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碎片化睡眠”比熬夜更可怕

文摘   2024-11-27 21:44   甘肃  


主动熬夜、难以入眠、深夜早醒——“碎片化睡眠”成为新焦点


近年来,“碎片化睡眠”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并被部分人认为比长时间熬夜更为有害。所谓“碎片化睡眠”,是指因各种因素导致夜间多次醒来,与那些几乎不被察觉的短暂“微唤醒”不同,此类睡眠中断的特点是个人能够清晰感知到“醒来”的瞬间,并需耗费额外努力重新入睡。



以48岁的马女士为例,她描述了自己每晚经历的煎熬——反复从梦中惊醒,整夜辗转反侧,最终未能获得充分的休息感。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像马女士这样的普通成年人身上,在面临重大事件前夕感到兴奋而难以入睡的人群、照顾新生儿的父母以及夜班工作者中也尤为常见。


关于夜间频繁醒来是否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它是否真的比熬夜更加严重的问题,我们咨询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明泉。


据他介绍,人的睡眠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思睡期、浅睡期、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其中,最后两个阶段被认为是恢复身心健康的“黄金时段”。


在这期间,人体的心率和血压降至最低,有助于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促进肌肉放松与疲劳消除;同时,大脑中的血液流动减少,为“脑脊液”提供机会彻底清洗大脑内部,去除毒素,这一步骤对于清除大脑“垃圾”至关重要。另外,深睡状态下大脑内的海马区还会生成记忆所需的蛋白质,支持记忆的形成与保存。


然而,当个体陷入“碎片化睡眠”模式时,往往无法顺利进入上述关键的深度睡眠阶段,而是停留在思睡期或浅睡期内。因此,持续性的醒来不仅阻碍了身体的完全放松,也不利于大脑的自我清洁机制运作,进而可能导致日间疲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等问题的发生,甚至可能加剧代谢、认知功能、心脏健康及免疫力等方面的潜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健康问题如肥胖症、糖尿病以及严重的打鼾现象,往往彼此关联,根源在于打鼾者长期处于浅睡眠状态,由于缺氧或二氧化碳积聚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使得大脑不断从睡眠中被唤醒,从而破坏正常的睡眠结构,最终导致多种疾病并发。


面对“碎片化睡眠”及其他睡眠障碍,市场上涌现出众多声称能改善睡眠质量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白噪音生成器、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集头部眼部颈部于一体的热敷面罩等。那么,这些所谓的“睡眠神器”是否真的有效呢?


对此,李明泉主任给出了专业意见:“对于遭受睡眠困扰的人来说,治疗手段大致可分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属于遗传性或偶发性的原发性睡眠障碍,则需要借助药物来确保基础的睡眠需求得到满足。针对那些难以通过自然方式解决的睡眠难题,同样可以在医疗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采用药物疗法进行干预。”


不过,对于大多数没有上述情况的患者,李明泉主任建议首先尝试非药物的方法来改善睡眠。例如,创造一个适宜的睡眠环境至关重要,特别是要减少光线和声音的干扰。“像白噪音这样的技术,通过播放连续一致的声音频率,帮助大脑屏蔽外界干扰,从而诱导出有助于入睡的脑波模式,对于提高睡眠质量确实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他补充说。


总之,“碎片化睡眠”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长远的危害。因此,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睡眠障碍,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你的铜镜
【优雅前行】 助力职场发展、情商提升与恋爱技巧。分享实战攻略,打造个人品牌,建立健康关系。一起优雅前行!职场攻略 情商提升 恋爱技巧 女性成长 个人品牌职场智慧 人际交往 情感咨询 职业规划 心理健康 自我提升 职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