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猪
文/王贵林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过了小雪,北方开始正式进入冬天,开始进入下雪的季节。父亲每天都要用手把那头喂了一年的肥猪拃了又拃,摸了又摸,自言自语道:“天冷了,再不杀就缩膘呀。”
杀猪这天一大早,父亲就摸黑起来把炉子生着,母亲也开始起床烧水做饭。吃过早饭,父亲把家里的红木炕桌擦了又擦,然后搬出去放在院子里。不一会儿,约好的杀猪师傅手里提着明晃晃的屠刀过来了,母亲着急地去喊邻居们过来帮忙。这天估计是猪也有预感吧,窝在猪窝里就是不肯出来,任凭把猪食盆放在猪窝门口也不为所动。父亲拿着大木棍,在猪窝门口把猪赶了出来,猪看到院子里的生人更感到大势不妙,开始狂奔起来,跑得嘴里吐着白沫。这时我通常爬在窗台上一动不动地向外看着,老人和小孩不能出去,怕被猪带倒了伤着。年轻健壮的邻居趁猪跑累了,赶上去抓住猪的后腿,一把把猪放倒在地。千万不能抓前腿,怕被猪咬着。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是猪。别的邻居们也赶紧过来,七手入脚,按头的按头,按身子的按身子。站在旁边的杀猪师傅用早已准备好的手指粗细的麻绳把猪的四条小腿扎扎实实地捆在一起。众人一起把猪抬上了红木炕桌。猪挣扎着,嚎叫着,但无济于事。母亲赶紧把准备接猪血的大铁盆放好。杀猪师傅熟练地摸摸猪的脖子,一刀下去,绝望的哀嚎声渐渐变弱,变成呻吟,直到沉寂。猪疲惫地蹬着后腿,悄无声息。鲜红的血涌了出来,淌着热气,不一会儿就接满了一大盆。还有一部分淌在了桌面上,比桌面更红,就连猪嘴边的白沫也变的绯红。猪死心塌地闭了眼,再无痛苦。
与猪相比,牛羊就多了几分不甘心,即使被杀了,眼睛也睁得大大的,有的甚至还咬着半截舌头,看上去让人感到不安和自责。而猪虽然嘶声力竭,但死得却似乎很坦然。可能是觉得自己一生吃了睡,睡了吃,生活太好了,这样的死也真是死得其所了吧。
人们回家里抽锅烟,暖和暖和就出来一起把猪抬上了家里的铁皮排子车。母亲把猪血端回家里,拿盆子倒扣着,以后灌血肠用,又把炕桌搬回家,仔细地清洗干净。父亲,母亲和杀猪师傅推着车,我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一堆大盆小盆,塑料袋子。临出大门前,车上又装上了两大袋子装好的碳块,向村东头的闲置的小房走去。小房平常闲着,冬季专门用来褪猪。一到杀猪季节,褪猪师傅一整天都守灶烧火。
三个男人把猪抬上了灶台上大铁锅上的又厚又大的铁皮上,母亲在旁边打着下手。一会儿的功夫,锅里的水开了,热气直䠀䠀地向上窜,眨眼间,小土房里就一片白雾。两个师傅抡起袖子,一个拿起铁舀水从锅里舀起滚烫的水来回往猪身上泼,另一个手操浮石(一种表面多孔的轻质石头,其实是玻璃质酸性火山喷出岩)在泼过热水的地方逆着毛有力地搓动着。父亲帮忙来回翻动着猪,母亲在灶边烧火加碳,隔一会儿再往锅里添点水。
个把小时过去了,猪赤裸着满身的肥膘一丝不挂白腻腻得躺在铁板上。抽锅烟歇上一会儿,大家估摸着猪的份量,谈论着谁家的猪杀了多重。歇到了,把猪的后腿挑开一块,又拿绳子穿过去,捆结实了,把一端扔在房梁露出的檩条上,朝一边用力拉绳子,猪嗖得一下被头朝下吊在低矮的小房的中间。师傅们把绳子系好,猪来回晃动着,等待着下一个流程。
两师傅用屠刀把猪通身上下仔细地刮一次,连尾巴下面也不放过。把刮下的黑灰色的油腻擦在高帮的棉水靴上。几次下来,猪更加白的发腻了。彻底弄干净了,师傅把刀尖从胸膛扎进去,从下到上轻轻一划,嗞得一声,猪的胸膛裂开了。一股热气一下冒了出来,把手捂上去都热乎乎的。母亲忙从我手里接过大铁盆放在下面,缓缓地,猪的内脏一件一件地被摘下来放进盆子里。暖暖的,细微地淌着血。端走放内脏的盆子,又把一个大铁盆放在下面。猪头和三条猪腿又被分别割下来放好,拴着绳的那条腿最后才能割。两个师傅一左一右,把猪肉从骨头上往下剔。我不禁想起“庖丁解牛”的故事。父亲把我拿着的塑料袋在小车上铺好,一会儿的功夫,猪就被分割下成两大块肉,而骨头和剩下的一条腿孤伶伶地被吊着,等待着最后的处理。父亲把肉放好后,母亲和我就端着一盆子朝头肉,也就是靠近脖子的一圈肉开始回家做饭。父亲等着收拾骨头和倒肠肚。
新鲜的猪肉摸上去滑滑的,有时候一刀下去,还要向两边滑过去。猪肉被切成两指左右厚的小块,放在锅里。灶里的柴毕毕剥剥地响着,锅里肉也滋滋地响着,串出带着香味的热气。母亲来回拿铁铲翻动着肉,锅里泛起了微黄的小泡沫。等到肉块表面变得金黄时,母亲把多余的油舀了出去,葱姜蒜调料一样一样地放进锅里,调料的香味和着煸出的葱花味蒜味,香气在屋里弥漫开来。再放上一勺子自家做的老黑酱,搁上盐,色香味已经俱全了。母亲又用力翻动着锅里的肉,四五分后加进了大半锅的水。这时火不能大了,也不能小了。而且最好是用木柴,这样才能实现“金、木、水、火、土”的完美结合,做出来的饭才更美味可口。大约四十分钟左右,母亲把切得核桃大小的土豆块淘好沥干水缓缓放进锅里。等父亲和杀猪师傅们回来洗脸的功夫,母亲把豆腐和粉条放进锅里,又把蒸好的点心和糕放进笼里稳在大铁锅上。母亲忙着收拾碗筷,我则跑出去招呼邻居们过来吃饭。
饭上桌了,人们依次在炕上坐好。一人一大碗烩菜,馒头、糕、咸菜,酒瓶,茶壶放在桌子中间,饭普通但实在,而且每家的杀猪菜都一样。但这一天的烩菜却总是那么香,那么独特。肉肥而不腻,土豆黏黏的,粉条筋道爽滑,总让人觉得吃不够。锅里剩余的烩菜嘟囔着,偶尔冒出一两个小气泡。隔一会儿给吃完的再添满,不烫也不凉。男人们的酒杯里倒满了精呼白。酒一下肚,茶就喝得少了,话不知不觉地多了。东家长,西家短,谁家的土豆收了多少,谁家的小麦碾了几石,谁家的猪杀了多重大家都了如指掌。一家的故事能从爷爷的爷爷说到孙子的孙子。火炉烤得家里热乎乎的,尤其是坐在炕头的人,不时欠欠身,要不然实在是烫得坐不住啊。人们顺手擦一把汗,抹在大腿上。母亲端着碗坐在灶边的小凳子上,一边吃一边看着灶里的火。
吃饱喝足了,邻居们先回去了。杀猪师傅们也下地穿鞋,明天他们的工作还要继续,他们早就被预约好了。母亲从柜里拿出准备好的烟,一人两条,一条特钢,一条大青山塞进他们手里。村里人实在,给钱断然没人会要,给他们送烟勉强还能接受。他们把烟夹在腋下,出门后还不忘摸摸车上的肉冻没冻结实。
母亲开始收拾东西洗锅刷碗,之前洗锅的泔水总是用来喂猪,猪没了,母亲端着大半锅油乎乎的泔水,不知道该往哪儿倒。母亲不自觉地念叨起那只一日三餐侍候了一年的猪。父亲总会用一句年年不变的话“猪羊一桌菜,鸡鸭白捎带”来安慰母亲。一切都收拾好了,父亲和母亲坐在方桌旁,等着肉冻结实了,用地膜一块一块包好了放在瓮里才能睡。这期间隔一会儿就得打着手电出去看看,怕野猫野狗进来叼走了。火炉里的火苗忽明忽暗地闪着,父亲和母亲的脸上闪动着光。粮满仓,肉满缸,丰收是劳碌的农村人最大的欣慰。
一场杀猪宴拉开了一场美食的帷幕,那时候没有冰箱冰柜,一年里动荤的时间也就从十月多到第二年的二月左右。而我家真正的动荤却是要等在外地工作和上学的哥哥姐姐们回来才开始。哥哥姐姐们不回来,即使我馋得老厉害的时候,母亲也只是炖一小盆肉,让我和爷爷吃,她和父亲从来舍不得吃一口。母亲常说,一家人都齐了,吃着才香呢。
成年后,也赶过几场杀猪宴,但再也没有曾经的那种味道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心里却空荡荡的,不再向以前那样对生活充满了最简单的期待和向往。饱食餍足之余,总是不由地回味起我们那个年代特有的那场杀猪宴。
作
者
简
介
王贵林,女,四子王旗人,自由职业。爱好文学,多次在《大同文苑》发表作品,早年诗歌多次获奖,但后期中断诗歌创作。
文学顾问:崔世国、更生
主 编:荆文明
副主编:方荣 宿兆平 谢青海
编 辑:李润和 温连根 赵瑞清 董连智 乔珍 陈明海 谢巴特尔 王春庆 王鹏
图文总监:方荣
策 划:晓岚
征稿要求:
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均可,须积极向上,弘扬主旋律,不涉及政治和宗教问题。诗歌(组诗):不超过50行,其中,古体诗词须注意格律平仄,不合要求者不 予刊发;散文、小说一般不超过5000字。但所有作品最少不可少于800字方可发表,必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凡投稿作品,《笔架山文苑》均有权酌情进行局部修改。
投稿方式: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 ,并附作者简介和照片。稿件如果留用,七日内回复,七日内不回复,请另投。请加主编微信,方便联系用稿和其他事宜
关于用稿:
平台会继续以《笔架山文苑》作者的名义,把发表在平台的优秀文章推荐给纸刊或官方媒体,比如《乌兰察布日报》、《敕勒川》、《草原》等。
投稿邮箱:FR13694735776@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笔架山文苑》