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昨天上午三姐一家四口也回爸妈家过10月1,三姐家老大还有一年半要高考!可能是高中压力太大,孩子学习的劲不是那么足,总是喜欢看手机。去补课时候,发信息、打电话也不接,三姐很是着急,孩子下午回来,把孩子训一顿。我说了几句,觉得三姐这样的教育还是过于极端,只是谩骂而不是给孩子讲道理!孩子肯定是接受不了的。所以大家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教育方式。说说今天的病例,其实是一个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在输卵管的局部发现的腺瘤样瘤改变,不是特别典型,但是也可以拿来学习一下这个疾病。
摘要:患者,女,49岁。送检:子宫及附件肿物。下面展示一下她的镜下图片:
图片解析:在高倍镜下,寻找到输卵管处,部分间质可见血管增生,似乎息肉样变。(仅仅我的考虑,大家可以说说:为什么在输卵管间质可见厚壁血管聚集?)
图片解析:在低倍镜下,观察到大小不一样腺样结构,腔内可见嗜酸性物质分泌。
图片解析:在中倍镜-高倍镜下观察,肿瘤由呈管状或大小不一的裂隙,内衬分化良好的从立方到扁平上皮,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细胞没有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少见。间质可见平滑肌和增生的纤维组织。
综上所述:①患者,女,49岁。②既往子宫平滑肌瘤病史。③镜下可见:肿瘤由呈管状或大小不一的裂隙,内衬分化良好的从立方到扁平上皮,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细胞没有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少见间质可见平滑肌和增生的纤维组织。故考虑为:腺瘤样瘤。
一:定义:女性主要位于子宫浆膜和肌层,也可见输卵管及卵巢;男性常见于睾丸。是起源于间皮并形成腺样结构的良性肿瘤。
二:肉眼观:
①肿瘤可以发生于子宫肌层的任何部位,但常靠近浆膜面。形成界限清楚或不太清楚的结节,无包膜,切面实性均质,无编织样结构,略呈灰黄色,有的可见细小的裂隙状结构。
②位于输卵管者可达4cm,位于子宫底部可达10cm。
三:镜下特点:
①由肌层内大量小的、裂隙状、互相连结的腔隙或小管构成,内衬单层立方或扁平细胞,病变界限不清。
②细胞没有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少见。
③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弹力纤维及增生的平滑肌。(注意:背景为子宫平滑肌样改变)
④少数病例可见局灶或弥漫分布的印戒样细胞,可能误诊为癌。有的病例可见明显的乳头状结构。
精华总结:目前有学者把腺瘤样瘤的肿瘤主体总结成5种特殊结构样改变:
①腺样结构:腺体排列错综复杂,或者相互连接,被覆立方形细胞,常胞浆内有空泡。
②血管瘤样结构:较大腔隙被覆扁平细胞,类似血管肿瘤。
③实性样结构:胞浆红染且见空泡的多角形细胞呈实性片状,柱状,丛状排列。
④囊样结构:被覆扁平细胞的大囊腔被薄层纤维间隔分开。
⑤丝线桥索结构:由横跨腺腔的间皮细胞胞质形成。(注意:目前作为寻找腺瘤样瘤一个较好的诊断线索:如上图红色箭头)
一:(中级考点)在病理诊断疾病中:血管洋葱样改变有3种情况:
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脾、中央静脉增厚,血管周围纤维化,形成洋葱皮样改变。
②恶性高血压小管内皮细胞洋葱样改变。(主要是肾)
③尤文肉瘤。(洋葱皮或年轮样改变)
二:(中级考点)呈浸润性生长,且很少发生转移的癌或瘤:(为5种情况):①基底细胞癌。②胆管癌。③带状瘤。④血管瘤。⑤卵巢颗粒细胞瘤。
记忆技巧:鸡蛋带血。
三:(中级考点)原发性颗粒固缩肾----常见于高血压肾病;继发性颗粒固缩肾----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
四:(中级考点)胃底腺由内分泌细胞、未分化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主细胞组成。
记忆技巧:赶紧闭嘴呢(干颈壁主内)。
五:(中级考点)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均为红骨髓,5岁以后,长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
①红骨髓终生存在于椎骨,胸骨,肋骨等扁骨和不规则骨中,以及肱骨和股骨等长股骨髓内,短骨内也可存在红骨髓。(记忆技巧:故(股骨)宫(肱骨)追(椎骨)凶(胸骨),又掐(髂骨)又勒(肋骨))
②临床上常在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等处进行骨髓穿刺,用于检查骨髓髓象。
③黄骨髓可在重度贫血或失血过多的情况下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参与造血。
声明:本人科普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且我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所用的参考文献已详细标记出处,侵权请联系删除;再者科普所有内容及观点均不保证正确,仅供个人交流学习用,不能作为医疗建议或参考;最后欢迎大家留言指正,共同学习进步!
生活不是等着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跳舞。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走过的路皆是美景,经过的事皆是幸福,看过的风景,随光阴渐行渐远,不必哀叹,也无需伤感,珍惜当下,恬淡随意地生活,便是浅浅久久的快乐。人生的路上,跋涉了很久,当蓦然回首,会发觉从前走过的每一段路、经历过的每一段时光都是美好奇妙、独一无二的,如若,不曾辜负走过的每一份光阴,就是生命最大的圆满与无憾。
自律且上进
自由且独立
清醒且透彻
参考文献:刘彤华.《刘彤华诊断病理学》,2018年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陈杰、步宏.《临床病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诊断病理学》陈乐真2010年;第9版病理学及组胚学教材。部分文献及插图来自:公众号:小微病理、病理小画册007号及龙湾病理。文章底文字原创作者:快手号:3812066639,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