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翰林有几人?

企业   2024-10-03 20:31   海南  

“翰林,熟悉中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大多能知道它又被称为内相、皇帝顾问,又或是准宰相。但其实,这个名称最早不过指的是文采汇聚之地。翰林,即文翰荟萃之林。最早,出自汉代杨子云的《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王羲之在绍兴家里邀一众好友曲水流觞,作兰亭之序,当时之王羲之家,便可称为当时之翰林。
无论中外,达官贵族都有养士之风。皇帝也不例外,这些在文学艺术方面才华卓绝的文人雅士,便在汉代成为皇帝的文学侍从,也就是文学秘书。但这时候还不叫翰林,文学侍从也还不是官职,也没有俸禄。直到唐朝,设了翰林院,翰林才算真正意义地走上中国古代职官史的舞台。
唐玄宗时期的翰林院有“翰林学士”和“翰林供奉”之分。我们所熟知的李白,便曾任翰林供奉。在这个官职任上,后人盛传“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其实可能性不大,翰林供奉和汉代的文学侍从没什么两样。能画画的,陪着给皇帝画画;能写诗的,皇帝高兴了让你陪着写写诗;能写赋的,给皇帝歌功颂德来段rap;一个陪玩而已。所以,李白才整日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终至被“赐金放还”。
翰林学士则不一样,他们要负责起草诏书,往往能成为皇帝的心腹。这一岗位延续到宋朝,就又出了一位各位都很熟悉的人——苏东坡。
轼尝锁宿禁中,宣仁后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
元代也有翰林院。初设翰林院,后立国史院,后又合并,称翰林学士院,官阶从三品逐步提升至从一品,为古代翰林中品级最高。主要掌管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三项职责,除品级更高外,其他类似。
到了明代,翰林院便是国家考议制度、详正文书、谘议政事的职官机构,同时又是国家重要的选才、育才、储才之所在。由进士为庶吉士而入翰林,再入内阁,成为读书人的理想之路。我们可以从海南琼山人丘濬的仕途来加以了解。
丘濬景泰五年,登进士。置二甲第一,选入翰林为庶吉士。七年,《寰宇通志》成,上之。公授编修。天顺四年三月,公为会试同考官。八年八月二日,上首开经筵,公充讲官。
成化元年,公擢升侍讲,主试应天。十三年,升国子监祭酒。十六年,公加礼部侍郎,掌国子监事。成化二十三年,特进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弘治四年十月二十四日,进升文渊阁大学士,典机务。
再到清代,至雍正朝起,翰林这个岗位便变得更为重要,雍正帝说:“国家建官分职,于翰林之选尤为慎重,必人品端方,学问纯粹,始为无忝厥职,所以培馆阁之才,储公辅之器。”这个时期的翰林,几乎承担了兼皇帝老师、翻译官、史官、考官、礼官于一身,再一步便入殿入阁了。
在海南有多少人曾为翰林呢?
明代有三人:
丘  濬(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官终至武英殿、文渊阁大学士)
王弘诲(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官终至南京礼部尚书)
钟  芳(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擢编修。官终至户部右侍郎)
清代有四:
一位是吴典,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参加《四库全书》的编修与《永乐大典》的辑佚工作。但他仅做到正七品编修便致仕返乡了。
一位是张岳,1809年(嘉庆十四年)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海南科举时代唯一探花。
张岳崧高中探花初任翰林院编修,后任国史馆协修、会试同考官、文颖馆纂修、陕甘学政、翰林院侍讲等。1831年后,仕途顺畅,逐渐成为一方大员,先后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四品)、湖北布政使(从二品)、湖北护理巡抚。
丘濬、王弘诲、钟芳、吴典,张岳崧及云茂济(清)、韩锦云(清),便是海南史上仅有的七位翰林。

何杰华海南三书
 购买作者亲签定制版,请加微信:LYMDHN


另一面的海南
《另一面的海南》《文昌传》《海瑞传》作者。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省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首席顾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