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西吉人 || 刘汉斌:根植黄土地 追逐文学梦

文摘   2024-11-13 19:27   宁夏  

人物介绍

刘汉斌,1982年12月出生,西吉县马建乡人。现任银川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刊发植物系列散文300余篇,出版散文集《草木和恩典》《阅草集》两部。











刘汉斌说他本是草根,与草木为邻,聊执文学梦,既是宿命,亦是福音。他一直都在文学的梦境里奔突,从未停歇,试图将文学融入草木,梦想着在草木上嫁接诗意。

刘汉斌虽是农民,却时常做着文学的梦。现实与梦境中的身份反差,常常将刘汉斌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世俗的讲,农民么,俯首劳作才是,硬是梗着个脖子追随文学,就是不务正业。然而散文创作一直是刘汉斌的业余爱好,无伤正业。
在过去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刘汉斌白天劳作供养家人,夜晚通过阅读和写作安慰并激励自己。漂流的人,心里最欠缺的就是归属感,阅读和写作是刘汉斌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日子里安慰自己的最好方式,也唯有阅读和写作,才能让他在身离家乡最远的时候,心离亲人最近。
刘汉斌最初的写作并非植物系列散文,而是试着写诗歌、小说,但都没有散文写起来得心应手。散文创作最初源于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种子到种子销售市场,从市场到田间地头,就是他最大的生活圈子。刘汉斌游走于形形色色的植物之间无法自拔,找不到比写种子、写植物更好的素材,就只好试着从种子写起。这一写,便是20年,他练就了随时随地阅读与写作的习惯。不论是种子标签抑或是农药、化肥包装袋上的说明,都是他获取素材的来源。在工作过程中突然想起一些好的词句,他便用随身携带的笔和本子记录下来。因为工作而记录下的植物气候现象、植物保护措施、种子生产加工等相关笔记,是创作植物系列散文过程中参考最多的材料。
有时他想,不是他创作了植物系列散文,而是植物选择了他,他只不过是植物的代言人。他通过手中的笔,将所理解的种子对种族的虔诚和对生命的敬畏变成文字,并用他的美好愿望写下了他所向往的绿洲,将它们一并奉献给世人。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写多久,但他始终都觉得,在包容文学的胸襟里,他有幸做了一场属于自己的文学梦。
刘汉斌的散文创作,其实就是坚持不懈地写日记,确切地说,是工作日志。虽然不是每一篇日记都能成为散文,但是他的植物系列散文却全部来自日记。2000年,他在《六盘山》发表了第一篇文学作品,这篇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算作如同学生作文的作品,却是由著名作家郭文斌编辑,也正是因为这篇散文的发表,彻底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
20年的时间里,刘汉斌的散文入选各类选刊和年度选本。散文《把心灯点亮》入选《21世纪年度散文选·2014散文》, 《睡在记忆里的名词》被《散文 ·海外版》2016年第1期转载,《伤叶是根的痛》被《散文选刊》2017年第4期转载并入选《2017中国年度精短散文》,《麦牛儿》被《散文选刊》2020年第3期转载等等。这些作品全都选自《六盘山》《黄河文学》《朔方》。刘汉斌的散文集《草木和恩典》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4年卷”,长篇散文《自然曲》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散文集《阅草集》入选“2021年度宁夏重点文艺作品扶持项目”。
刘汉斌所创作的散文从家乡的《六盘山》到第二故乡的《黄河文学》《朔方》,然后到面向全国的《人民文学》《人民日报》《青年文学》《文艺报》《天涯》《散文》 《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文学期刊,再到散文集《草木和恩典》《阅草集》《自然曲》。一路走来,他一步一个脚印,根植黄土地,追逐文学梦。

西吉融媒体
西吉县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