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旭/牛虻(散文)

文摘   2024-11-23 06:01   江苏  
点击上方 蓝字 立即关注



作者李良旭,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特别关注》《美国心灵鸡汤出版公司》等30多家媒体签约作家。从事文学创作30多年,有多篇文章在全国文学大奖赛上获奖;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考语文试题”、“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公务员考试参考书籍”;其作品并被收录在“中学生写作素材和范文”、“高考素材必读题”、“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等;先后出版了《一株麦穗的尖锐和辽阔》、《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看见自己绚丽的影子》等多部作品。 

牛虻



  作者 李良旭

小时候才几岁我就可以独自放牛了,迈着还不稳的步子,牵着缰绳,老牛乖乖的跟在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老牛的眼里我这个“少东家”是个绝对惹不得的主,必须要格外乖巧小心。找到一处青草茂盛的地方,把缰绳松开,老牛就可以开心的独自吃草了。可以说我是在牛背上长大的孩子,学会放牛是农家孩子的“必修课”。稍大一些,我就可以踩着牛角,爬上牛背,然后躺在牛背上,翘着二郎腿,嘴里咂着一根柳树枝。老牛的咀嚼青草声和我嘴中咂着柳枝声交织在一起,那声音像天籁之音,沁人心脾。空气中散发出淡淡的草泥的馨香,有微风拂过,蓝蓝的天空上,有悠悠的白云,不时有鸟儿飞过,天空中响起一阵鸟鸣。那是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逍遥自在,天马行空,那是多么惬意的时光。
村里有个小伙伴,名叫大柱,大柱和我同岁,我俩在一个学校上学。大柱很有天赋,不仅学习好,而且还是班上的班长,他似乎比同年的孩子多了一份成熟、一份沉稳,对生活很有主见,像个小大人似的。他和我一样,每天放学后也放牛,他骑在牛背上,常常捧着个书本在阅读,嘴里有时还念念有词。田埂上、山坡处、小河边,落日的黄昏洒在我们小小的身影上若隐若现。溪水不知疲倦的潺潺流动着,淡淡的薄雾袅袅婷婷像披了一层浣纱,一人、一牛,像一幅水墨丹青画,成为乡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放牛时,我发现牛身上常常有像苍蝇一样的东西,它们蛰伏在水牛身上,轻轻一拍, 那东西立刻一命呜呼,牛背上、手掌上留下一抹血渍。
有一次,我们牵着水牛在田埂上相遇,我对大柱说:“这水牛身上有许多苍蝇,赶也赶不走,真讨厌!”大柱说道:“那不是苍蝇,那叫牛虻,它们专门蛰伏在牛身上吸牛的血。”
我讥笑道:“怎么叫流氓?这明明不就是一只苍蝇吗?”
大柱解释道:“这牛虻的读音叫牛虻Méng,流氓的读音叫流氓 máng,是两个不同的读音,也是两个不同字。牛虻虽然很令人讨厌,但却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具有破瘀结,消炎等效果。对于治疗小腹胀痛、肌肤瘙痒等具有很好的疗效作用,是名贵的中草药,在中国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中有详细的记载。” 说罢,大柱在牛背上将牛虻的“虻”这个字写给我看。
我睁大了眼睛,仿佛第一次才认识大柱似的。没想到,大柱不仅学习好,而且还懂得这么多,知识这么丰富,真的令人刮目相看。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知道了那个蛩伏在牛身上的东西叫牛虻,并且会写牛虻的“虻”这个字了,并能将“”虻”与”氓”这两个字的写法和意义区分开来。原来许多村民们也将那个东西叫错了,那不叫苍蝇,叫牛虻。
一次,大柱送给我一本小说,说道:“这本小说叫《牛虻》,是爱尔兰著名女作家伏尼契创作的长篇小说,有时间你看一看,也许会有所收获,让你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大的世界。”
我第一次知道有一本小说的名字就叫《牛虻》。后来我在牛背上阅读了这本小说,这本小说描写了一个叫牛虻的人,他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反对专制独裁统治,远涉重洋。历经千难万险,仍然矢志不渝。最后,疾病缠身,病故在家乡的土地上。小说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面对困厄的命运,主人公牛虻绝不低头,不断抗争,令人荡气回肠,充满了力量和坚强。
从大柱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一束光,那束光在照耀着我,给我带来一种温暖和力量。我渐渐的变了,变得爱学习,爱思考。牛背上,我换了一种姿势,这姿势有点像大柱。黄昏低垂,残阳如血。我倚在牛身上,眺望着远处的山峦,远处山峦起伏,迢迢渺渺。山外的世界充满了神奇和魅力,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并在心里埋下了小小的梦想……
真是命运多舛。如果不是发生那次意外,大柱完全可以拥有另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但一切都彻底改变了。高二时,一次放牛,突然天下起了大雨,气温陡降,大风裹挟着雨水铺天盖地。大柱被雨水淋湿了身子,冻得全身颤抖。回到家,大柱就开始感冒发烧,几天了,还是不见好。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及时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等感冒好了,大柱却变傻了,什么也不记得了。医生说大柱的脑子被烧坏了,再也治不好了。
从此,大柱不再上学了,不过大柱虽然不能上学了,但是他还会放牛,一人、一牛,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不能上学的大柱并不孤独,蓝天、白云、微风、草地,还有一头老水牛,对他不离不弃,一直都在陪伴着他。面对命运带给他的不公,他只是傻傻的笑着,那笑容很纯真、很清澈。
面对大柱人生发生的不幸,他的父母一下子也苍老了许多,说起大柱的不幸,父母不停地用衣袖擦拭着眼角,几度哽咽,令人十分心痛。时间久了,他们终于接受了现实,不再悲观失望。有大柱陪伴在身边,些许感受到一丝慰藉、一丝温暖。生命仿佛又重新一个轮回。
高考后,我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走出了小山村,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而火热的城市,开始了另一个不同的人生。在菁菁大学校园里,我常常想起大柱,想起了我们在一起放牛、想起他教我牛虻的“虻”写法、想起他教我牛虻的“虻”写法、想起他教我牛虻的“虻”写法、想起他送给我那本小说《牛虻》、也想起了大柱身上的那束光,那束光在我心中一直很明亮,让我看到了诗和远方。我想,如果不是发生那次意外,大柱现在一定会像我一样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追求知识、追求理想,也许会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追求他……想着想着,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前些年,我带着妻儿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想让他们看看我曾经生活过的乡村,那里留下了我成长的记忆,泥土中有我成长的足迹,还有曾经生活过的老屋……妻子是城里人,和我有着不一样的成长经历,一直想看看我少年时生活过的乡村。在她眼里,那是一幕田园牧歌,有着浪漫的歌谣。
走进村口,远远看见村口有个人,旁边有头大水牛。落日的余辉洒满金色的光芒,像披上了金色的羽毛,一人、一牛,还有远处的山峦,仿佛镶嵌在画中。此情此景,有一抹令人心动的陶醉和柔软。走近一看,我忽然惊声叫道:“大柱!”
大柱看着我,木讷的傻笑着,似乎在努力的回忆着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想,只是痴痴的笑着,眼睛里散发出清澈的光芒,那目光,令人心悸。我拥抱着大柱,嘴里喃喃的说道:“我们不是说好的一起长大的吗?你怎么一直留在了少年?”
旁边有村民人告诉我:“大柱现在是村里的守村人,每当村里有红事白事,他总是默默的前去帮忙,不求任何回报,等忙完了,客人都走了,他才端着一碗饭蹲在墙边一个人吃着。他养的这头大水牛长得膘肥体壮,是全村最靓的牛,每天他都给它吃最好最嫩的鲜草,这头大水牛就像他的孩子,一直陪伴着他。有人说他傻,可是我们认为他一点也不傻,他比谁都懂得事理、懂得分寸,他心里像明镜一样亮堂。”
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我轻轻抚摸着旁边的那头大水牛,水牛全身毛发富有光泽,四蹄结实有力,膘肥体壮,但性格温和,眼睛里散发出清澈柔和的光芒。水牛看见我抚摸它,将头轻轻地上下摆动着,仿佛在向我打招呼,还轻轻地抬起前蹄,似乎在想和我握手。好通人性的一头牛啊,我不禁发出一阵感慨。忽然,我发现水牛身上有只牛虻,我下意识的将那只牛虻拍死。我摊开手掌心,被拍死的牛虻有一抹血渍。
大柱看见了,连声说道:“牛虻!牛虻!”那声音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仿佛就在昨天。是的,也许他什么都不记得了,什么都忘记了,但少年的情景他依然记得。他记得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温暖、那么的深刻。
那一刻,我觉得大柱是幸福的。在他的内心里没有市侩、没有狡诈、没有欺骗,他的内心依然是那么的干净、清澈和透明,不染一丝杂尘。我忽然感到,如果我也像大柱一样,一颗心永远留在了少年,内心也是那么的干净,清澈和透明,不染一丝杂尘,那该多幸福啊。
漫漫尘世间,我们在人生成长中,日渐变得所谓成熟,却丢掉了年少时那种干净、那种清澈、那种透明。无论物换星移,时过境迁,那种干净、清澈和透明,永远是人生最需要的,也是最宝贵的。用那种干净、清澈和透明的眼睛看世界,这个世界永远散发出明亮的光芒,给人带来爱和温暖……
 大柱身上有一束光,那束光曾经照亮着我,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此时此刻,我也想拥有一颗少年的心,那颗心散发出圣洁的光芒,眼前变得一片澄澈……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END

欢迎关注 射阳县杂文学会

“黄海潮声”公众号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射阳县杂文学会
分享杂文作品,加强杂文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