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算是一个小故事,主人公是子夏和子游。子夏和子游都是孔子的学生当中比较成绩优异的(佼佼者)。
当时这些好学生也都在带弟子,但是即便是好学生,他们的认知角度有所不同,所以各自抱持的观点也有差异。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子游在提到子夏的时候,说:子夏带的这些弟子——「门人小子」就是弟子,在「洒扫应对进退」方面做得还不错,就是在日常琐事上做得还不错。
【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但是仅仅如此,这些都属于「末」,「本之则无,如之何」?子游认为子夏的教法讲的都是细枝末节上的事情,也就是说「相」里的事情,对于万事万物的本质和本体讲得太少了,这样等于是误人子弟。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
子夏听闻了子游对自己的批评之后,他说:「噫,言游过矣」!就是「游言过矣」——哎,其实他说得有点过了啊!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
这个「倦」也是「传」的意思,君子带弟子的时候,他先用什么教材,后用什么教材,先传给弟子什么,后传给弟子什么,每个老师可能依着弟子的不同,他有自己的教学计划的。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就好像同是草、同是木,都有种种的差别,那么草和木呢,又有差别,所以我收的这批学生,我是先教「方便法」还是先教「究竟法」,你懂吗?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也就是说,子游你对于我的弟子的情况不太了解,怎么可以随意地下论断呢?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也可能只有圣人才会耐着心,通过时间和事件有始有终地去观察一个人,观察一个团体,然后再去判断,而不是一开始就盲目地下判断。
「有始有卒」就是有始有终,也就是说,子夏认为子游对他产生了误解,自己的教法可能先讲「方便法」(先讲表层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生活礼节这些,讲着讲着就会讲到很究竟的万事万物的本质、本体,讲这些了……会由浅入深地讲,由表及里地讲。那么自己正在讲着浅的东西的时候,不代表我永远讲浅的东西,我由表及里,先讲表,不代表未来不会及里啊……
所以我们知道,人世间最容易做的事就是随意地去判断别人的是非对错。最好要像圣人一样无为,看到了像没看到一样,不要盲目地去下判断,你看应该看一个整体,讲的是这件事。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因为在座的各位,我们坐在一起,我们也是同学,每个人的修行层次有所不同。
在座的各位刚好也有个别的算是成绩优异的师兄,已经开始在带弟子了,那么我们根据自己弟子的不同,我们是先讲浅的还是先讲深的啊?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的。
我们先讲方便法还是究竟法?一般是先讲方便法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究竟的智慧」,一般都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在看到别人施展一些方便和善巧的时候,不要随意地批评,更不要随意地诽谤,也可能人家这只是一个阶段,过一个阶段可能讲的就不是这样的内容了。
所以呢,总而言之,我们还是精神内收,多观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么不要急于去论断别人,因为这种论断有可能是不准确的。
我们再看下一页: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下一页这是子夏讲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很好地继承了自己的老师(孔子)的这种终生学习的精神。
「仕而优则学」,就是说,即便你当官了,当官当得不错,那你还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还可以继续地提升,这种提升其实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即使当官当得不错,你也可以通过继续学习,让自己的能力更加优秀,更加出色。
那么「学而优则仕」,这是儒家很积极入世的观点,我们学了一肚子的学问,我们要应用于社会和人民,不能独享,因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学得比较不错的时候,我们就要应用出来。
那么当官的话,我们在一定范围内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可能更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价值。那么「学而优则仕」,这个「仕」我们也可以不仅仅理解为当官,其实就是利益众生,学得越优秀,越要去利益众生。
然后,再下一段: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这是子游讲的,关于丧事,说:「丧致乎哀而止」。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是什么情况下子游会讲这番话呢?可能有的人过于计较丧事的礼仪礼节了,或者想着:我到底怎么样做才对啊,我们家境不够富裕啊,我这个丧事应该怎么操办呢?有很大的压力……然后,子游为了开解这些人,就说:「丧致乎哀而止」,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只要你表达了哀痛和缅怀之情就可以了,不要盲目地效仿和攀比,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是不一样的,人数也不一样。
然后再下一段,子游说的: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看来是比较喜欢议论别人,他又开始议论子张了,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说:我的朋友(当然也是他同学子张),这个子张「为难能也」,是难能可贵的人才了;「然而未仁」,但是,他也不一定百分之百的所有时间都做到了仁爱的「仁」。
那么从子游的角度看的话,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具足仁爱,做到了「仁」呢?可能只有自己的老师孔子吧。
但是议论别人并不是一个好习惯,我们平常不要跟子游学,不要说:我同学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少议论别人!
第一,是每个人进步的速度不一样,你可能三年取得的成绩被他一天就超越,这个是绝对有可能的,不要盲目地议论别人;当然《论语》中也充斥着孔子对于某某人的议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他人向孔子提问,需要孔子进行一个论断,孔子才说的。
因为孔子本人他其实是特别喜欢「讷于言」的,就是最好是不说。甚至孔子也说:你看天地说什么了吗?「道」说什么了吗?我又何必说呢?
所以,我们尽量地守好嘴,少议论别人。那如果真的有人需要我们论断的时候,我们以挑优点为主,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主,这样子。
今天咱们就先学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