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
智行悲愿四大菩萨
几乎所有佛教寺院
都会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的圣像
人们合称他们为“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就是
大乘佛教“悲智愿行”精神的体现
文殊菩萨代表大智
普贤菩萨代表大行
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
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
拍摄于万寿寺大雄宝殿
PART.01
文殊与普贤组合
万寿寺
东汉时期,文殊菩萨因为安世高、支谶等译出了相关经典而为人所知。到了唐代《华严经》被译出并弘扬后,当时的华严学者李通玄据此提出了“华严三圣”说,文殊菩萨代表智德、证德、慧德、能信,普贤菩萨代表理德、行德、定德、所信,如此理智相即、行证相应、定慧一如、能所相融,即毗卢遮那佛。由此,文殊与普贤信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照片拍摄于万寿寺文殊殿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的法门以善巧为特色,应机开示宣扬佛法,注重第一义谛,与众不同。
拜文殊菩萨,应学习祂的大智。如果能把这种智慧和善巧应用到平常生活中,必能从善如流,理智行事,为人处世也能自利利他,权宜得当。
照片拍摄于万寿寺普贤殿
普贤菩萨发十大行愿,要为弘扬佛法而尽力。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
拜普贤菩萨,就是要学习祂的这种实践精神,要把孝敬、慈悲、智慧,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PART.02
观世音菩萨加入
从隋朝到宋朝期间,与观世音菩萨相关的经典被大量译出,例如玄奘法师所译的《心经》,唐永徽年间译出的《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世人对观世音菩萨的认知度迅速提升。
所以从唐代开始,在莫高窟、天龙山等石窟中就已经出现了文殊、普贤和观世音并列的“三大士”塑像。
观世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
拜观世音菩萨,除了寻求祂的佑护,还要以菩萨为榜样,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帮助他人,利益他人,造福社会。
照片拍摄于万寿寺藏经楼万佛殿
PART.03
地藏信仰兴起
万寿寺
后来,随着地藏信仰的兴起,发展到明末到清朝中期,对地藏菩萨的尊崇促使了“四大菩萨”概念的形成。
这与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也有一定关系,他年轻时因读《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发心出家,并以地藏菩萨作为自己的榜样,除了注释并开讲《占察善恶业报经》,还亲赴九华山礼地藏菩萨塔,撰写《九华地藏塔前愿文》和《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等,令世人更懂得了礼拜地藏菩萨的重要性。
照片拍摄于万寿寺地藏殿
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
拜地藏菩萨,就是要学习祂的知因识果,孝敬父母,止恶向善,离苦得乐的精神。实行佛教广义孝道,由救拔自己父母堕落恶道之苦,推及他人父母、再及师友,乃至一切众生。
去寺院拜佛菩萨时,不只是为了求佛菩萨保佑,更要向佛菩萨学习,要以他们的精神作为修行的指导,依照他们的言传身教去实践,自利利他,做一个有慈悲有智慧的人 。
编辑丨添翊
排版丨添翊
审核 | 吕艳婷
声明:本微信平台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另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