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开卷 |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百科   2024-10-24 19:18   北京  

家人

 梦溪开卷

闲坐

灯火可亲


每当家像概念一样存在于脑海里,

她的颜色是深沉的。

而每当家像无数片段存在于心里,

她的颜色是五彩斑斓的。


本期梦溪开卷给大家推荐几本关于家的书,

在作家笔下,

有人怀念家,

有人寻觅家,

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关于家的意义。




01


《我们仨》


作者:杨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索书号:K825.6=76/010C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讲述了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温馨的家庭几十年相守相助的经历、平淡幸福的生活。在第一部和第二部,杨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一家三口在最后团聚的几年中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三部则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这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不论暴风骤雨,他们都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最安全的庇护所。第四部分则是记录了一家人生活点滴的笔记、信笺、图画等,皆由杨先生亲手书写说明。


书海拾珠

向上滑动阅览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情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02


《目送》


作者:龙应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I267/1746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作者一改犀利的文风,以温柔婉转的文字,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写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写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写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书中处处是读者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书海拾珠

向上滑动阅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而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03


《在你们离开以前》


作者:毕啸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67/3168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有关两代人之间的深情、碰撞、疑惑与无法缝合的生命之憾,在“离别”“老去”“和解”“礼物”等主题的探索中,体现了一代年轻人对于两代人关系的思考与生命意义的思索。这是一本治愈两代人的生命自度书,通过一个个令人动情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真正地理解、尊重父母,帮助他们在精神上体面地老去。


书海拾珠

向上滑动阅览


有些离开只是物理意义上的一瞬间,而许多真正的告别,是在一个人走后的很多很多年。


我悲伤伴以恐惧,忧愁夹杂不安,才意识到,这原来是不可逆的生命历程,我在向中途走去,父母却将行向终点。


为人儿女,总觉得父母似乎应该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但慢慢才明白,如同我们小时候踉跄着脚步,并不懂得该如何面对成长一样,我们的父母,其实也不知道该如何体面地老去。


命运无情,生活艰辛,人性残缺,我们都无法掌握,也很难改变。但两代人之间,彼此的同情、理解与尊重,终能抵挡这人世的风风雨雨。







04


《我与父辈》


作者:阎连科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67/1808A

内容简介


本书从作者的童年开始写起,讲述了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在上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重点描述了父辈对子女浓浓的亲情,讲述了作者在温暖的亲情之下获得的滋养,以及对这种亲情的真诚感恩。


书海拾珠

向上滑动阅览


有些人永远生活在村落、城巷和房子里;有的人永远生活在村落、城巷和房子外;还有些人,注定是一生都来回行走、徘徊在村落、城巷和房子的里边和外面。


无论是你一生都守在一块土地上,还是你必须离开土地闯到哪儿去,命定的事情是不能抗违的。我们所能改变的,都是在命定范围之内,一如一切的成败都必须在生死轮回中。


人总是这样,在来不记得时候才明白,在不需要的时候才会大方和无私,在一片推让中才会无私和慷慨。毫无疑问,我也是这样的人。


而面对死亡最为痛苦的人,正是我们这些识字又读书,可又读书不多、思考不够的人,不能把死亡升华到学理的境界里,又无法简单地去相信死亡是生的转换与转移,无法相信人生是有着自己的去向与去处的。


终于就在某一瞬间,明白了父辈们在他们的一生里,所有的辛劳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生老与病死。







05


《外婆的道歉信》


作者:(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孟汇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I532.45/019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七岁的稚气少女与一个七十多岁古怪外婆的故事,两个差别半个世纪的分子的激烈碰撞与反应,是关于爱、关于勇敢、关于守护与原谅的故事。作者笔下描述的人物,从小朋友到流浪汉,这些都是不同寻常且又真实平常的人,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与真实气。


书海拾珠

向上滑动阅览


要永远年轻,永远热情,永远不听话;要大笑,要做梦,要与众不同,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死亡最强大的力量不在于它能让人死去,而在于让留下来的人不想再活着。


如果你摆脱不了坏事,就必须用更多“好料”去盖过它。


人必须要有信仰,外婆总是那么说。“相信什么并不重要,但你得愿意去相信,才能明白那些故事。”也许到了最后,这就是一切的意义。


跟死亡讲道理很难,对你爱的人放手也很难。


拥有一位外婆就像拥有一整支军队。外孙或外孙女因此获得一项特权: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人站在你这边,即使是你的错。事实上,特别是你错的时候。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我们总觉得日子很长

却忽视了韶华易逝

我们在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同时

父母也在慢慢变老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珍惜和家人

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内容简介来源 | 豆瓣

文字 |  秦孜艺 

编辑 | 杨雪婷

责任编辑 | 李美凝

审核 | 海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图书馆
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