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有点水平,但不够!
文摘
2024-12-03 23:21
陕西
11月30日,北京举行CMF年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晓光代表课题组发布《筑底回稳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报告中宣称:中国应再造20家华为,提供10万个年收入超60万岗位!50家创造2万个年收入超40万研发就业岗位。这个内容很惊悚吧,但先不急,这个人大课题组,有一个判断是正确的。
这个课题组先分析经济困境的来源,他们认为:当前的问题不是消费不足,而是投资不足。国内流行的一些所谓共识是,中国包括产业投资和政府投资在内的投资已经全面过剩,不仅仅是多数产业产品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政府在各类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也发生了成本严重大于收益的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现象由此判断,中国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已经不可维系,需要将政府财政资金转向以发放大规模消费券为主要形式的消费刺激型政策举措。
人大课题组提出,投资不足,才是真正的问题,而不是消费不足。事实上,导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核心因素,表面上看是多数居民群体的消费能力不足问题,实质上是部分居民群体工资收入下滑以及中国中高收入就业岗位供给相对不足的深层次因素,因此,中国经济短期和中长期均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尽快摆脱“中高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不足+消费扩张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能力不足+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恶性循环机制。
这个判断大体正确,人大课题组的意思是,由于高端产业投资不足,所以导致中高就业岗位创造不足,导致人们收入低下,从而需求低迷。人大课题组能分析到这一步,已经比凯恩斯主义要强很多倍了。
因为最为简单的道理,人人都会清楚,人们为什么不消费?当然是因为就业收入降低了,失业率增加了,人们前景不明朗,所以要控制消费支出,在渡过寒冬。
投资不足,才导致了收入低迷,才导致了需求不够,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
人大课题组开的药方是:政府搞补贴,政府来投资,用补贴和政府赤字干几个华为出来!全面将“中高收入就业岗位创造型”和“工资收入增进型”导向的投资刺激政策举措,设定为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当前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核心举措。包括全面加大针对以促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和先进生产设备投资为导向的投资刺激政策范围和力度。一方面,建议全方位深度推进鼓励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投资刺激政策,可以考虑尽快进一步推出针对全领域先进生产设备和科研设备的、更大力度的税收抵扣和财政补贴刺激计划;另一方面,将强化全社会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企业部门的研发投入、工程化研究和商业化产业化研究投入,建议当前可以提高中央政府财政赤字率一个百分点,将之所释放的财政资金,主要定向运用到对以上两个重点领域的大范围财政支持。
投资刺激计划当然是正确的,比如减税,税收抵扣,这都是正确的手段,但要大搞财政补贴和增加政府赤字,则又走向了他所否定的错误,那就是凯恩斯的另一个策略。要知道凯恩斯开出的药方,除了拉动消费以外,还有用财政补贴来刺激投资。
凯恩认为,失业的根源在产品市场。产品市场处于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状态——也就是后来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这种产品市场上供给侧的过剩会不可避免地“溢出”到劳动市场,从而引起劳动市场上的供给过剩,失业就这样产生了。产品市场上企业的产品总是卖不掉,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或增加盈利,会选择压缩过剩产能,于是失业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凯恩斯搞了一套理论来解释,他说原因在于三个方面: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3、流动性偏好。、他的理由,今天不想一条一条批,以后有空来专批一下。这要写很多字,这两天太累没心情写这么细。他认为要怎么解决呢?那就是扩张的财政政策,简单地说,这个思路的基本要义是政府想办法多花钱,其最终目的则在于改变企业家群体的预期,进而诱导出更多的投资。不管是发消费券,还是政府投资,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
凯恩斯的错误在于,他没有搞清楚经济周期的原因,还开出了错误的药方。
事实上,就是凯恩斯的救市方案,是下一轮经济衰退的原因。
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了,哪一个通用的要素会导致一国中的大部分企业盲目投资,产能过剩呢?难道这些企业家都同时疯了吗?
市场当中永远有企业家错误投资,但没有这种可能说一个时间内突然全部投错了,原因就是印钞制造的虚假繁荣嘛,这才诱导了企业家的错误行动,突然之间物价上涨,需求爆棚,企业家当然会马上投资,扩大生产,来迎接消费者需求。
乱印钞,就是这种结局。现在的萧条,不过是对错误生产的清算,是企业家们必须为自己的错误投资付出代价,要减员增效,要控制支出,在防止企业破产倒闭。
人大课题组反对刺激消费是正确的,但用财政补贴、让政府投资来拉动新增投资,则是完全错误的。在奥派的商业周期理论中,政府面对萧条的处理方式是,不干预,让市场自动完成清算,只要土地和人工跌到一定的价格水平后,投资就重新有利可图了,投资就会恢复。
干预是指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包括各种限制手段以及印钞,但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原有的管制,就是很多的。
取消管制,不需要政府去借钱,不需要开动印钞机,只需要修改法律中的各种管制手段就可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现在存在着一个巨大、最佳的改革时机,那就是改革土地财政。土地财政现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政府卖不出地了,导致财政收入降低,同时又有天量的刚性支出不好减支。
如果要维系土地财政,现在的苗头就是重新回到原来的老路,那就是各种货币化安置,政府搞棚改,这是挽救土地财政的既有套路。
但另一个思路是,放弃土地财政,让地方政府不再以卖地为生。
因为土地财政,才是限制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最大的因素。现在房价降了,开放民间卖地,冲击就不太大了,民众也容易接受。同时,地方政府反正卖不了地了,不如不要这一块的收入。
过往要放弃土地财政很难,不仅地方政府马上要面临着巨大的收入损失,城市居民也会反对,因为会导致短期内房价剧降,香港就出现过这个问题。香港的中产阶级们为了保房价,反对增加土地供给。但这个时间点最适合改革,因为,这就将带来一个巨大的红利,也就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生产要素——土地,得以释放 。
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大要素是劳动力和土地,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来源于对这两个要素的部分开放。其中,劳动力的开放是首功,并且形成了全球最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土地财政相对于过往的土地制度也是边际改善,但比起劳动力的开放程度差得很远。
如果能有大量的廉价土地释放,让这些土地变成资产,那么,投资马上就可以有利可图了,大量的民间累积的储蓄,就会形成天量的投资,从而迅速回来资本扩张期。
如果这个时间不改革,一旦回到了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过去,那么土地改革的困境就再次出现,政府和城市居民的既得利益难以放弃。只有回到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就是解放一切生产要素的束缚,让生产变得更自由,投资才会出现扩张。
为什么这么多专家教授,国家智库,不回到经济发展的起点呢?真要政府来补贴所谓的高端制造业,最后的结果,不过是几年后,这些高端制造业又大量裁员,不断地轮回。
市场需要什么?市场会说话。你以为补贴华为这样的企业,就能让出现一堆华为?错了,只有企业自由生产,才能正确的生产。
某些表象上的成功,不是产业政策的成功,而是人们对产业政策后果分析的错误。
只要欧美在推全球极端环保主义,中国的新三样一定会火,因为他们在打死自家传统产业的企业,而制造业当前在中国生产效率最高,你补贴不补贴,都会在中国生产。
新能源汽车同理,只有中美两国有足够多的IT人才,也只有中国有更为良好的制造业环境和较为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不搞新能源,中国也是汽车第一生产大国。
新能源车、智能汽车的火爆,是制造业的火爆。只要不存在干预,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工业制成品,在中国生产都会比其他地方更有效率。真正的原因是,中国有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远远超过世界上绝大部分经济大国,才让中国制造业有了良好的基础。非洲印度倒是不内卷,不血汗,有工会,有严苛到令人发指的劳动法,但就是没有多少制造业。
我正在推行经济学自媒体帐号的孵化,有兴趣可以看这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