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定格尕庄:一个村庄的两种色彩

文摘   2024-09-19 11:37   青海  

尕庄一角。

幸福的笑脸。

在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尕庄村,保留着一张拍摄于2010年的照片。照片上尕庄村的房屋矮小,分布杂乱,除了夯土的土黄色几乎没有其他色彩。
9月13日,走进尕庄村,这里早已告别单调的土色,拥有了斑斓色彩。不久前连日的雨水,更是将村中的色彩洗刷得更加明丽。
自109国道的岔路向宗家沟景区方向行驶,顺着道路中间蓝黄橙三色线条延伸的方向,穿过一个木质大门,便来到了尕庄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右侧的小广场。小广场被巧妙地分成两个部分,位于村“两委”办公楼前的绿化区,树木如同战士般整齐排列,草坪和花苗穿插种植在树木下方,显得生机勃勃,独具乡村风情;绿化区边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区域,孩童放学后三五成群,穿着漂亮的衣服在秋千上分享快乐……
“别看尕庄村不大,全村只有69户262人,但是村庄的建设却从不缺位。”驻村工作队队员袁启功说,“我们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行动,同步迈进、提质升级,精心装扮村庄的每个广场、巷道,不断提升尕庄村的‘颜值’。还通过设置光伏收益公益性岗位、景区公益性岗位、展销大厅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在全村设置12名卫生保洁员,对村内的主巷道、广场、109国道旁、河道每天进行清洁。”
再向前走,路过一片蓝色地面装饰的绿化区,就看到一栋红色的建筑——“尕庄民族文化中心”展销大厅。村民告诉我们,这里可是尕庄村的骄傲。
尕庄村的别名宗家沟口,简单明了地道出了它所在的地理位置。背靠景区,尕庄村乡村旅游大有前景。却因为优秀人才、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面临着乡村发展的人才困境。
为此,尕庄村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决定通过吸引能人返乡,破解乡村人才短缺的困境,并且积极创造优越条件,让人才引得回、留得住、发展好。
2021年,尕庄村驻村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鼓励从日月乡兔儿台村走出的致富能手兰庆君到尕庄开展旅游服务。能人回乡在村里的“尕庄民族文化中心”开办展销大会,售卖银铜器,因为地处宗家沟景区的必经之路,展销大厅总是人来人往、生意红火。
也是在这一年,袁启功成为尕庄村的第一书记。
“仅2024年,‘尕庄民族文化中心’展销大厅就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11.5万元的收入。”袁启功说。此时,经过一次驻村工作队换届,袁启功选择留下,以驻村工作队员的身份,与年轻人一同继续在尕庄奋斗。
说起村里的收入,袁启功言语间透着骄傲:“不仅是展销大厅,我们还有光伏收入,以及宗家沟景区三维体验馆、景区内民宿及滑雪场等产业的分红,今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经达到51.54万元。”
走出尕庄民族文化中心,便进入一条色彩更加艳丽的村道。村道宽阔,一边是绘满彩色墙绘的庄廓,一边是一字排开的售货亭。
村民龙海珍将制作精美的文创产品、民族特色手工制品、牛肉干等分门别类地在摊位上摆放整齐,背后的亭子内,则挂着五颜六色的披肩、民族服饰等。
“我们一家从2016年开始就在这里摆摊,摊位是村里免费租给我们的,收益还不错。”龙海珍笑着说,“更主要的是,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业,哪里都不如家乡好。”
“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就要把更多实惠留给村民。2023年村里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5000元。”袁启功说。
在龙海珍的摊位对面,是村民李学宏的家。这位76岁的老人,曾经是尕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如今他的家被确定为特色民宿,向往来游客展示着藏乡风情。
李学宏老两口每天将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将自己在尕庄村奋斗的照片摆在客厅显眼的位置,向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尕庄村的发展历程。李学宏骄傲地说:“最多时,每天可以接待50人次左右。”
李学宏的家里也有很多尕庄村的旧照片,而这些旧照片的边上,是现在尕庄村的照片。照片里,尕庄村早已褪去曾经的土黄色,有了明艳动人的色彩。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谭丽颖
|责编:颜秀娟
|审核:杨永珍
|监制:郦小龙
推荐阅读

湟源融媒
湟源县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及时发布各类资讯及服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