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走!去忻州那些绝美古道,看看风景!

民生   2024-11-14 12:15   山西  

春天山花烂漫

夏天绿树成荫

秋天红叶满山

冬天白雪皑皑

道旁林间

留下多少回望与故事

悠悠古道

战争时期兵家必争之路

和平年代车马喧闹

漫步古道之中

尽赏美丽风光

找寻历史记忆

古今交通动脉在此悄然“同框”

天堑变通途

处处是胜景



芳草侵古道

飞马长嘶叫

古道

即古旧的道路

据《古道歇棚记》载:

“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

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

我国著名的古道有

茶马古道、徽杭古道

夏特古道、京西古道等

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和商贸通道

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道是久远的

也是新生的

是连通古今的时空纽带

也是文化交融的生态走廊


云南大理剑川沙溪古镇茶马古道遗迹。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摄影师@苏金泉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道:

“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千百年来

险峻的地理环境

阻挡不了人们对沟通的渴望

无数忻州人

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山凿壁

循谷而行,践草为径

修建起一条条通往各地的道路

行走在沧桑的古道上

峰回路转间感受千年历史文化

这些古道

在战争时期是兵家必争之路

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与烽火狼烟

而在和平年代

它们又成为沟通山脉两侧经济文化之途

客商南来北往,车马喧闹

如今

越来越多的游客

踏上伸向远方的道路

漫步其中

仿佛翻阅着一卷内涵丰富的文明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

忻州就有了道路规划的记载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

人们对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

到了周朝

所修道路大多是笔直平阔的

一条条道路

将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以及江南、西北、东北相连接

甚至延伸到

蒙古、俄罗斯、土耳其等国

忻州人沿着古道

走向外面的世界


古道纵横

文韵悠悠

不同物产往来穿梭

不同文明相互碰撞

不仅拓宽了忻州人的生活空间

而且推动了忻州和周边地区

经济文化发展繁荣

雄关漫道上

新的故事还在徐徐铺展


滹沱河上运输的忻商驼队。据《忻州记忆》画册


春秋战国时的晋国

是北方地区的霸主

经济繁荣,实力雄厚

道路交通得到发展

以太原盆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驿传制度开始创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车同轨

修建了车马大道

唐代的山西

作为李唐王朝的发祥地

形成了以“北都”太原

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网

元代“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驿传制

使通往邻省的驿道更为畅通

明代更加重视交通

朝廷下令修复道路

改各站为驿

形成了以驿道为主

铺递道为辅的驿传格局


驿道

不单是官方文书传递、官员出行

和官方物资运输的道路

还是老百姓的交通干线

其作用不可估量

明朝时

山西重要的驿道有7

穿越忻州的有3

分别是

▶太原向北

经忻县、大同至得胜口进入内蒙古

▶由代县接北路驿道东行

经繁峙、灵丘至河北涞源

▶由宁武接北路驿道西行

经神池、保德过黄河至陕西

曲径通幽处

古道伴斜阳

驿站与古道结合

道路已成为忻州人

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通道

由此连接起城乡的角落


(请横屏观看,雁门关北的古道。摄影王文君)


中国有茶马古道

忻州亦有茶叶之路

茶叶之路从石岭关进入忻州

经关城村——忻州古城——崞阳镇——阳明堡——雁门关到达山阴县

在忻府区关城村关帝庙附近

有六通石碑

其中四通功德花名上有

各商号和城守府、忻州同知、巡检司等官员的

捐资助建情况

为研究茶叶之路提供了

老字号和官方机构实物证据

而雁门关则是山西商人

北上杀虎口、张家口的必经之地

几乎家家开店铺

户户养骡马

一则开展贸易

二来护送来往客商通关


(雁门关古道。摄影杨继兴)

(雁门关古道驼队石雕。摄影杨峻峰)

(雁门关商道上的古商铺。摄影杨峻峰)


在茶叶之路上

有两位赫赫有名的功臣不能忘记

他们是大盛魁的掌门人王廷相

上书理藩院的茶商程化鹏

王廷相是代县东章村人

在归化城大盛魁任大掌柜近半个世纪

经营有方,生财有道

使商号名声大震

把生意做遍了大半个中国

还与蒙古、俄国通商

大盛魁终成特大商号

忻县程化鹏

主营内地茶叶转售俄国的生意


忻商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开设的店铺。据《忻州记忆》画册


当时

中俄贸易需要由

理藩院驻张家口官员签发“信票”

无票视为走私

且只能使用一次

客商只能谎称入蒙古经商

常常遭受打击,而蒙受损失

程化鹏毅然赴京上书理藩院,列举弊端

请求放宽贸易

与俄国人直接交易

咸丰皇帝批曰“可行”

从此可直接贸易

朝廷为嘉奖程化鹏的上奏之功

特准其代发信票

山西商号迅速增加到120多家

茶叶销售输出额

600万卢布增加到1000万卢布

程化鹏被誉为“商家领袖”


代县旅蒙代商驼队待发。据《代县老照片》

除了茶叶之路

原平还有各种官道和山间小道

燕儿岭

位于云中山主峰老君洞北侧

其驮炭道形成于何朝何代,无从考证

从楼板寨——屯瓦——王家营——荆芥——巷子沟——北岸——彭家塔进入

翻越燕儿岭

经水头——西岔——羊圈沟

到达长梁沟

来自忻州、定襄、原平、宁武等地的驮队

由此往来,交易煤炭

许多人还在沿途

开设炭场、旅店、饭铺

屯瓦村因驮炭道穿村而过

成为客商交易和栖息之地

从清中叶到民国时期

屯瓦村繁荣一时

被人们誉为“小北京”


(普济桥,位于原平市崞阳镇南门外,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后历代多次修缮,其主要构件为金代所制的遗物。八百年来,普济桥一直是山西北部茶马古道的交通要津,是历史上晋北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实物佐证,古桥主干道上那些深深的车辙见证了八百年的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摄影王文君


原平市小岭山石栈道

由北魏高欢开凿

明清时期有过修整

抗日战争前又进行了加固修筑

石栈道运用力学原理

设计先进,呈之字形

共有21

每一折长则几百米

短则几米,往复盘旋

石栈道下,有许多石碹洞

一洞多用,可排水亦可藏兵

古栈道是古人挑战自然

拓展生存空间的产物

作为一种因地制宜的交通道路

存在于崇山峻岭中,独树一帜


(请横屏观看,原平古栈道。摄影朱清云


忻县忻口镇

是山西境内南北必经的官道

作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长期以来

承担着物资集散与南北流通的商业重任

明末清初

忻州坐贾很少

以外出经商者为多

往北走必经忻口

其贩运的主要货物

一般是从南方或本地贩运到

蒙古、归绥、新疆

主要交通工具是车队和驼队

许多客商走累了

要找个歇脚之处

牲口也需要喂养

忻口的店铺应运而生

一条二里长的南北大街

是镇上的主要街道

即使在抗战前

它也是晋中、太原

与内、外蒙古通商的必经之道

由于重农抑商

没有及时应用科学技术

到后来同蒲铁路修通

忻口官道

失去了往日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的辉煌


(西口古道。摄影王文君


奇村镇

是忻州最早最大的集镇之一

过去逢单日赶集

附近各村以及宁武、静乐等地群众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奇村靠近寺坪沟等地

商业发达

主要是来自山区的货物贸易

二百多年来

从寺坪沟到岱岳殿

由岱岳殿到奇村本来没有路

人们硬是踏岀了一条路

这条路本应因运送粮食叫山粮道

可人们习惯叫“山汉道”

奇村与忻县城之间的货物运输

只有三四辆畜力车对开

到了春季沼泽湿地里的气体上升

村外成了一片白茫茫

进城还需绕行南高村

直到上世纪60年代

客运班车陆续开通

才结束了

“寺坪打早晨,搭黑到奇村”的运输困难历史


(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摄影宫爱文)


走在古道上

仿佛看见一队队马帮驼队

清脆的铃声穿过野花路径

温润着故乡的梦

踏上古道,就是阅读历史

行走古道,就是行走古忻州

黄沙与风共舞

留下的是岁月的痕迹

古道并不仅仅是一条路

它更是一段历史

一种哲理,一份情思

英年早逝的著名诗人雷霆

为故乡痴,为土地醉

为父老乡亲念

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我的官道梁》等诗篇

官道梁也因此成为忻州的又一文化地标

行文至此

请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吧:

被更高的云罩着,

被远方的风吹,

到秋日的下午,

庄稼涌过来,

就像幸福,

这时的故乡,

像骑在官道梁上出征的将士。

也许再过十天半月,

官道梁的日子,

要展示一年来的收成。

到那时,

我将默念这样两个字:

补偿!



本期编辑:赵菁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忻州日报
《忻州日报》是忻州市委机关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