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博物院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是一所以保护、传承鄂尔多斯地区历史文化为目标,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院由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和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组成。其中,鄂尔多斯博物馆为国家一级馆,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为国家二级馆。
01
场馆概况
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鄂尔多斯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继内蒙古博物院之后第二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建筑由美籍华人马岩松设计,以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红色砒砂岩为造型,象征着鄂尔多斯人的坚毅精神。
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建筑始建于2006年,2012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4.1万余平方米,设有7个专业展厅。馆藏文物1868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36件(套)。
馆内布置有4个基本陈列:《农耕游牧·碰撞交融——鄂尔多斯古代史陈列》《鄂尔多斯古生物化石展》《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百年光影·见证鄂尔多斯——城市记忆珍藏展》,全面展示了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
---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创建于1963年,是一所集收藏、展示和研究“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2021年,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三家机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合成立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整体建筑造型由厚重敦实裙房、层层相错的主楼,轻盈通透的穹顶三个部分组成。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到了77亩,馆建面积30089平方米,整体设计一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周围环境幽静、优美,是鄂尔多斯地区重要的城市文化地标之一。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主体馆舍建筑包括地上6层、地下1层,常年开放的基本陈列有《源远流长的草原文明》《马背上的青铜帝国——鄂尔多斯及北方青铜文化》,3个临展厅常年举办临展,库区面积10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近2万余件(套),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大宗,以及数量可观的民族民俗文物,馆藏中国北方地区珍贵名人历史研究书籍、资料、手稿、影像等近10000件(套)。
--- 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 ---
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成立于2011年9月,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达拉特北路4号。其前身为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办公楼,始建于1954年,2001至2007年该建筑为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楼,建筑为三层,面积4073平方米,总体平面呈“L”形。
该建筑为鄂尔多斯市仅存且保存完整的20世纪50年代典型建筑,是第四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全内蒙唯一的一座建立在盟行政公署旧址上的红色博物馆。
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常规展览有《风云岁月 辉煌历程——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展》,该展览包括鄂尔多斯概览、黑暗中的抗争、血与火的岁月、风雨中前行、走进新时代、奋进中崛起、高歌向未来七个部分,共展出珍贵图片 280 余幅,珍贵文物 300余件(组),场景复原7处,多媒体演示5处,以近代史、党史为主,以鄂尔多斯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为背景,以广而新的视野,反映鄂尔多斯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伟大的历史变迁和辉煌的建设成果。
02
常设展览
--- 鄂尔多斯古代史 ---
鄂尔多斯,中国正北方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14~7万年前,“鄂尔多斯(河套)人”掀开了这里人类历史的帷幕;6500年前,以阳湾遗址为代表的古代先民,谱写了鄂尔多斯早期农耕文明的历史辉煌;4000多年前,“朱开沟文化”在中国历史画卷上泼墨涂彩,继之而起的以狄—匈奴为代表的早期北方民族,在中国北疆大地上奏响了游牧文明的恢弘乐章。
战国以降,中原封建王朝对鄂尔多斯地区的不断开发,使这里的社会进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伴随鲜卑、突厥、女真、党项等北方民族的不断南迁,民族融合也达到了空前的境地,这里不仅是中原诸王朝的北疆重地,也是与北方游牧民族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有元一代,这里是皇室封地和重要牧场。
自明代中后期始,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鄂尔多斯部长久驻牧,守护八百年不灭的神灯,谱写了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清代中后期“黑界地”放垦,大量农耕民族涌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草原文化新纪元。
鄂尔多斯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错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古代文化,使之成为农耕文明的沃土、畜牧文明的摇篮、北方民族驰骋的辽阔舞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传承和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包容吸纳,使历史悠久的鄂尔多斯古代文化敦实厚重、异彩纷呈。
--- 蒙古族历史文化 ---
蒙古族历史文化展分为四单元,分别为“大汗看中的故土:守护成吉思汗宫殿的鄂尔多斯万户”“宝日套亥:成吉思汗后裔统领的伊克昭盟”“迎接曙光的苍茫高原:觉醒的鄂尔多斯儿女”“辽阔草原: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
设于博物馆三层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梳理了800年来这片土地上与蒙古族有关的历史,展示了蒙古族妇女“头戴”、马鞍、酒壶等民族特色器物,讲述了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等独特的文化习俗。
--- 古生物展 ---
鄂尔多斯地处我国西北高原,地域辽阔,地质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鄂尔多斯的古生物化石种类繁多,清晰地勾勒出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最后到人类的进化线。展览就是沿着生命进化线讲述那些发生在鄂尔多斯地区的生命故事。
展览展示陈列叠层石化石、芙蓉龙骨架等古生物化石,借助显微镜下的现代病毒图片、动物界演化图、三叶虫背甲构造模式图、恐龙图原图等展品,回顾鄂尔多斯地区36亿年来的自然演变。
--- 百年光影 ---
百年光影见证鄂尔多斯城市记忆珍藏展,用平实的生活影像,为你记录了鄂尔多斯紧随大时代的发展进程,讲述了风云人物、平凡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从久远的文化启蒙到独贵龙运动的燎原之火;从蒙汉之师誓死抗敌保卫党中央到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从战天斗地的难忘岁月到改革奋进的80年代;从敢为人先的二次创业到日新月异的十年发展;从“五个共同”的凝心聚力到璀璨明珠的未来变奏。
03
馆藏珍品
--- 铃首短剑 ---
短剑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它比中原地区青铜剑的长度明显要短,适于贴身搏斗,体现了游牧民族勇敢彪悍的精神。
这件铃首曲柄青铜短剑,通体色泽明亮,形态规整,铃首内铜球完好,震动时仍可发出悦耳的铃声,是难得的珍品。在各种形制的短剑中,铃首短剑时代最早,现存数量较少。铃首兼具装饰、响铃、祭祀法器等功能,此后的环首、动物形首等剑首主要是装饰功能。
--- 鹰形金冠 ---
由金冠饰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部的冠饰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脚下踩着雕有狼咬羊图案的半球体。下部冠带由浮雕的虎、马、羊和绳索纹图案组成。整个金冠反映了雄鹰俯瞰草原上虎狼噬咬马羊、弱肉强食的画面,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这件金冠是1972年在鄂尔多斯杭锦旗的库布齐沙漠中发现的,专家考证为战国时期北方民族部落首领头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套“胡冠”实物,堪称稀世珍宝。如今原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 匈奴金凤冠 ---
匈奴贵族妇女金首饰,材质贵重、制作精美,融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反映了当时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这套首饰包括头饰、耳坠和项饰三部分,主体风格及嵌蚌工艺受中原文化影响,其中的鹿纹金牌饰带有典型的草原文化特征,项饰上的琉璃珠、绿松石是盛产于中亚地区的物品,嵌琥珀珠、包金边以及联珠纹工艺等则是波斯及地中海一带西方古文明的特色。
--- 牡丹纹褐釉剔花梅瓶 ---
北宋时期,鄂尔多斯主要属西夏管辖,留下了大批西夏窖藏瑰宝。鄂尔多斯博物馆展示了多件西夏文物,牡丹纹褐釉剔花梅瓶是其中珍品。这件瓷瓶为浅棕黄色胎,施褐釉,以剔釉露胎技法剔划出牡丹和奔跑的鹿等图案,颇具草原游牧民族特色。
--- 伊克昭盟盟长印 ---
伊克昭盟盟长印,银质,铸造。虎纽,虎前肢伸直,后肢作蹲踞状。印面呈方形,边长10.5厘米,通高11厘米,重4102克。
印面四周设朱文边框,印文以满、蒙两种文字镌刻,朱文,汉译为“伊克昭盟盟长印”,印章的虎纽两侧及前、后、左、右侧面上分别刻汉、满、蒙文“伊克昭盟盟长印”,“乾字壹百拾捌号”、“乾隆拾叁年四月制”、“礼部造”等铭文。银印盛放于红木雕龙镶银印盒中。
此印系清朝皇帝授予伊克昭盟盟长的印信,为清廷对鄂尔多斯地区实行盟旗统治的实证。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内蒙古文化旅游厅、鄂尔多斯发布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