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7月,郭化若到红军学校报到,在当天召开的全校大会上,因有托派嫌疑而宣布被开除党籍。图为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
面对一系列排挤打压,郭化若并未悲观丧气,意志消沉,仍然竭尽全力,孜孜不倦地做好红军学校的教育工作,由于他本身的军事造诣和实践经验,加上自己的努力,郭化若受到学员爱戴,多次被推选为模范教员。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召开的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受到严厉批评并被撤销了总政委职务。郭化若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却十分担心毛泽东的处境。1933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红军学校的上级班和高级班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郭化若被任命为红军大学的总教官。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大学和其他几所红军学校组成了干部团,团长陈赓,政治委员宋任穷,郭化若被编在团部做参谋工作。图为长征出发地集结地于都。1935年10月,经历各种艰难险阻,郭化若随部队到达吴起镇,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图为吴起镇。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成立,校长周昆,政治委员宋任穷,郭化若任训练处长。他组织编写了大批政治和军事教材,并发动大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训练器材,同时,改革了训练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新组建学校的困难。1936年2月,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西北抗日红军大学,6月,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全校设三个科,郭化若被任命为第三科训练处长。图为抗日红军大学校址。1936年6月21日,开学不久的抗日红军大学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袭击。不久,红大的第一、二科随中央机关迁至保安(今延安志丹县),第三科迁至甘肃环县。郭化若和大家一起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为红军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基层干部。1936年11月29日,红军第二、四方面军的两所随营学校与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师,亦称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校,郭化若任教导师参谋长(第二校教育长)。图为甘肃环县。1937年1月,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成立了抗大教育委员会,毛泽东兼任教委主席。3月,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校改名为抗日步兵学校,因校址迁到庆阳,又称庆阳步兵学校,郭化若仍为教育长。图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春夏之交,由于紧张的教学生活及长期背负的政治思想包袱,郭化若病倒了。6月,他写信给毛主席,请求回延安治病。七七事变后,中央军委通知撤销庆阳步校,7月底,在结束善后工作后,郭化若离开庆阳赴延安。图为庆阳。抵达延安后,郭化若把自己多年来在军事教育实践中思考的一些问题写成一封信送给毛泽东,并在1937年9月5日收到回信。回信中毛泽东把这封信称为“意见书”,并请郭化若在军事教育上作他的“顾问”。1937年9月,郭化若开始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被编在第五班。在五班,他既当学员,又当教员,不仅学习认真刻苦,交给他讲游击战争这门课的任务也完成得很出色。图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
1937年底,郭化若在中央党校的学习结束之后来到毛泽东身边,一面学习革命理论,一面做宣传抗日战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