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上九点半,儿子主动发来视频邀请。
我说:“你这次聊天时间有点晚。”
儿子说:“我加班了。”
我说:“我看你总是打哈欠,要不咱就不聊了吧?”
儿子说:“我要是这个星期不和你聊天,下个星期你又该说我了。”
我说:“现在的我,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不过,我喜欢和你说话,倒是真的。”
儿子说:“我觉得你对我一直有很高的期待。”
我说:“你说说看,我对你都有哪些期待?”
儿子说:“你希望我快点结婚,希望我能比所有人都强,希望我能升职加薪。”
我说:“我希望你快点结婚是真的。希望你比所有人都强,这个期待没有。希望你升职加薪,这个是你想出来的吧?”
儿子说:“你以前问过我,升职了吗?加薪了吗?”
我说:“那是以前,现在我的想法已经变了,现在我对你最大的希望,就是你每天都能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生活。”
儿子说:“想躺平很简单,但是想过高品质的生活,就不可能了。”
我说:“只要我们想办法,办法总是有的。”
儿子说:“除非是富二代,可以躺平,还能过高品质的生活。”
我说:“咱两个的思维,现在不在一个频道上。但是,我觉得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相处方式。”
儿子说:“我现在对自己的期待是,工作能力很强,挣钱很多,所有的问题都能轻松解决。但是我又做不到,所以,我就很痛苦。”
我说:“人对自己的期待过高,严重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就会痛苦,所以,人一定要降低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期待。”
儿子说:“高期待就是痛苦之源。”
我说:“对,但是人只要有想法,并且敢于去尝试,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
儿子说:“我对你说的这些话,不感兴趣。”
我说:“你要是不感兴趣,我就不说了。”
儿子说:“其实,我对很多事都不感兴趣。”
我说:“我理解你,我们都在变化中。但是,我对你说的话永远都感兴趣,对你永远都看不够。”
儿子说:“我觉得我爸爸太敏感了,你不知道是敏感还是钝感?”
我说:“我对很多事都钝感,也从不和别人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但是我很愿意听别人分享他们人生的故事。”
儿子说:“我现在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对一般的家务事都不感兴趣。”
我说:“儿子,你平时也会想家吗?”
儿子说:“我从上大学之后,就不想家了。”
这次和儿子聊完天,我感触颇多。
我真的没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期待,曾经给儿子带来了那么多压力和痛苦。
但是,我又觉得很幸运:儿子现在还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还能让我们了解到他真实的想法,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改正和提高的机会。
同时,我也在想:到底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皆大欢喜。
然后,我想到了和儿子小时候的相处。
那个时候,我和现在一样喜欢儿子。
儿子说什么、做什么,我都觉得说得好、做得好。
基本上,每天我都会被儿子逗得开怀大笑。
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的局面,从儿子上大学之后,就渐渐地变得越来越少了。
因为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所有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会感到非常幸福。
这是因为,孩子小时候,对什么都好奇,自己还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即便是层次再低的父母,在认知上也会远远碾压孩子。
所以,孩子小时候,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是孩子的心灵导师。
但是孩子上了大学之后,除了在经济上还会偶尔依赖父母外,认知上已经远高于父母。
这个时候,父母不但无法继续做孩子的心灵导师,很多时候还会非常依赖孩子。
大学时期的孩子,则是非常不喜欢被父母依赖。
他们更向往远方的天空,更想为自己开疆拓土。
孩子工作之后,真实的社会和他们从学校里学来的知识,完全不同。
于是,踏入社会的孩子,很快就迎来了社会的第一次毒打。
面对着自己完全不了解、茫然失措的社会和工作环境,孩子自己也需要不断做心理建设。
他们需要重新面对社会的真实和残酷,需要重塑对社会的正确认知。
这个时候,他们看似血气方刚、活力十足,但是情绪却经常处在波动之中,自然就没有兴致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这种状态,如果不能得到正确引导,有时候会一直持续到他们的中年和老年。
这也是成年之后的孩子,再也无法和父母其乐融融相处的原因。
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坚持终身学习,并且在某个领域特别有建树,对社会的认知高瞻远瞩,同时还一直真心地爱着孩子,能体谅到孩子的不容易。
孩子的心也会慢慢软化,等到中年之后,他们也有可能和父母相处得如沐春风、其乐融融。
年龄越大越觉得:对父母来说,当孩子成人之后,一定要学会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要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一门心思沉浸其中。
当父母自己能够自洽、充实、快乐,就不会向孩子寻求快乐,这样彼此都会轻松愉悦。
当父母能够放下对孩子的各种期待,孩子就会没有了与父母相处的压力,就能够放松地做真实的自己。
当父母和孩子,都能把精力安住在自己身上,懂得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能够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最好的自己。
并且彼此还可以相互理解和尊重、相互喜欢和欣赏,就会相看两不厌,就可以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