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岁岁皆安康

文摘   2024-10-11 12:26   河南  


九九重阳节
TRADITIONAL FESTIVAL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定于农历九月初九。在《易经》的哲学体系中,“九”被视为阳性数字,而当两个“九”相遇,便形成了“重阳”的称谓;同时,由于这一天的日和月的数字都为九,因此也有“重九”的别称。















重阳节·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节/日


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或“老人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


l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最早的记载源自《吕氏春秋》中的《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汉代时重阳有了求寿的习俗。《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发展  

进入明代,重阳节的庆祝活动更为丰富,皇宫内、外皆以品尝花糕来庆祝此节,皇帝亦会亲临万岁山,登高远望以表达对秋天的敬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深植于民间的重要节庆活动。






重阳节·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




重阳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它们共同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下是一些广为流传的重阳节习俗:






登高望远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东汉时期,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今年九月九日会有大灾大难,家人如果佩戴上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就可以消除灾祸。到了这一天,桓景依言,举家登山,果然平安事。晚上回到家中,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便会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现在登高不仅是为了避灾祈福,也成为了人们亲近自然、欣赏秋景的健康生活方式。



佩插茱萸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吃重阳糕  

重阳糕,作为重阳节的传统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节令食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用新收获的黍米制作糕点,以庆祝丰收并祈求来年的好运气。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阳糕的制作古人比较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


赏菊饮酒 

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放的时节。传说赏菊习俗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后人纷纷效仿他,于是就有了重阳赏菊的风俗,后来民间还将农历九月称为“菊月”。而饮菊花酒早在汉代就已盛行,汉刘歆《西京杂记》中就有:“当每年菊花盛开之时,采其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祈求身体健康长寿,是重阳节必饮之酒。


重阳敬老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古时民间在重阳节就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重阳节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爱老的内涵,可以说这是重阳节在新时代的新表现形式,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而且相比佩茱萸、饮菊花酒做诗词这些古人的风韵雅致来说,抽时间陪伴父母、尊老爱老也更容易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








重阳节·相关海报
中/国/传/统/节/日






图源来自网络



END









我为设艺狂


责任编辑:朱毓涵

责任审核:尹涵煜

指导老师:李亚菲




我为设艺狂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宣传阵地,服务设艺师生,讲好设艺故事,这里有最新鲜的实时动态、最权威的信息资讯、最有趣的校园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