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的无意识》万字读书笔记

科技   2024-11-28 08:31   广东  

《躁动的无意识》作者丹尼尔·利伯曼。本书是深入探讨无意识对人类行为、情感和思维方式影响的著作。作者以荣格心理学和现代神经科学为基础,揭示了无意识在塑造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意识不仅是我们体验、情绪和喜好的重要来源,也是激情和直觉的源泉。然而,无意识并非总是对我们有利的,它也可能是原始、狂野且难以控制的。

序言 无意识与超自然

我们对大脑的现代认知来自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这两个学科,但这些学科仍处于发展初期。人们犯过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低估了无意识的重要性。无意识在头脑中占据的部分要远远大于意识占据的部分。无意识更为原始,有其自身处理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对有意识的思维模式来说是陌生的。

无意识施加其影响力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好像是某种来自外界的力量在起作用。无意识也可以唤醒人们体内潜在的才能,这也是无意识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原因。

荣格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发现,那便是关于无意识的知识中最好的那一部分来自和超自然有关的古代故事,即关于魔法的故事。魔法故事之所以对我们这么有吸引力,是因为它们揭露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大脑中理性的部分使用语言和逻辑来处理我们经历的事情,但非理性的部分并不借助语言来思考,这个部分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也就是魔法

魔法发生在自然世界被灵魂世界侵入和占据的时候。因为在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似乎是某种自身之外的力量在影响着他们的所作所为。

自从科学和技术取代了对魔法的信念之后,我们已取得种种进步,但我们依然被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随意摆布与控制着。当代研究告诉我们,脑中存在着一些我们能够觉察到的回路,也存在着一些我们觉察不到的回路,我们可以控制前者,而后者控制着我们。

神经科学家通过原子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唯物主义模型来推进我们对大脑的理解。但古代的那些魔法故事,那些已经发展了数千年、被提炼了数千年的传统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大脑的方式。魔法在人类文化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因为大脑就是这么演化的,它逐步形成了这样的思考方式。

第一部分,无意识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此类影响,并回顾一下科学界已发现的那些和无意识有关的运行机制。

作者将无意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自我,它是我们对自身意识和想法的认知和体验;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它包含了一些我们无法自觉或主动意识到的思维和情感。这两个部分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自我意识。

无意识拥有可以并行工作的回路,能够同时应对多项进程,因此也就有能力处理更复杂的任务。意识负责的事件之一便是评估从无意识中浮上来的本能冲动,然后决定是否要响应这股冲动。

大量的研究证实了无意识的存在。无意识的作用颇广。大部分时候,无意识会配合自我,但事情并不总是如此顺利的。在控制我们的言行举止这一点上,无意识具有惊人的影响力。只有无意识才能提供大量的精神能量。自我能提供的精神能量极其有限。当无意识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时,荣格学派的心理学家所说的无意识的喷发就出现了,无意识由此入侵介入了意识。在无意识的掌舵之下,我们可能有麻烦,也可能发现藏在内心深处的宝藏

大脑的不同区域有各自对应的功能。各个脑回路的活动更独立一些。脑回路之间的竞争相当常见。同样的,每一个人的内部都有着形形色色的人格碎片,这些碎片并不是完整的人格,它们能够展现出知觉、感觉和意图。无意识所做之事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那些关于超自然力量的故事结合起来。自我必须小心地处理与无意识的关系。

科学只拥有控制外部世界的工具。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科学的局限,那么科学就有可能诱使我们去追寻一种安全的、小心控制的、可预测的人生。除了物质,我们还需要爱、友情、美、创造力和成长这样的非物质。科学并不能在这些事情上帮助我们,然而人类传承下来的神话、音乐和诗歌(无意识激发的作品)以及其他艺术形式能帮到我们许多。

魔法时刻会将我们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唤醒,令我们意识到世界上存在着超出我们惯常视野的,更深、更神秘的维度。

无意识同自我相辅相成,自我聚焦于分析,无意识则帮助我们与他人相连,与整个世界相融。头脑中有意识的部分倾向于代表个体的需求。而我们倾向于按照能产生良好感受的方式来做事,而且会避开那些可能会在情感上伤害我们的行为,这些感受由无意识产生。

负责移情体验的脑回路创造出的联结感不仅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那些好似栖居在周围事物上的灵魂之间时,这就来到了超自然的领域,所谓万物有灵

科学和神学是独立的研究领域。科学家研究物质和力,神学家研究灵魂。虽然科学可以从物质层面解释精神现象,但它并不能提供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些现象是否具有超自然方面的起因。当某些结构出现了活跃行为,科学就无法判定这种反应究竟是由于神灵真的出现了,还是由于某些物质领域可以解释的东西。唯物主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对客观现实最为精准的描述,但它怎么都不是对主观体验的精准描述。

儿童在七岁左右开始运用理性,理性发育的同时,他们通过魔法观理解世界的方式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科学的、摆脱了灵魂的视角。万物有灵论被唯物论取代。但试验表明,理论方面的态度是一回事,一旦涉及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快乐的实际问题,人们就会更加认真地对待魔法。

万物有灵的思维习惯逐渐退去,可这种习惯会在人生的后期重新归来,但他们会拥有更为成熟的观察视角。灵魂可以存在于事物和人群中,还能够造访某些时刻。对世界的泛灵理解非常普遍。人们认为同这些环绕在四周的灵魂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生存至关重要,比如关于爱护环境。圣灵体验发生时,人们会感觉到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某种和尘世中的一切都截然不同的东西。圣灵体验往往无法言说、令人感到似曾相识,并且是极为私密的存在。

人们有两种理解事物的方式:一种是本能方式,即通过魔法观来看待世界;另一种是理性方式,它往往更贴近唯物主义。本能的理解方式是人类天生就有的。理性手段则需要动用意识来努力检验通过本能方式得出的结论是否准确,有效与否。

大脑中的梭状回面孔区专门用于理解面庞,这块区域帮助我们在面部表情中提取信息。每当视野中出现脸庞时,梭状回面孔区的神经回路便会开始高度活跃。但在某些情况下,梭状回面孔区这个有着特定功能的区域也会对非面部对象做出反应。一个人看到其擅长的领域内的物体时,此块区域同样会被激活。那些将自己嵌入了神经回路的灵魂是我们的帮手。友好的灵魂能增强信心,而更多的信心又增进了能力。人们在面对考试、求职面试或初次约会的时候往往会寻求超自然力量的帮助,运动员要比其他人更为迷信。

科学研究以客观为目的,主观方法则利用了从头脑内部观察人类头脑的独特视角。此种视角允许人类通过文学和故事的形式来分享关于内心世界的洞察和领悟。从本质上来说,无意识就是没有办法被观察的。意识只会接收到一小部分通过各项感官涌入大脑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了高度处理,因此它们所呈现出的现实画面并非总是准确的。无意识做出决定,将它认为意识应当注意的信息提取出来,其余的信息则被过滤掉。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大脑,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事情是由自我来负责的,哪些事情又最好交给无意识去处理。

自我和无意识擅长的是不同类型的思考过程。自我在推理和听从精确指示方面有着突出的能力。无意识的处理能力相当惊人,所以它会在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时表现更好。然而,由于无意识并不使用逻辑,所以它提供的答案应该是不大精确、基于印象的。关于购物的试验表明:面对复杂的产品时,消费者分析的时间越久,买到的产品越不会令他们满意。

自我需要规则来做出决定。每当规则不够清晰的时候,我们就来到了无意识更具有优势的领域。如果没有清晰的标准来判定选择是否合理,深思熟虑和自我反省反而会适得其反。无意识拥有足以处理所有信息的能力,可以迅速扫过海量的选项,挑出最可行的办法。

具备逻辑的意识根据合理性来解决问题,它走在理性思考之路上,而无意识敢于冒险,会前往头脑中那些黑暗的角落进行探索。这些角落是自我不会涉足的地方。无意识找到的解决方案往往是头脑中有意识的部分想都没想过的解决方案。这便是创造力的源泉。

当我们允许脑袋里涌动着不安的想法时,头脑中有意识的部分可以对其处理,并消化相关难题。可若是否认这些想法,它们便会以原始而未经处理的形态埋伏起来。这是相当严重的事情。具有压抑的应对方式的人还更容易患上癌症、高血压和其他慢性疾病。和创伤有关的记忆有时还会令人难以承受。

意识生成信号并对身体或头脑中的其他部分产生影响的方式,被称作自顶向下的处理方式。而无意识相反,情绪和感官信息一路向上传递,来到意识,这便是自底向上的处理方式的运作方式。根据经验处理方式来做决定的时候,我们使用的不是逻辑,而是情感。自顶向下的、有意识的处理方式通过分析将事物拆开,使其便于理解;自底向上的、无意识的处理方式将事物作为整体来看待。自底向上的处理方式基于相似性和其他关联形式将事物相连。这就导向了一种名为交感巫术的思考形式。交感巫术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相似律,概括来说就是同类相生;另一为接触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物理接触会导致一些精髓和特性的转移,比如名人的球棒。

运动员要比大部分人更加依赖经验处理方式,需要将肌肉的相互协调从自顶向下的理性处理方式,转换为自底向上的经验处理方式,而这一目标需要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动作才能达成。重复便是经验的来源。每当理性处理方式受到抑制的时候,类似经验的魔法思维就得到强化,因而,魔法思维要比大部分人意识到的更为普遍。因为经验处理方式发生在意识之外,所以通过此种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似乎是突然冒出来的。形成对某事的直觉需要复杂而精密的认知,这似乎超出了自我的能力范围。

研究人员发现,直觉力更强的志愿者更愿意相信世上有神灵。不管人们身处何种文化之中,人们越是与无意识有着紧密的关系,就越可能以一种超越理性、科学和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世界。

之后,书中详细讨论了原型和无意识的关系,揭示了原型在无意识中的重要地位。原型是无意识中的能量和动力,它通过无意识的运作,影响我们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丰富多样的本能远不仅是性欲和攻击性这两种原始内驱力所能概括的。人类的种种本能过于复杂,头脑中有意识的部分甚至无法掌控和理解它们。荣格将这些本能称作原型。这些本能构成了人类共享的进化遗产的一部分,所以荣格又称之为集体无意识。这种心理基础超越了文化的差异,也超越了观念的分歧。

原型构成了人类为了理解自身经历而讲给自己听的那些故事的骨架,从原型中诞生的故事赋予了人们理解世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将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件转化成某种故事,以便理解其中的意义。这是便于理解的叙事手段。若不把这些经历放入某个故事中,我们就会难以弄懂相关的状况、动机、可能性及其他因素。就算有犯错的风险,也不应该抑制自己讲故事的本能。

对有意识的理解来说,分析占据着绝对的核心,若想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就需要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非一大团无法区分的统一生命的一部分。原型则与之不同。原型负责联合和统一,代表了其赋予意义的一切事物中最为基本的存在。在自我看来,各个对立面相去甚远,而在无意识看来,各个对立面是统一的。一旦我们四周的物体与原型产生关联,这些物体便充满了无意识的能量和神秘的力量。被原型入侵的体验是一种圣灵体验。

又如:尽管大脑负责调节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孕妇体内催产素的增加却发生在意识之外。无意识内部的施动者利用这些生理过程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其目的。有意识的概念并非原型本身的方方面面,因为原型是无意识的,但有意识的概念和经验可能会受到无意识原型的影响,而这些概念和经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无意识原型。母亲原型可以代表无意识本身,因为意识依赖无意识的方式就如同孩子依赖母亲的方式。在夜间陷入无意识的睡眠状态时,我们会获得一次重要的补充能量的机会。

原始母亲最重要的象征是嘴里衔着尾巴的蛇,这描绘了无意识的大自然以一种循环的方式滋养自己的状态,它消耗自己来获取养料,再生产自己,经历着永恒不断的毁灭和再生。它反映了无意识的创造力。而母亲原型中关于滋养的这个侧面就影响着人类头脑的工作方式,会让人拥有圣灵体验,比如在涉及食物的圣灵体验中,最著名的描写出自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那块玛德琳小蛋糕。

爱和照料是滋养原型积极的方面,但该原型也存在黑暗面,提醒我们早期人类不仅是捕食者还是猎物,害怕被吃掉是我们较大的恐惧之一,毒药是滋养原型的黑暗面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原型构成了人性和人类体验的基础,还塑造了我们理解生活的方式,但我们却无法理解原型,因为它们庞大、有力且强效。

非人类的动物的本能来自生物的细胞核内的DNA。最佳解释便是原型的浮现发生在脑细胞自行形成脑回路的过程中。对同卵双胞胎的大量研究表明,可以通过遗传来继承父母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从生物学角度探索精神现象有一定用处,但这种做法存在局限性。以“DNA编码生成了脑活动的典型样式的角度来理解原型的理论被称作还原论,这种理解方式将人类的体验简化成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式剥除了主观成分。

原型是人类共有的遗产,但其在不同个体身上会有不同的表达。原型的蓝图需要由每个人的具体经历来填充,于是每个人体验的原型独一无二。想要更深层地理解原型,就需要不同的策略,一个可以将视角从客观转向主观、从世俗转向超凡的策略。

原型最为持久的喷发出现在艺术、文学和其他美学表达方式之中,这便是象征。象征表达了思绪无法触及之物。象征是感官可察觉之物,将我们与不可见的原型联结起来。象征表达了思绪无法触及之物。

在梦境、幻象和深陷于宗教的狂热状态中,象征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象征和人类这个物种的历史一样悠久,也暗示着形成象征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生物机能。尽管某个象征的主题是普遍的,但其具体意义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相同,不同的时期,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象征反映了原型的纯粹形态。象征的意义含糊不清,但与原型相比,它拥有更可能被自我觉察到的优势。象征创建了前往无意识的通道,使得原型的能量得以上涌,来到自我所处的位置。

在荣格看来,个人成长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头脑中的自我和无意识这两个部分的不断融合。在神话传说里,被无意识的冲击影响神志的情况有时会通过象征手法得到表达。若是被无意识淹没,一个人就可能会受到本能的过量影响,失去在有意识地深思熟虑之后做出选择的能力,与本性中动物的那一面过于接近。应当追求的是找到平衡,以不会淹没意识的方式将无意识的内含之物带到意识之中。

这种融合过程是令一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过程,荣格称之为个性化。在经历本能力量和自我的相融时,你会越来越不同于随大流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像你自己。反之,人失去个性的方式之一便是过分地忠于集体意识。集体意识并非总是无害的。纯粹的本能都是相似的,倘若行为完全由本能引导,我们便会返回动物本性。抓住机会沉沦,退回人类的天性,拥抱简单的生活,总是充满诱惑力。

唯有自我和无意识的结合才能够让我们拥有个性。梦是无意识与自我交流的常见方式之一。人们总是梦到与自身相反的梦境,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必须成为自己的反面,但确实需要同自身的对立面和解。

如果能够找到某种方式来接纳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力量,那么能够实现的目标将远超仅靠自我所能实现的目标。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那个著名的试验,证明了大部分人不仅低估了他人作恶的能力,也低估了自己作恶的能力。我们拥有向他人施加痛苦的欲望。荣格将自性中的这些不被接受的部分称为阴影。将自己无法接受的想法强行赶到意识之外的过程被称作压抑。除了有意识的压抑,人们也会在自己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压抑内心的一些想法。不管是有意识的压抑还是无意识的压抑:被压抑的冲动会以我们无法控制的方式突如其来地冒出来。

阴影扬起头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尴尬。当事物令我们不适的时候,更有可能将其忘掉。当大脑中的某些部分产生了自我无法接受的想法时,冲突便产生了,这会让人进入不适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必须被消除的。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

阴影位于被荣格称为个体无意识的区域。这是无意识中更靠近意识的区域。需要先将阴影并入意识之中,接受阴影是自身的一部分,与之联合并获得掌控它的能力。一个表面正常的人,内心却隐藏着邪恶的阴影,这也是很常见的神话般的主题。

理解阴影的好办法之一就是观察自己身上的阴影。比如施虐快感很普遍,我们经常会尽情享受这种快感。让我们产生施虐快感的对象通常是一个罪有应得的人。

我们在无意识中找到的东西往往原始、狂野且未经驯化,这种野蛮之物在进入意识之后便被赋予了人性。无意识的施虐欲望可以成为有意识的刚毅品质。有些人在面对自身的黑暗面时很不自在。倘若我们拒绝接受自己的阴影,这份阴影就可能会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将自己不想要的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能够让一个人更容易地否认自己具备该特质,不想要的特质投射出去还有助于人们压抑该特质。当一个人开始投射时,真实便被扭曲了。眼中的外部世界其实是内心世界的投影。在投射缺席时,人们更容易看到自身的黑暗面。

将无意识中的某些碎片并入意识之后,我们就获得了汲取无意识中的原始能量的机会,也提高了保持清醒和敏捷的能力。藏在阴影里的内容无论如何都会表露自身。将阴影投射到自己身上能够唤醒我们,让我们把一切看得更清楚。

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定义为在两个极端之间取其中。缺乏和过量都被认为是一种恶习。若能将阴影的方方面面置于意识之中,便能获得平衡,阴影驱力被自我接受,进入意识之中,身体和心灵的能量随之而来。但是这种融合是有限制的。找到真正的自我不仅需要勇气和力量,还需要冒险的意愿。

第二部分 魔法

通过分析童话、炼金术、神秘数字和塔罗牌等文化符号,探讨了无意识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大脑将事件塑造成故事,以便赋予其意义。叙事是在无意识的部分形成的。

童话故事

童话发端于口述的传统,以一种类似自然选择的方式演变着、进化着。童话故事跨越了文化和时间,构成好故事的基本要素留了下来。童话里,原型,以最清澈、最纯粹的形式显现了出来。对意识来说,集体无意识也更为陌生。作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留下的遗产,集体无意识乃大自然的心理力量之所在,是编入基因的原型。原型与自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它们采用的视角也完全不一样。

在童话故事的搅动和激发之下,无意识里的内容涌入意识的可能性增加了。西方世界里最著名的童话集是格林兄弟根据他们收集的民间传说创作的《格林童话》。

以青蛙王子为例,作者在整个故事中将青蛙的丑陋从头强调到尾。获得完整性,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是心之所愿。但最初在无意识中找到的东西看起来很丑陋,我们对此的第一反应是感到厌恶。青蛙是两栖动物。青蛙既可以生活在地上,越了两个世界。这就使得青蛙能够很好地象征超越功能,即朝着完整状态努力的那份内驱力。在完整状态中,自我的领域和无意识的领域融为一体,达成了统一。获得完整性的代价是允许恶心的青蛙成为自己的伙伴。

在大部分童话故事中,主人公都会先经历一系列考验,显示出强大而稳定的自我。无意识与自我联合之后,我们便能取得不可思议的成就,这些成就体现了我们惊人的精神力、强大的忍耐力和奇异的创造力。拥有魔力的帮手往往以动物的形态出现,它们大部分都是会说话的动物,有人的一面,又有兽的一面,就像无意识的本能特性。自我会尽可能地抵制无意识,避免与其接触。只有在陷入糟糕处境,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逃脱的时候,才会在绝望之下敞开自己,接受无意识带来的影响。面临着某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拥有某种原本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

童话故事里还有一种对失败者的常见惩罚,那就是石化。主人公要么成长,要么被石化。自我难以接受人性的动物面所拥有的某种智慧。在心灵的不同部分得以和谐共处之前,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分歧和冲突。个性化的第一步是与动物本能(无意识)建立起和睦的关系。动物性一旦过量,就可能带来失败和毁灭。这代表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是既要在某些时候学着听从本能,又要在另一些时候试着抵抗本能。

故事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童年时期。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可能是通过听故事来学习道德行为的,而不是通过理解抽象规则来学习道德行为的。孩子既要运用智力去理解故事的意思,又要运用情感去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倾听故事时,大脑会和故事里的主人公的大脑有同样的反应。大脑会产生生理层面的体验,而非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的体验。这个现象正式的说法是神经夹带,它只会在有人讲故事的时候出现,除此之外任何口头交流都不会引发。故事影响人类大脑的方式是其他事物无法复制的,其对同理心的促进程度与人们阅读故事时的沉浸程度有直接关联。试验还表明:与观看了不包含魔法元素的电影片段的那些孩子相比,观看了含有魔法元素的电影片段的那些孩子更具创造力。

炼金术

炼金术可被分为三个互有重叠的分支:实用炼金术、炼金嬗变术(将贱金属变成金子)和哲学炼金术。炼金嬗变术的炼金术士在三类炼金术士中最为著名,这个分支吸引了各路江湖骗子。变铅为金这个理论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基于的理论并没有多大的不同。炼金术士认为所有实物都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形式,二是质料,一切物体隐含的根本质料是一样的,而形式为每一个物体赋予了独特性。他们认为,既然一切物体都由同样的质料构成,那么将铅的基础形式从其质料上剥除,然后将金的贵金属形式添加到质料上,也是可行的。

铅和金两者确实共享相同的原始质料,这是一项被认可的科学事实。炼金术士之所以没办法变铅为金,是因为他们无法凭借化学反应来改变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量。以区分形式和质料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这一主题也在其他魔法传统中反复出现。这就带领我们来到哲学炼金术,该分支与对魔法和无意识的研究关系最紧密,它通过对炼金术现象的研究来探查大自然的秘密,试图解开物质的秘密,就可以将理性和自然相结合,借助神秘的转变将世界变得高贵。

哲学炼金术士的转变理论基于恩培多克勒的研究结果,他提出化学反应发生在爱和冲突的影响之下。爱和冲突分别被称作厄洛斯和逻各斯,厄洛斯与无意识相关联,是非理性的、与情绪有关的;逻各斯与自我相关联,是理性的,受到自主控制。荣格认为哲学炼金术士所做的化学变换研究是某种对个性化过程的隐喻,他将炼金术作品解读为对原型的表达,并将这些主题视作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

在意识体验到信号之前,无意识的脑回路会先把这些数据翻译成头脑里的意识区域能够处理的样式,还会将自己的解读添加在这些数据上。翻译和解读导致了投射的出现。我们认为的客观现实在很多时候只不过是无意识的先入为主的成见,投射用微妙且不易察觉的方式调整着我们的世界,可能会创造出一种视错觉,也可能会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内涵。有些原型会以我们预料到的方式被激活。

总之,事物越是陌生,就越能唤起投射。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想象它的构造,而你的个性会直接影响它在脑海中产生的投射。含糊不清的东西也容易引起投射,因为大脑会将缺失的部分补上。投射会引发意识的非日常状态。投射可以为大部分东西注入来自无意识的活力。

日常投射既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投射创建的联结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于自然之物和心理体验之间,比如占星术认为宏观世界里发生的事情与微观世界内部发生的事情相符,反之亦然。

炼金术士的化学理论似乎陈旧而过时,但其理论遍布在文化里,甚至渗入了语言中。其三个理论包括,四要素;古典行星及其关联金属;两个重要的炼金术过程:循环和联合。

四要素土、水、气、火,大致相当于现代化学中的四种自然存在的物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体,每一种要素都有源自哲学思辨的象征意义,源自无意识的内容的投射的象征意义。土地与重、稳、向下等特质有关,与母亲原型相关联;水代表了所有的液体,是容纳性要素;气与智力和精神联系起来,因它们是并非实体的存在;火产生的热常被用于开启化学反应,让人联想到转变,转变由两部分构成,旧的事物死去,新的事物诞生,转变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创造性。

今天,使用这四种物质的状态作为隐喻的表达方式十分常见。

每一颗行星都与一位男神或女神相关联,关联神赋予了该行星属于自己的特征。行星或神所具有的特质,同样出现在其所对应的金属之中,并影响了人类的心灵。这些行星神不仅仅是各项属性相加之后的产物。他们将自身的对立面包含进来之后,依然能给人一种连贯一致的印象。炼金术士认为,行星神的灵魂就栖居在开启化学反应所需的这些金属内部。

循环和联合意味着:劳作与爱。循环或劳作引领我们走向转变的那类成长总是需要许许多多次失败的尝试。而联合是两种对立特质的结合,炼金术中,这种结合以性、婚姻和阴阳人为象征。

神秘数字

宇宙中的神秘整数揭示了一则力量不逊于任何神话的故事。关于神秘数字的故事已流传了几千年,并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演变。神秘数字通过哲学来获取其神秘意义,而哲学基于理性。但哪怕是最为理性的哲学都建立在非理性的直觉之上,而非理性的直觉是无意识的产物,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用理性的方法来解决。

直觉的源头是隐藏的。数字的神秘意义或许没有包含那么浓烈的情感,但其中的思想依然影响着我们思考的方式。数字具有一些内在的魔力,似乎蕴含了宇宙的众多奥秘。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通过科学实验来推进对世界的了解。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世界,这个方式便是数字。数学家可以在纸上研究公式,发现超越符号之物。物质世界为何会如此忠实地遵循着抽象数字的规律?科学家们对此开展过一场激烈的讨论,这一切究竟如何发生,又为何,人们并未得出一致意见,用数学语言来阐述物理规律竟然如此合适,这个奇迹是一份绝妙的礼物。但人类没办法解释这份礼物。

数学是现代科学的框架,是人类意识之花。如同原型故事,数字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意义,既有关于宇宙的意义,也有关于个人的意义。毕达哥拉斯相信数字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用来表示物体数量的便捷途径。在古代哲学家看来,不完美的、分解中的物质世界劣于完美的、永恒的概念世界。

最重要的数字是整数一到十。这十个数字描绘了一个宇宙中的进程,讲述了出生、成长、死亡、超越然后回到统一的故事。

在许多古代传统中,一切都从开始,从万物的起点和终点开始。

是灾难性的分离,将撕开,为多样性做好了准备,让成了是朝着互补两极的分裂,不仅象征冲突,还代表平衡。

是第一个关于灵魂的数字,赋予了不可知的原始质料以可理解的形式,象征联系、灵魂和理解的原型,是火花,令物质迸发生命,与相关的几何图形是三角形,在物理学中,Δ表示任何形式的变化,被用于区分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

是关于物质的数字,第四个点离开了三角形构成的二维平面,来到了四面体形成的三维空间。象征着稳定性,与完整性、公平和正义相关联。的组合,即形式质料的组合,使得因裂开而出现的种种物体有机会区分彼此、获得身份。

是关于人类意识的数字,象征了人类灵魂(精髓)的原型。将有意识之灵魂与无意识之物质相结合,创造出了被唤醒之后拥有意识的动物。五角星,是人类的象征。

是关于人类在物质世界中前进的数字,代表了物质方面的完美,即人间天堂。属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口中的完满数。六代表了和谐与美,人们将其与维纳斯联系起来。还代表了阳性和阴性的结合。六芒星变成了炼金术的象征,因为它代表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联合。

是关于内在成长的数字,是魔法数字,是代表转变的原型数字。在中世纪,人们认为达到完美需要经历七个步骤,与七重天的表述相对应。世上存在着某种比我们更崇高的东西,正是这样的想法带着人类突破了的人间天堂。七的活力则提供了驱动力,令我们走在通往完整和完美的道路上,虽然这道路有时很艰辛。

带着我们进入超越理性的神秘世界。与回归相联系,带着我们前往更高的层级。我们渴望自己变得更好,如果想达到之超越,我们就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成长、去体验。

是旅程的最终段,是黎明前的黑暗。在神话中的第八层球面之外,一切尽是黑暗。是终结。是基本整数序列里的最后一个整数。是死亡。

带着我们来到这个神圣的数字。

是超然统一,十被毕达哥拉斯学派崇拜的数字,同时拥抱统一和关于神秘超越的多样性,十是宇宙的全面发展和完成。而对个体来说,代表了心灵所有方面的和谐与融合。完整、独特、充分个性化的自性便由此产生。

塔罗牌

塔罗牌最初出现于15世纪的意大利北部,它在原有的四种花色牌的基础上加了一组主牌。它最初的名字为含主牌的纸牌,后来改成了塔罗基,直到18世纪,神秘学家才普及了塔罗牌的占卜功能。其上图案来自文艺复兴时期重新发现的关于古代神秘主义的象征,而这些象征都不是独属于塔罗牌的。

这种纸牌游戏很普及,却使用了关于古代哲学的神秘主义象征,种类也很多。本书研究今日最流行的塔罗牌,最初发行于1910年的韦特-史密斯塔罗牌,也被称作莱德-韦特塔罗牌,它包含着众多原型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是一扇通往符号和象征的无形领域的大门。

通过心理学手段,塔罗牌的象征体系或许能够赋予我们将无意识中的某些东西带入意识之中的能力。原型的激活发生在圣灵体验与梦境之中,如果想要在日常生活中遇见原型,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象征的手段,诸如塔罗牌里的象征。基于其象征的本质,塔罗牌的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并且会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可以用这些象征去打开藏在想象之中的意象和构想之锁,但与无意识打交道的时候,自我必须交付信任。

一副塔罗牌里有二十二张主牌,有四种花色牌每一张牌都代表了一个小站,必须到达每一个小站,灵魂才得以继续前行,去往下一站。

0:愚者牌。是第一张钥匙牌,与其他钥匙牌处于分开的位置。愚者牌对应的数字标记是阿拉伯数字0,此时旅程还没有开始。这张牌描绘了一名容貌绝美、风度翩翩的青年,表情平静而安宁,手里拿着一朵鲜花,身边有一条狗作为同伴,象征了青年与自身的动物性建立的轻松自如的关系。太阳作为意识的象征,在天空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但青年的双眼是闭着的。

他是堕落前的亚当。青年即将迈入变世界,会失去天然的完美状态,必须努力将其赢回。在发掘灵魂中的潜能的道路上,坠落将是第一步。他代表了一场全新探索的开始。为了学习新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并拥有显露愚蠢的勇气。无经验者的优势便是具备用崭新视角看待事物的能力。

:魔术师牌。魔术师的右手指着上方,左手指着下方,体现了炼金术箴言如上,同下的含义。面前的桌上摆着施加魔法时需要用到的工具:权杖、杯子、剑和五芒星。为了顺利成长,他必须学会使用这些神秘的工具。头上有一条双纽线,这是关于无限的标志。

当自然世界被来自精神世界的实体侵入和占据时,魔法便发生了。魔术师将精神和物质组合到一起。自我的意图变成了使身体运转起来的决策,变成了可能带来重要影响的判断。魔术师必须与这个世界建立密切的关系,必须在转变的道路上费力前行。新的路程会产生全新且陌生的挑战,需要想出新的解决方法。我们无法利用分析来解开这些难题,需要借助古老的本能赋予的灵感和直觉来适应新的情况。

:女祭司牌。女祭司的脚边有一轮新月,象征着夜与水这两种原始质料。女祭司让自我与无意识产生联结,是通往隐秘的生命之泉的入口。她的身后有石榴树,这是丰饶的象征。她坐在方石之上,它象征着原始质料。这张牌里有两根柱子,一根浅色,一根深色,女祭司坐在两者中间,作为调停者。女祭司头上戴着结合了日与月的伊西丝之冠,胸口处的太阳十字与脚边的月亮相辅相成,代表了物质中的精神。

女祭司联结着心灵的两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仅看到了无意识的象征,还看到了统一的标志。为了取得完整的个性,我们需要动用自身的全部能力,最先需要做的事情便是建立通向头脑的隐藏区域的交通线。

:皇后牌。皇后象征着慷慨丰裕的大自然的原型,她生产了维持生命所需的、给予我们快乐的东西。她是维纳斯,扮演了丰饶女神的角色。皇后牌让我们意识到原型中的欲望身处奢华之中,被慷慨丰富的大自然包围。

:皇帝牌。欲望引发行动。尽管皇后象征着引诱了欲望的东西,但她自身是不为所动的,而皇帝是付诸行动的角色,他积极追寻着自己想要的事物。

塔罗牌是一本关于原型的百科全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原型的动态,就像一本指南,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哪里,正在跟谁打交道,以及未来可以期待些什么。

对一些人来说,塔罗牌不仅仅是神秘象征的集合,也不仅仅反映了心灵的内在运转机制。他们认为,在人们随机选择某些牌,并以特定样式摆放这些牌之后,对塔罗牌的解读可以回答问题,提供指导,甚至预测未来。某种程度上,这些联想可以给人带来希望。塔罗牌里蕴含的种种象征激活了无意识。

第三部分 超越 成为超越者

详述自我与无意识的融合。心灵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以形成完整的自性,即一个人的真实身份,并剖析该过程如何引导人们通往超越。

定义超越

超越这个词意为走向更远处。在神秘主义的传统中,超越指的是超脱对立之物的表面两重性。超越的象征在魔法传统中随处可见。研究人类成长的实验心理学家使用自我超越来描绘这样的能力:不再仅仅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并且拥有对这个世界的更为宽广的视角。

大部分人的生活中都出现过超越的片段。心流状态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超越还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尽管超越改变了我们的内在世界,但它造成的外部影响可能微乎其微。按荣格心理学,超越之路是自我和无意识的统一之路。然而,在试图达成统一之前,必须先建立强大的自我,使自我与无意识分隔开来,让自我能够独立自主地行事。如果在自我尚未发展出其全部力量的时候就试图与无意识相融,我们就会面临被无意识吞没的风险。

自我必须先建立独立的身份,才能与无意识手牵手,共同努力,形成自性。当充分发展的自我开始吸收无意识中的要素时,这个人便开始发展超越的特质了。但评估量表可能无法充分捕捉人类体验的丰富与浓烈程度,哲学和文学或许更帮得上忙。

研究人员发现,人们获得超越特质的过程并不是匀速且稳步的,对女性来说,当她们处于二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时,其超越特质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当男性处于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之间时,超越特质会经历大幅度的增加,对应中年危机。最有利于增进超越的事件是提高了人们对凡人必有一死人生无常的感知的事件,比如抗争癌症,虽然并非谁都能从苦难中获益。每个人拥有的自我力量各不相同,且常常随着人生的推进而不断增加。

在我们经历中年危机之后,我们的超越特质便会进入一个平台期。下一个超越特质急剧增加的阶段将会发生在老年期,人们会经历一系列的丧失,为了让自身的存在依旧有意义,必须改变自己的视角,告别唯物与务实的生活方式,转向一种更为广袤、更为超越的人生态度。研究还表明,七十三岁以上的志愿者更倾向于保留自己的意见,不怎么愿意给别人忠告和建议,他们变得更加包容,超越了二元对立。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伴随着这些变化一同出现。

作者列举了加速超越的方法:

一,倾听无意识:来自无意识的无言传递,会以本能的感觉、直觉和情绪的形式让我们注意到。多数时候,无意识毫无逻辑,不讲道理,所以,需要学会增强自我的力量。面对上涌的原型力量时,既全神贯注地倾听,又能保证自我的安全。自我还必须学会放下通过理性来理解事物的偏向,拥抱非语言的、根据经验来传递信息的形式。

二,向下行走:在无意识的处理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人们有时会获得一些领悟,由此解决一些问题。但我们必须在拥抱无意识的影响的同时保持完全清醒的状态。

循环和联合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冥想。

冥想的本质是觉知。觉知是意识最为基本的特征,也是理解并接纳无意识的第一步。我们可以培养对无意识的影响的觉知。冥想能够增强一个人有意识地觉知的能力,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使无意识的力量加入我们。

现代脑科学已经证实了冥想联系可以明显改善大脑状况或增强脑功能。但冥想最初是作为一项神秘练习出现的,旨在帮助人们开悟。冥想这个主题在荣格的作品中并不突出,但他意识到自己发现的东西与东方哲学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

冥想的时候,是完全清醒、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此时意识的水平是被提升而非降低了。然而,自我并没有说话,保持着安静。成熟的冥想者可以达到平衡:通过抑制有意识的思考,拒绝自我的主导;通过保持机敏和警觉,避免无意识的支配。

冥想已被研究了数千年,在许多宗教中都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扫描了冥想者的大脑后,科学家发现,当其在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心神发生漫游这两个状态之间来回切换时,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在启动和关闭。冥想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人们能够时不时地注意到自己的头脑正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心理活动进行持续的观察,可以让一个人对自己的思绪有更为整体的观感。有经验的冥想者的杏仁核显示出来的活跃度更低。这表明他们对使人烦乱的情绪有着更强的忍耐力。冥想的力量来自重复,这个过程中,自我的成就慢慢显现。冥想者的大脑一点点得到了重塑。在令人不安的体验出现时,他们脑内的警报信号声也更为微弱,杏仁核不会过分活跃。

通过冥想增强了自我的力量之后,哪怕是最难对付、最有可能吞噬自身的情感,都会变得较为容易面对。

聚焦于单独的一件事,比如呼吸,这是第一类冥想。它让自我明白了该如何处于既完全清醒又保持安静的状态,提高了自我将注意力放在心理事件上并且不被其吞没的能力。下一步,便是往前行进到名为正念开放式监控的练习之中。这种练习并不具备单一的聚焦对象。头脑需要接受各种形式的体验,不管这些体验是肉体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用日常的话语来说,正念就是将注意力放在你周围的事物上。

在心理学中,正念意味着以一种非评判的、不做出反应的、聚焦于当下的方式去留心身边的一切。正念还包含了名为元意识的部分,也就是意识到你意识到了这件事。将正念运用到物质环境中的时候,这个概念指的便是去拥抱各种感觉。除了对生理感受的觉知,正念还包括对此时此刻的心理事件的觉知。尽管正念是非评判的、不做出反应的,但它并不是被动消极的。

这是正念做的事:与本能的无意识成为朋友,并且通过重复、一以贯之且温柔的指引将其驯服,与其建立合作关系。

冥想的第三个类型是慈爱冥想,运用无意识的联结和统一倾向,向普遍的爱的神秘主义目标靠近。与慈爱冥想的关联最为密切的是佛教。冥想者所做的不是去思考慈爱,而是去实践慈爱。当我们一遍遍地重复同一个行为时,与这些行为对应的脑回路便会越来越强,更容易被激活。慈爱冥想的目标就是对伦理道德做同样的事:让普遍的仁慈成为默认的行为。如此一来,冥想者便能够自动地带着慈爱行事。慈爱冥想从自我同情开始,减少负面感受,增加积极情绪,带来个性层面的长远改变。即使是短期的慈爱冥想也能改变人们在面对他人苦难时的反应方式。

研究显示,冥想者的大脑对他人的体验会有更强烈的反应,但这些反应不会扰乱他们自己的心绪。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我们的无意识,并通过有意识地觉知,利用无意识的力量,发掘身份的本质。

最后,作者总结。大脑中与无意识有关的部分给了我们艺术、音乐和信仰,给了我们勇气、爱和快乐。最重要的是,它把我们原本的样子赋予了我们。

所以,享受科学带给我的知识和真相之余,我决定好好练习冥想,拥抱无意识,无论是古老的本能,还是那些暂且未知的神秘力量。你呢?我的朋友。


混沌巡洋舰
人工智能已经在迅速的改变我们的世界,当它与脑科学结合,这种改变将最终达到人本身。混沌巡洋舰站立在这两个未来的塑造者之间, 讨论这场正在发生的变革对每个行业和个体的影响。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