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功放,立体声前后级,单声道前后级,哪个强?

文摘   音乐   2024-11-16 13:58   上海  

合并,前后级,单声道前后级,哪个强?总有烧友提出这样似是而非的问题。


很难有标准答案。不过,我还是用辅助系统中的小落地,以三年多来,实际声音表现,回答一下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或者说,从这些搭配实践中,间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下面,先说喇叭。




1. Audel Symphonika可上可下的新派意大利声

Audel Symphonika单只喇叭并不重,40公斤。一个人,可以搞定。主要是底座和主体需要安装,这个复杂底座是喇叭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把喇叭倒立,然后慢慢上紧各种螺丝。再反过来垫上专用的脚钉。

其中包含的精巧设计,无法描述,会让我想起中国木工的榫卯结构。

喇叭高112CM,算是一个标准的中偏小型落地,我们先看一下相关数据

  • 箱体:Multipanel System evo
              结构层压桦木 fenix 面板
  • 高音单元:29 毫米铍软球顶
  • 低音单元:6 1/2英寸钕磁铁
  • 频率响应:35Hz – 30,000Hz
  • 分频点:2,400Hz
  • 灵敏度:92dB
  • 标称阻抗:4 欧姆
  • 功率处理:30W–200W
  • 饰面:桦木橱柜 – 乌木盖 – 蜂蜡表面
  • 尺寸:1120 x 410 x 220 毫米(高 x 宽 x 深)
  • 重量:80 公斤一对。

这是一个全木头喇叭,内部也使用了独家的多层板IRS加强结构处理。这需要耗费大量的工作才能完成。




从剖面图可以看到,Audel的箱体都是一层一层贴合在一起的。这和制作乐器,如出一辙。下面,我们通过Audel Magika MKII,再体会一下其中奥秘。

这个家族的喇叭导向孔都是向前,内部是一个呈迷宫状的结构。

打开Audel的官网,可以看到核心团队有四人Walter Carzan、Silvia Russo、Marco Viscuso、Davide Ballo。Audel这个品牌创始团队大部分是来自意大利的设计师,他们对外观,包装,所有细节的拿捏,令人叹服。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工匠精神和艺术气质的团队。


我们可以对Audel公司的产品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 多层特殊木板加工结构

  • IRS内部加强,在获得木质感震动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刚性

  • 独特的外观和蜂蜡表面处理


Symphonika作为旗舰,自然集合了姐妹花Magika MkII和U-Basik 5/8两个喇叭的优点。5/8小喇叭,播放大编制闭上眼睛就具有了乱真落地喇叭的实力,何况自家真的落地。


我把它们叫作新派意大利之声。有新就有老,下面说说什么是老派。



意大利人天性浪漫,艺术细胞爆棚全球,但又不是眼高手低的幻想派,他们是心灵手巧的实干家。

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诞生了鼎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作为提琴的发源地,意大利诞生了顶峰杰作,如阿马蒂(Amati)、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瓜尔内里(Guaneri)。



意大利人可以让木头发出最美妙的声音。西洋乐器,除了提琴外,钢琴也发源于意大利、现代吉它的成形也与意大利有关。


西洋乐器的大家族木管乐器的起源很复杂,但是有清晰依据的是,木管乐器在17世纪被正式接受为管弦乐队中的标准配置。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作家陆续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了木管乐器,意大利民间也诞生了各种木管乐器的能工巧匠。



意大利人也可以让木头成为风靡全球的顶级家具,比如Minotti、B&B、Poliform。。。


Audel就是一家意大利“玩木头”的扬声器的公司,由其首席设计师Walter Carzan于2008年创立。他们的产品在西西里岛的一个小城市卡斯特尔达恰生产。这是一个极其小众的品牌。


说起意大利扬声器,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世霸(Sonus Faber),然后可能是卓丽(Chario),还有傲霸(Opera)。在中国发烧友的心目中,意大利喇叭都有着好听的“音染”,属于“美声”喇叭。它们都与木头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外观,还是声音。



Audel的声音,有着木头喇叭特有的音乐气息,但是,却又大大不同于老派、传统意大利扬声器。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


声底非但不浓郁,而且清澈、澄明

速度不慢,响应迅速,举重若轻


说了这么多喇叭,无非想告诉大家,这个喇叭,上限很高,但是,下限却也可以很低,低到在小空间可以玩出花样。下面进入三场测试。




3. 12平方米空间,基于Mola合并机Kula的测试


Symphonika是一个落地喇叭,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个小空间测试?


因为,我经常碰到一些烧友,有这样的苦恼,空间小,却又想找一个落地喇叭。这也是我的痛点,辅助系统,不可能在很大空间呢。


这是一个仅仅12平米的空间,长3米多一点,宽不到4米,我测试采取长边摆放,正好错开了后面的门,不影响出入。我距离喇叭大约呈现一个2.3米正三角摆位。


喇叭设计采取了前导向的方式,喇叭可以离后墙近一些,即使完全靠墙,声音也有一定的水准,经过多次试验,我还是稍微离开后墙有20多厘米的样子。其实这个喇叭箱体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不要被狭窄的前脸迷惑。


可以和Magika MKII对比一下。


音源采取我们熟悉的Aqua La Diva M2转盘+Formula解码器。


功放是新晋合并机机皇Mola mola 的Kula。



我们先从性能上看一下Kula的关键信息。


  • 最大输入电平:20dBu (7.75Vrms)

  • 输入阻抗:100kohm

  • 未加权信噪比:113dB

  • 2x 150W/8R @1% 1kHz, 2x 300W/4R @1% 1kHz

  • 2x 100W/8R @0.0005%, 2x 200W/4R @ 0.00075%, 1kHz

  • 输出阻抗:2mΩ – 7mΩ (20-20kHz)(直接在接线柱上测量)

  • 带宽 50kHz @ -3dB

  • 增益分辨率:<1dB,在正常收听范围内优于 0.2dB


Kula功率并不大,但是它是一个扮猪吃老虎的合并机,因为内置了完整的自家前级Makua,实际上是一台纯前后级的架构。


后级虽然功率远不如自家单声道Kaluga指标那么高,但实际听感,完全不逊色!甚至更加细腻。



这是这台神奇合并功放的内部。还可以加装解码以及唱放模块。上图左边为Phono模块,右边为DAC模块。


Kula驱动Audel Symphonika,流畅,灵动,具有极高的品味。全频段的衔接,完全没有因为小空间受到影响,即使房间内,没有一点点声学处理。


这是一张维瓦尔第鲁特琴协奏曲,温暖、润泽、靓丽的音色自然流淌。


Mola的家族共有的声音特点,就是有着非常好的3D刻画能力,声音不仅有着油画一样的质感,也呈现出优秀的舞台感。


这种舞台,并非单单指声场、规模、也带着剧场特有的光线和阴暗对比。从解码,到前级,到功放,概莫能外。

当这种特点和Audel结合后,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化学反应,流畅的音符仿佛泉水在灿烂阳光下喷涌,流动。

Kula合并机的测试后,我又用高文590NG2,SPEC F33等合并机进行了测试,效果都不错。

但是,我还是决定用前后级试试。



4, 基于Mola前后级(立体声),和Linneberg前后级(单声道)的测试


高文Mimesis 27.8+ Telos 300、波兰Circle Labs前后级在不同时期,都服务过这对小落地,都有很不错的表现了。但是相对Kula这种有独立前级结构的合并功放来说,并没有明显优势。

去年Perca发布后,我选择了Kula的分体版,也就是以下这套——

还是这套Mola组合:Tambaqui解码+Makua前级+Perca后级

随之,搭配的周边预算也翻翻了:多了一副信号线,一副电源线,考虑到预算,我只选择了中档级,这样5-6万就没了。

Mola前后级相对Kula合并来说,最显著的声音变化是,密度提升了,而且系统中出现来我使用的一副Kuro老三信号线那种温婉,安定,气质优雅的声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前后级,为系统的开放性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融入线材对系统的干预。

如果你要说驱动力,肯定是有,但是,对于这种容易驱动的喇叭,获益并不算多。

下面的测试,我必须说,会有一点奢侈,这些设备相对于喇叭来说,不仅昂贵,而且也很占地方。在这个小空间里,显得非常不合时宜。就是这套德国Linneberg四件套。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把这四件套一字排开,一个一个搬进了这个本来不应该容放它们的斗室。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场面


这是德国Linneberg的前级、唱放以及单声道后级。


Linneberg算是德国老牌作坊式精品的代表品牌,多年前有耳机爱好者曾经接触过它的耳放,解码,真正体现其实力的前后级,应该用过的人很少。


2021年一个6moon的测评和奖项吸引了我。获奖的是其单声道后级亨德尔(Handel)



获奖的名称也非常特别,叫作


不太热的、宽频、高速单声道后级


按照我们惯常的认知,甲类不都得像贵丰梅菲斯特那样,开机2个小时可以煎蛋饼吗?为什么Linneberg这个却不太热(Cool-running)?后来,在和设计师交流中发现,一知半解地了解到,他确实可以弄得很热,很烫手,但是他却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想设法,节能!


尽管这样,但是,当开机2个小时后,依然还是有一定温度的,只是不太烫手而已。这台后级,甲类100瓦/8欧。此前,我曾经用它搭配马田Parker五重奏,对比AB类600瓦/8欧的功放(YBA签名版以及波兰Circle Labs单声道),以绝对的控制力胜出。



那么在这么小的空间,这么大功率的单声道后级会产生怎样的奇迹呢?


当我把全新机进行了两天充分热身后,开始了这次测试。基于我对大功率驱动Audel的渴望,直接用波来兹的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进行考验。


Audel Symphonika在12平方的空间声音干净利索。同时却体验到巨大的舞台感和能量带来的震撼,让我不惊叹,两个小小的6.5寸单元,为何有如此强大的能量?


本次测试,在居家环境下进行,即使是白天,也不能长时间把前级打到很大,更不能超过让声压持续超高90DB,但是,我依然忍不住把Linneberg的前级开到了65DB,在我心目中,带有女性气质的Audel喇叭,居然涌现出巨大能量。


我感觉到地板在颤抖。


Symphonika在12平方的空间,也丝毫没有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定音鼓也没有在强大驱动力下,出现令人生厌的驻波。


Audel的这种低音,并非像我同时测试的Finkteam Borg那样,拥有德国坦克式的碾压力度,而是一种形体、比例、能量和谐存在的低频,速度快,量感够,但是绝对不会多。体现着意大利人独特的精致、浪漫。


Symphonika在小空间呈现出了完整乐队、听大编制可以很过瘾。小空间,小身材,大规模的喇叭,除了我一直推荐的Finkteam Kim外,我们又多了一个选择。


在这个空间里,我居然花一周时间,兴致勃勃地听完了,DG新出的一套黑胶,伯恩斯坦马勒全集!


唱放采用Linneberg的唱放Bach,就是左边这台,右边是前级,名字叫作Teleman。单声道后级叫Handel。这些都是巴洛克时期的巨匠!


火鸟,马勒,大编制固然印象深刻的,在我的聆听的几周里,印象更加深刻的,却是Linneberg与Audel呈现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


大提琴有着恰到好处的形体、木质感、流畅真实自然!


必须说,功率更大的单声道后级,在这里真的体现出绝对的优势,即使在小空间也是如此。虽然伴随而来的副作用就是,花费更多的钱。


如果放在更大的空间,会是怎样一番表现呢?


于是我又大动干戈一番。




5. 30平方空间,当SPEC遇到Audel


首先,还是Linneberg前后级登场,在大空间里的表现,是另外一个天地。不过,我还想追求一下更好的表现,就是下面这套用于主系统的SPEC。


这个场景是西班牙超级大喇叭洛伦佐LM1设置的,这套功放叫SPEC驱动LM1效果极好。这个品牌来自日本。


SPEC功放和Audel家族的理念非常相似——玩木头。SPEC功放的外壳,脚钉都是特殊木头!


可谓Soulmate,灵魂伴侣。


后级的型号叫作SPEC-rpa-mg1000,是单声道架构,左右两个声道分别有单独的供电。


功率放大部分,和供电装置一样——安装在由日本枫木和黑云杉制成的木架中,而木架又支撑在由山核桃木和胡桃木制成的支脚上。



SPEC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放大器是一种乐器”。
这些木头是SPEC设计理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在音乐中提供优美自然的音调。

  • 底板由厚实的云杉木制成——与小提琴前面板使用的材料相同
  • 侧板由枫木制成,类似于小提琴的背面

SPEC以追求和乐器发出一样声音的木制材料底座。SPEC认为,放大器,在系统中,应当是一种乐器,通过使用和小提琴一样的材料,追求音色上的”真声音“(Real-Sound Power Amplifire)。

我们可以看到,SPEC功放的底板采用和小提琴正面一样的云杉木,而脚钉,采取的是和小提琴背部一样的枫木。

这是用来调音吗,增加木头味好听的染色吗?

其实不然,真正的意图是,通过特殊材料和结构,把整体共振频率降低到比电路工作时更低,这有助于提升SPEC特别看重的音乐重现中的中高频。

它们随着音乐振动并增强美丽的自然音调。这也是我为防弹木箱体的西班牙洛伦佐选择功放的重要依据。

关于这套功放的故事很多,随后专题讲述。最值得一提的是,好友万万,最近为他的威龙4配置了SPEC,搭配多台顶级前级,玩出了各种花样。


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驱动力非常了得!


回到今天的话题。我这套系统的音源也非常强大,数播是来自荷兰的Pinkfaun Ultra。后来,我又把这套数播升级为双机dual模式。


为此,我甚至抛弃了希腊Ideon Streamer这台顶级数播选手,不过价格也还是差了几乎一半。dual Pinkfaun+Wadax Reference 是本次测试的参考音源。


为了让Pinkfaun发挥到极致,我还为它配了一条,比它还要贵一点的电源线,来自意大利KURO的四星电源线。


我们换个角度再看看这条世界上最强电源线吧——


在它的前端,是Gigawatt PC 4 evo电源处理器。


为Audel喇叭搭配的喇叭线,也是KURO旗舰,不过不是最新款。虽然线身配了避震装置,但是在悬垂的部分,我还是加强了一下,用上波兰Rogoz线材避震器。


它比我们常见的古河线托好很多,也贵很多。玄学部分,就不再展开了,以后有机会再论。


系统的前级是什么呢?答案是,没有前级。


信号通过Wadax解码器,直接接入了后级。而控制音量的装置是一个数字旋钮——音频信号完全不通过它——并非数字前级,仅仅是一个控制器。


这听起来有点古怪,SPEC的黑科技,我也是第一次领教。我曾尝试用顶级前级和SPEC后级匹配,总体下来,还是不用更好!


解码到SPEC后级的信号线,我也采用了KURO新款旗舰。


意大利的Audel喇叭,全套意大利顶级线材KURO,配合最顶音源。以制作乐器为理念的木头喇叭和木头功放,神奇地组合在一起,开声前,我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前一天晚上,把重达200公斤的洛伦佐移走后,视觉上的压迫感少了很多,开声后,听惯了16寸低音、四分频、170CM高的洛伦佐,再听两分频,112CM高的Audel Symphonika,有点点失落。声音的密度,声场的高度,宽松度确实不是两分频,两个6.5寸低音的Audel能比。


不过人耳并非仪器,除了那些硬件物料极大差异带来的声音差异外,它很快捕捉到了比HIFI更深刻的,来自文化层面的东西。


Audel Symphonika与SPEC的结合,有着无以伦比的声音气质和器乐质感。


是木头、乐器、音乐、工匠精神的结合。让创造SPEC的日本和古典音乐发源地之一的意大利结合,撞击出了属于东方美学的禅意。

神秘主义色彩的东方文化变幻出难以名状的听觉体验。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语言的尽头也有影像——

这是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秋水映着蓝天白云的感觉;
这是一种风乍起,轻拂湖边芦苇,芦苇沐浴冬日暖阳的感觉。

我应景地录制了一首的"冬"。

维瓦尔第的《四季》录音版本多到数不过来,今天用的是Erato公司为发行的一个新的录音,由法国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Renaud Capuçon)和他执棒的洛桑室内乐团完成。
雷诺的这张新专辑你会发现,用现代小提琴演奏的《四季》和现在时髦的古乐器版本大相径庭。

情绪之丰富,描绘能力之强大,完全不是古乐器能够相比的。现代弦乐器营造的紧张感随时能够抓住你的神经。

Audel Symphonika此刻演绎着,300年前同样来自意大利的名曲,冬。她不是音响,不是喇叭,而是乐器。。。

发烧就是这样,Audel喇叭作为辅助系统使用了3年多,搭配越来越多的功放后,让我对它更加爱不释手了。好友受到SPEC MG1000的启发后,也为自己的Audel搭配了下一级的立体声SPEC MG3000

那么回到今天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古典音乐相对论
一切为了最好的音乐及重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