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上海徐汇区正全力以赴变革创新范式、构建开放多元的大模型产业生态。团徐汇区委以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为牵引,联合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努力打造“青年创造、青年共享、青年热爱”的“希望之城”。
2023年,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毕业之前,95后青年曾书霖就跟着导师和团队一起筹备科技公司“无问芯穹”。这是一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公司,成立一年多来,已累计融资近10亿元,团队壮大至近200人,客户中有互联网大厂、大模型算法头部企业,也有开发大模型垂类应用的中小企业。
这家飞速发展的科技公司,选择将总部落户在徐汇区滨江西岸的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
模速空间于去年9月揭牌,它是为加速引领上海大模型产业发展,由市区联手推出的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也是2024年“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公布的7个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之一。这里有句著名的口号:“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除了产业链要素齐全,模速空间还能满足初创企业的各种需求。曾书霖告诉记者,今年年中,为帮助公司顺利且高效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在网信办的备案,模速空间邀请徐汇区相关专家作讲座、提供一对一辅导。同时,模速空间的房租减免、算力补贴为企业节省了成本,全流程的金融服务平台方便企业进行投融资对接。
这些优惠和便利的背后,是精准服务于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支持。去年12月,上海市首个区级大模型政策《徐汇区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发布,形成了包含人工智能专项政策、大模型赛道政策、模速空间政策的系列政策。徐汇区已安排专项区级资金用于模速空间建设,并联合市级部门给予模速空间最大力度政策支持。
模速空间团委书记车龙萍告诉记者,随着企业次第入驻,目前这里常驻办公人员超过1000人,28岁以下的青年员工占比近三分之一,不少企业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等,年龄均在20多岁。首批入驻企业创始人呈现高平台、高学历、高视野的特点,九成以上具有丰富的产业背景。
为了让这群有创业热情的青年获得更多资源和平台,模速空间紧扣入驻青年的需求,至今已举办分享会、业务对接会等主题活动超260场。车龙萍说:“这些活动让企业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不断达成合作,实现业务落地,这对入驻青年来说,是最实在也是最需要的。”
作为第一批入驻模速空间的青年之一,也是无问芯穹的“001号”员工,曾书霖喜欢与园区内其他企业的创业青年交流、分享经验。今年夏天,模速空间与入驻企业共同打造了深度访谈类播客“模速校友会”,至今已推出10余期。在第一期节目中,曾书霖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行业观察和未来展望。
模速空间愈发浓厚的产业氛围,吸引了更多科创企业。90后青年、“酷爱科技”创始人张佳维今年3月听说模速空间对外招租的消息,很快决定申请入驻,把团队搬到这里。
张佳维曾在海外留学、工作、创业,几年前回到家乡上海继续创业,目前有一个近20人的团队,公司主要从事面向企业的人工智能体开发业务。“对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来说,找到各种产业资源和拓展市场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而模速空间最大的好处就是产业生态齐全,集聚了不少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里优秀的团队和资源,有很多我们的潜在客户。”
徐汇滨江地区的“松弛感”和丰富的青年活动,是张佳维喜欢模速空间的另一个理由:“地铁站出来步行100米就能到公司,从公司步行几分钟就能到滨江,滨江风景美、环境好,还有餐馆、咖啡厅、美术馆、跑道,常有年轻人在那遛狗、玩滑板,在这里散散步、吃吃饭,能够很好地调节我们‘火急火燎’的工作风格。”
模速空间团委还经常举办年轻人喜欢的休闲活动,张佳维每次都会把活动通知转发到公司群。车龙萍介绍,模速空间团委为创业者量身定制了“AI在西岸”“模速下午茶”“模速能量站”等多个青年活动品牌,涉及交友、休闲、运动、养生等方面,让青年不光在这里热血创业,更在这里享受生活。最近,他们推出模速“秋冬养生周”,周一到周五每天不重样,实现了“楼上孵化器,楼下养生局”。
“虽然团委成立时间不久,但秉持着把青年团聚在一起的初心,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以暖心服务赋能青年创业,在模速空间打造知识青年发展的生态圈。”车龙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