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病肾功能下降出现贫血,因肾组织广泛变性坏死,红细胞生成酶的产生减少,是发生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红细胞生成素,亦称红细胞生成因子,一般认为该激素在肾皮质中生成,另外,雄性激素、生成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具有协同或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也就是说血液红细胞生成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有密切关系。在缺氧或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溶血产物刺激下,肾脏能产生一种红细胞生成酶,作用于血浆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元,使之转变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后者能促使骨髓制造红细胞的速度加快,参与正常红细胞生成率的调节。
中医学认为血液的化生主要与脾胃和肾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消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经过变化而成血液。
《灵枢•邪客》又目:“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以脉,化以为血。另外中医学还认为精血之间可以互化。肾主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可以化生气血。如《张氏医通》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所以病理上血耗与精亏常常是相互影响的。
关于血液的生成,尽管中医学理论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有限,不可能从微观上阐述的十分深刻和具体,但从脾胃所吸收之营养物质可以变化生成血液,精血可以互化来看,与现代医学对血液生成的认识是有共同之处的。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是骨骼中的红骨髓,红骨髓可以制造红血细胞、粒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也在脾脏制造。同时在血液形成过程中,水分,蛋白质和铁是重要的原料,还有促红细胞发育成熟的一些物质,如维生素B12、叶酸等。这些营养物质皆为脾肾中焦水谷之精微所化。故中医学所说:“肾主骨,生髓,藏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是有科学道理的。
由此不难看出,血之源在于脾,血之化在于肾,故有“脾生血”,“肾化血”之说。脾肾两脏关系甚密,正常情况下,肾阳可以温煦脾阳,使脾阳旺盛。脾阳健旺不但可以运化水湿,而且可以使水谷之精微化生精血以助先天之精气。精足血则旺,血旺精自足,精血相互滋生,共同生存。若肾阳不足,肾精亏乏,不能上助脾阳,可致水湿肉得,精微准化,出现精亏、阳虚、贫血、水肿的临床特征。目前临床上运用精血互化的理论,采用脾肾同治的新观点治疗多囊肾伴有贫血患者,取得较好效果。
本文参考资料:中医肾脏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