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现象剖析与应对之策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暴力犹如一把无形的利刃,其危害不容小觑。从个人层面来看,遭受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的名誉被诋毁、隐私被曝光,生活陷入困境,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等悲剧发生。例如,一些人因在网络上被恶意造谣、辱骂,失去了工作机会,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从社会层面而言,网络暴力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风尚,削弱了人们对网络空间的信任,阻碍了信息的正常传播与交流。
网络暴力呈现出多种形式。网络诽谤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意编造虚假信息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使受害者的声誉受损。还有网络辱骂,那些不堪入耳的攻击性言语,如同一把把毒箭射向受害者。网络曝光隐私行为也时有发生,将他人不愿为人知的私人信息公之于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这些行为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伤害他人的网络。
面对网络暴力,司法机关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人民法院在近五年审理了近 4000 件网络暴力刑事案件,其中网络诽谤刑事案件占比近 60%。在司法实践中,坚持严惩立场,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网络暴力实施者绝不姑息。突出惩治重点,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以及多次实施网络暴力行为者等。同时,畅通行刑衔接,确保行政手段与刑事处罚能够有效配合,形成打击网络暴力的合力。并且支持民事维权,让受害者能够通过民事途径获得相应赔偿,弥补所遭受的损失。例如,在一些典型案例中,法院对恶意诽谤他人的网络暴力者判处了有期徒刑,并要求其公开道歉、赔偿受害者的精神损失等。
互联网平台企业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它们作为网络空间的管理者和运营者,拥有技术优势和信息资源。一方面,平台企业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利用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暴力信息,防止其扩散。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用户举报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网络暴力的治理,对于被举报且核实的网络暴力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如禁言、封号等。然而,仍有部分平台企业未能充分履行主体责任,对网络暴力信息的处理不及时、不到位,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对于未履行责任的平台依法进行处理,督促其整改。
为了更有效地治理网络暴力,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在维护网民权益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网民能够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行为,同时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服务。在增加政策供给上,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如正在抓紧制定的人格权侵害禁令司法解释,明确网络暴力的界定标准、处罚尺度等,使司法实践有更明确的依据。在推动多元共治方面,要整合政府、司法机关、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网民等各方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暴力治理体系。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和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网民积极参与监督和举报,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空间。
网络暴力是数字时代的毒瘤,治理网络暴力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网络空间恢复健康与安宁,让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自由而安全地交流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