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追标
打造“五化”新标杆
在红星净化站建设现场,每天绕场检查设备安装情况,是设计总代表张文勇的习惯。参与过多个“五化”示范工程建设的张文勇,对第一次参加山区复杂地形天然气净化工程的建设,有着自己的感悟。
对比与沙漠建站的“大开大合”,在红星,技术团队要练就的是“辗转腾挪”的本事。整个站最长的距离370米,最宽的地方88米。狭小瘦长的站场两边一边是崖壁、一边是河谷,被工人们戏称为“转个身都难”。
如此境地,要如何安排153套工艺设备、1002套电仪设备?要如何铺设25公里的工艺管线和160公里的电缆线?“面对巨大的建设统筹难题,考验的就是我们‘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手艺!”张文勇说。
充分利用顺北区块标准化设计的成功经验,技术团队把“设计复用”的好处最大化,复用工艺流程5项、模块布局4类、典型模块9个,这种定型工艺的“复制粘贴”比例达到了61%,节省设计周期30%。
然而,场地狭小、梯级分布高差大、施工统筹难度大,是技术团队以往并未遇到的新情况。以问题为导向,他们因地制宜,新增6个工艺模块布置、4类水工保护典型图、4类结构典型图,使得标准化设计定型文件使用率达到了90%。
定型工艺的复用,确保了工程的安全环保高效, 功能模块的复用,保证了工程设计效率的提升;设备管材的复用,保障了工程运行的安全。与原有净化站相比,红星净化站的展品指标由二类气提升至一类气,硫磺回收产品由硫膏提升至一等品硫磺。
“钢结构的总重量达到2200多吨,最复杂的地方多达8层,高达30多米。”结构工程师靳永东每天都要爬上工艺装置区检查各项安装情况。
在他眼中,有了坚强稳固的“钢铁骨架”保护,脱硫、脱水、硫磺回收、硫磺成型、排污等各类装置,被巧妙而密集地布置在装置区内,净化站的模块化集约布置效果非常理想,对比以往,其占地面积减少282平方米,实现了“省时”又“省地”的设计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