆、苗侗风情园等旅游景区达成合作,输出厨师人才、促进村民就业。
目前,翁堤村有各级厨师128人,厨师人数不断扩大,在贵州省和全国各种烹饪大赛上摘金夺银,获奖无数,其中两名厨师获得了全国厨师行业的最高奖“金勺奖”。
文化振兴——
瑶族猴鼓舞 舞出好生活
“你看我瘦了没有?最近在跑步减肥呢。”时隔两年,再次见到王小业,他自信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减肥结果。
上班前,王小业总会在镜子前精心整理一番,穿上瑶族服装,喷一点定型发胶,梳着时尚的“大背头”,一个笑容可掬的“瑶伙计”便出现在眼前。
“我们一家在景区上班,两个孩子在附近的小学就读,2022年还全款买了小轿车,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幸福。”2019年,王小业和其他村民一起,当起瑶族舞演员、讲解员,有了稳定收入。每当到了旅游旺季,在增加演出场次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提成,大伙儿的积极性被逐渐调动起来。
过去瑶山是贵州历史上最穷的“三山”地区之一。荔波瑶山是贵州唯一的白裤瑶聚居地,这里缺田、缺水、缺粮,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走出大山,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成为瑶族群众几代人的愿景。
自1955年部分村民走出深山、搬到山下的拉片村开始,荔波瑶山的瑶族群众前前后后经历了7次搬迁,开启全新的生活。过去的拉片被大山深锁,不为人所知,而今华丽转身成为4A景区“瑶山古寨”,成为贵州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2020年5月,瑶山古寨完成了景区提质升级,成功通过国家4A级景区省级评审,经历“颜值大提升”后的瑶山古寨以崭新的面貌正式开园营业,实现了村落变景区、民房变民宿、用品变商品、手艺变技能、农民变演员。
瑶族妇女在家门口做衣服。
同时,景区门票收入的20%用于村民分红,再加上公司解决就业、购买服务等,村集体年收入超300万元,既让村民吃上‘旅游饭’,又能调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对古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梳理,铜鼓、陀螺等一系列瑶族文化拥有常态化展示、创新性表达,寨子的人气也越来越旺。古寨还推出非遗研学、非遗工坊等新内容,进一步释放旅游潜能。2023年,瑶山古寨累计接待游客38万人次。
产业振兴——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助力贵州肉羊产业发展
“刚开始自己在网上学技术,踩了很多坑,后来得到专家的指导,技术上心里越来越有底了,现在县里有关养羊的培训我都想去学,县里还推荐我去贵阳上课呢。”威宁自治县养羊大户李兵向的养羊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他希望在各位专家的帮助下提高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入。
近年来,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不断深化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深度融合发展,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在良种繁育、生态养殖、节本增效、产业链延伸方面加大投入,推动贵州肉羊产业迈向新征程。
贵州黑山羊放牧管理。
“专家对肉羊养殖技术、品种改良、粪污监测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全面的指导和建议……”通过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连续帮扶指导,李兵向已是威宁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养羊能手。
“依托肉羊产业体系建设,建设完善肉羊养殖示范基地,有效提升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带动能力,促进当地肉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贵州省草业研究所党委书记、贵州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尚以顺介绍。
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打通了科研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连接着创新与实践。2024年,省肉羊产业体系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7项,成果涉及肉羊产业各个链条,让贵州肉羊产业发展蹄疾步稳,让群众发“羊财”,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有力的新动力。
肉羊岗位专家陈祥教授指导开展早期妊娠B超检查。
今年以来,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组建省、县(市)两级技术服务团队8个,开展产业调研9次,在威宁、习水、沿河等20多个县(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135次,免费发放种羊、草种、科研试制产品等总价值约5.3万元,同时在贵阳、威宁、沿河等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4期,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583人次,养殖户732人次。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周 婷
一审:铁 清
二审:向 琨
三审:张 金
喜欢请“点赞+在看”
黔农在线
微信:qiannongzx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